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中窥豹——权、责、利看外企和民企

陈彦桦 CPSM博润顾问 2022-11-27


最近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一篇文章《我离开外企,来到民企第278天》瞬间刷爆朋友圈,转发都超过了十万,作为一个已经跳出外企圈子来到民企600天都职业经理人,今天也谈谈两种不同体制企业的几点区别。(BY作者:陈彦桦)


一、不同的权利赋予体系


在国企和外企工作(本人毕业在国企实习三个月),一个人的权利是被组织直接赋予的,是组织系统配给的,比如今天你被升职了成为一个部门经理或者是部门总监了,那么对应的就有权利匹配给你,你的“上位”就代表你可以形使手中的“权杖”。职位在外企和国企就是你能支配资源和人力代表,通俗讲就是你在什么样位置上你就能干什么样的事情。


民企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各种体系建立不够完善,在“明文”的制度之外还有一套背后的规则影响着组织的运作,背后规则很多时候比正式规定更有势力。


同样一个事情同样的描述,两个同样级别但不同的人讲可能结果会大相径庭,本人亲身经历,部门领导去另外一个部门拜山头,对方没有给一点面子,换了一个部门下属去拜山头,事情就办成了,制度外的规则才是真正的运营秩序,很多你看不起的小部门都能摆你一道,空降的职业经理人上任后基本上是很难干事情的,即使入职时老板公开要求其他部门对你的工作给予配合,但是等你真正去干事情的时候发现现实是残酷的,这种东西的形成是因为公司有很多老人,但是企业的年龄相对还是比较年轻造成的,很多人跟着老板创业走到今天,他们看见过很多人的来来往往,所以从心理上对外人的不重视和不尊重是时常有的。有人说在民企权利是争取来的,但是怎么争取这是要讲究策略的。


二、责、权、利


责任,权利,利益三个东西在资本主义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和匹配制度,尤其是在一些五百强的外企,责任、权利和利益是匹配好的,一个人任凭你如何的抓夺,体系已经完成了匹配,不需要你再有多的发挥,即使发挥,一个人势力范围缩小和扩大都是有限度的。但是在民企,血的教训告诉我“责、权、利”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人从外企到民企职位都会相对的有提升,但是职业经理人到了一个制度发展不完整的公司,或多或少会掉入一个误区——上任就揽权。


姑且不说权利能不能揽到手,很多时候,因为权、责、利没有理顺会带来很多麻烦,限制职业经理人职业业绩表现,做不出业绩就不能获得信任,慢慢的对权、责、利认识的局限性会磨灭掉职业经理人的信心,原本那种跳出健全体制想干出一番事业的雄心也慢慢变成了不断自我否定的灰心。我到了民企前六个月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感谢上天的是,因为个人信仰的缘故,给我很多思想上的力量,再加上一个专业领路人和一些忘年交的朋友给我很多的鼓励,带我走过了这样的一个困苦期。


回头去看要想做好过渡得有一些心理准备和行动策略,

第一、到岗后先学习担责而不是急于要权,担责容易产生信任,信任决定一个人在组织的适应速度,信任度建立的快,人在新环境的适应就快,信任度建立的慢,组织的融入感就比较差。责任有了,就干活,在干活中会有相应权利的匹配,因为制度不完整,所以民企你的权利是靠硬本身打出来,要在责任里面掌握资源,获得权力。


第二、做事循序渐进,担责也要逐步来,不是上来就什么都干,再急迫的事也不能靠一个人一下解决,一点一点领责任,每天每月循序渐进,慢慢的随着责任的扩大,权力和利益自然就增长了。


第三做事要有轻重缓急,优先次序。很多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到岗后急于新官上任三把火,容易冲着埋头做事去,我自己也犯过同样的毛病,人都喜欢拿自己所认为我强的一面或者可以迅速让我能力表现出来的能力去做事,外企因为制度的完整性和职位的岗位职责相对是清晰的,所以冲着做事去一般不会走了样子,但是在民企上来直接干活的很多人到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所以干活前和老板或者自己的上级好好的理一理次序是非常必要的,有些事情我们认为是重要的,但是在老板所有急迫的事情中不一定被认为是重要的或者应该被优先,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办事就容易走错方向,干错事,自己的经历就是先找简单的、容易干的、但是现阶段老板比较关心的事情做。干成了,老板的信任度就提高了,专业性也就体现出来了,添堵的人也会慢慢变少,权利也就一点一点拿回来了。


关于这个问题,一个过来人和我有过一个很深的交流,他说空降兵一到岗,其实是打破了一个原有的权利平衡体系和利益分配体系。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看到新人进来,有人觉得可以利用就兴奋,有人觉得可能有损自己利益就看你不顺眼,尤其一些文化不太健康的企业,更是人心叵测,所以权利拿的早不一定是好事,在民企有权使用不起来慢慢权利就会被收回。空降兵要想办法做一些简单的但容易出彩的事情,你们从外企出来到民企很多时候都是些有抱负的人,别一直盯着表现在外面的“权和利”,其实在企业里有“知情权、话语权、做事权”才是真正的有权力,你有这三个权力,慢慢的表象的“权和利”也就跟着来了。


三、上级可以错但你不能犯傻?


外企很多时候给了经理人很多发言权,在外企中我见过很多上“怼””领导,中“怼””同级,下“怼””下属的人,这种人如果有才华还是可以生存的,相对自由的氛围和文化让人更善于表达自己展示个性,但是相对保守的中国文化让我们从生下来就学习说话“委婉”,做事要“内敛”,所以在民企千万不要做外企那种“冲动”的“傻”事,上级领导可能是一个“混人”也说不定经常做一些错误的决定 ,你观察久了就会发现一些人在民企把持着要位,不一定是因为这些人的能力强,而是因为进入时间和时机来决定的,干副总裁和总经理的人不一定有与其职位匹配的能力和才华,但是因为进入时间和老板的某些特殊关系决定了他们在一些职位上把持着资源。


但是,这些被我们认为的“混人”可能比外企空降兵强的地方就一个——老板的信任。他们可能什么都不懂,布置工作也“瞎”指挥,但是千万别因为你“专业”就证明他们是错的,尤其是公开的证明他们是错的,开会即使他们说错了,一般在外企那种委婉提醒或者是直接开“怼”的情况在民企千万别发生,发生的那一刻就只能证明两件事:“1我们是傻逼,2老板是傻逼”这两个证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有时间死都不知道是如何死的,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其实在外企,私企时间长了秉持这样的做事风格,结局总归是大同小异。但是民企文化决定了对这种犯傻是没有包容性,纵使你有万般本事,犯傻就一切都清零了。刚入职时就有朋友提醒我,不论上面说什么,不论能不能完成,先赞成上级的工作布置和安排,再想办法协调资源和沟通,这样才能活的长久,帮我避免了很多问题。


四、强大的系统修复能力VS被逼承担后果的老板


老外在近现代引领着世界发展的潮流,不仅仅是他们重视研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对一般事物总结形成方法论,喜欢在工作中把很多东西形成便于传授的理论和人人可以学习的知识,采购和供应链管理者经常提及的六西格玛、精益、帕累托原理等一系列方法论和知识体系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型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外资企业的体系已经非常完整了,企业系统结构比较完善,团队的免疫系统已经建立,遇到事情的时候,强大的系统自身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修复创伤,对于信息的采集、决策、执行、反馈、修复都已经趋于完善,所以在外企你很少看到公司真正的老板,职业经理人面对的上级大多也是职业经理人,同样的背景和角色只是权利和职务有一些不同,所以对事情的关注程度和对结果承担的责任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差别的,他们都对终极的后果不承担责任,培养的人也多是走专业化方向的路线,但到了民企“专业”就不一定好用了。 


我们近代的文化,很多时候喜欢含混晦涩,喜欢模糊。这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也非常大,在民企你会发现有很多领导和同事喜欢看文字的东西,不喜欢看图表和数据(互联网和高科技的一类企业除外),有时间是因为这些人没有专业背景看不懂,但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很多时间给我们一种感觉,差不多就可以了,也不习惯总结形成方法论和知识,正是这种“差不多”和“不准确”要求在民企的做事风格和外企会有所不同。


民企的老板是企业经营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和市场竞争很多时候都不会给老板时间和精力来建立公司制度和制定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所以我一直认为,民企的老板都是非常牛逼的一个群体,他们大多都经历了职业经理人走过路,他们身体结实,毅力坚强,能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也有过人的胆识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度,所以创业成功了。因为过往的不容易和要对最终的经营后果负责,老板习惯把公司当做自己在孩子或者是家庭的一份子来对待,那种感情和外企的老板是不一样的,他们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民企老板很多都是工作狂。


因为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就需要用信任来维系运作,信任是怎么产生的,其实最简单说就是沟通出来的,人与人沟通多了信任自然就有了,同级,下级是这样的,对上级更是这样,在民企就如前文讲的,要注意干事之前的沟通,只有在完全掌控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才能真正的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前面说过很多老板都是从职业经理人过来的,他们在自己做经理人的时候积累和经历的很多,当人有一些积累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骄傲,这种骄傲在很多时候就是表现在对待问题和决策时的能不能表现自己的“英明神武”上,不论在外企还是民企都有这样的老板,但是在民企这种情况会显得更为突出。这种环境就要求职业经理人要懂得放弃功劳,把一些好的决策转手变成老板的决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老板中途插手情况,因为老板要对结果负责,当一个老板说出一个事情,必然会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证明自己是对的。


另外职业经理人要知道老板花钱请人来,是看中人的才华,但不是花钱请个“大爷”,不是请人来给自己“上课”或者“做导师”的,有时候建议比所谓的直接掌权做事更重要,外企职业经理人到民企大多都有“我是专业的,我不能弯腰”这种想法,本人亲自验证,这种想法是属于幼稚和不成熟的,也会葬送自己在公司的前途,也会让很多本能做出一番事业的经理人慢慢送掉了自己的未来。


讲这些不是对比外企和民企到底哪个好,很多东西存在即合理,只有合适不合适,没有对与错,鞋穿在脚上才知道舒服不舒服,但个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慢慢有更多优秀的企业涌现出来,我们自身的管理体系也会更为完善。一个人专业过硬是吃饭的本事,但能不能成一番事业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能在两种环境总游刃有余这样的人职业发展的路子也会比较宽,也衷心祝愿所有人都能工作开心,功、名、利、禄样样都多。



作者/陈彦桦 James,某世界500强综合地产公司资深经理人

来源/世界采购经理人微刊(ID: china5439)




 更多分享: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