人民日报调查中小制造企业制度性采购交易成本的“灰色地带”
最近,“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干了件漂亮的活儿。他们派出强大的记者阵容,分赴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和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对53家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状况展开了深入调查。
结果 令人大吃一惊, 多家企业表示,最应该降的也是最难降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因为,原材料成本占比大,但近年来价格基本稳定,人工成本上升明显,但这是大势所趋;而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还暗藏着“灰色地带”,正成为当前企业的最大困扰。
1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
简而言之,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叫体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这是企业自身努力无法降低的成本,只有依靠政府深化改革、调整制度、政策,才有可能为企业减负。
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中,“降成本”位列其中,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是降成本组合拳中的第一招。
在高速增长当中,我国在其他方面的体制成本就像很多成本曲线一样,下降以后又升上去了。如果不把这条成本曲线向下推,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受到损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系统性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渡过难关、争取中国经济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
2降成本的好政策落实有多难?
“降成本难啊,拿着红头文件找不到庙门”。前不久,郑州一家服饰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先生被泼了一盆凉水。
原来,今年3月,郑州市政府下发了《郑州市降成本优供给推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取消了工业企业厂区范围内容积率、厂房高度的上限指标限制,并且鼓励多种形式的出让。
王先生拿着文件,兴冲冲地跑到规划局,想调整一下厂房规划,把部分工业厂房出租。谁知办事人员却说:“我们没收到这样的文件,办不了。你让市里专门给我们发一个文件,就给你办!”
“上面政策和下面落实有时是‘两张皮’。去省里市里开会,企业觉得很温暖,开完会回来却发现不少事情推不动,基层办事效率比较低。”王先生有点无奈。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案。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约600项,提前两年多完成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调查中,八成以上的企业反映,多次简政放权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所下降。然而,也有一些简政放权举措在落实中被困在“最后一公里”,有时甚至导致好政策成了“空头支票”。
3减负政策为啥成“空头支票”?
于这些原因,减负政策沦为“空头支票”,让企业家们感觉好政策只能高兴“三天”。
1) 基层底子薄,部分权力下放后“接不住”或“不想接”。
受访企业普遍反映,取消审批事项对企业降成本帮助很大,但有时还是没有“松绑感”。审批权从国家层面下放到省、市、区,但审批事项往往没有减少,企业经常会面对基层办事人员少且没有能力办理的状况,有时甚至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扯皮”。“有的审批权从省里下放到县里开发区后,工作人员干脆对企业说,‘我们还没弄明白呢,你们先等着吧’。可是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哪儿等得起啊。”一家小企业的总经理如此感慨。
2) 松绑表面化,似乎带来了便利,但实际上企业成本没有降。
近年来,行政服务大厅在各地兴起,目的是让企业办事少跑腿更快捷。
不过,在企业看来,“一些服务大厅只是一个领表格的地方,真正办事还得去这局那局,盖几个章还得跑几个地儿。”
本是提高效率的一些网上申报,也让企业直言“耽误时间”。一家食品企业以某项工商年检为例说,“以前要准备好材料跑到工商局现场办理,现在网上申请就可以了。看起来省事了,可网上申请要30天才能批下来,以前跑一跑反倒一周之内就能办完事。要知道这类审批年检,每年企业有几十项,要是每项都要30天,这一年就别搞生产了。这时间成本不也是成本吗?”
3) 文件缺细则,政策出了一箩筐,企业仍只能画饼充饥。
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落实难,也有缺少配套细则和具体措施的原因。一些降成本的好政策,因为没有细化,对企业来说犹如画饼充饥。“比如驻外合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开,这是大好事。但是人民币资金池、外币资金池与企业税收等政策如何衔接没有配套细则,企业根本不敢做。”
罗老师发现:去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称“在美国平均花1美元生产的东西,在中国需要花费96美分”。报告称,中国依据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在过去10年增加了两倍,从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时增加到去年的大约12.47美元/每小时。而在美国,按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从2004年至今增长了不到30%,达到22.32美元/每小时。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比工资,我们确实还很低。但如果加上其他的对应的支出,并进行调整之后,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个。我们生产的东西,成本跟美国人差不多高。该公司所指的其他支出,显然包括行政运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及税负等。
最后,再套用人民日报上近几天被热炒的一片文章《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