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供应链流程太复杂,库存及成本高涨,如何解决?
作者 ▏王为人
【案例】
展沃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为几家世界级的重型机械制造商提供液压件。液压件有一些关键工艺,但总的评价是技术含量不算特别高。这个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展沃公司的产品份额所占客户的采购额还可以,但并非不可替代,购销双方都非常清楚这一事实。在此状况下,客户当然强势,不断要求展沃公司降价,还要求展沃公司做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即将产品预先存放在客户的库房,客户什么时候需求,什么时候领用,一旦领用,必须有货,还未领用的库存则属于展沃公司。这种供应链库存方式对于客户特别简单,而且做到了“零库存”——所有的库存都在那明明白白地放着,但在展沃公司的账面上背着。
展沃公司有好产品和优质客户,发展前景自然不错,几个老板及一些投资者希望将展沃公司包装上市,在做财务分析时,库存自然跑不掉,这也是展沃公司额一个痛点:库存水平太高。原因之一是客户的VMI所带来的库存,这也是几乎无法转移,无法消化、无法降低。
欲上市,就得将财务报表做漂亮了,姑娘要嫁人也得先打扮的楚楚动人呀。成品库无解,只能打原材料库存的主意。展沃公司的老板提出将原材料库存降低30%,但库存还没有降到老板的要求,销售已经叫唤上了:交货被耽误了。“客户就是上帝”,公司只能叫停了这一计划。但对标与行业内的每年9.7次的平均水平,展沃公司只有不到6次,实在太低了,库存高则反映出管理水平低。
展沃公司必须解决库存居高不下的问题,老板又想一招,发动员工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还真有员工提出了方案:
展沃公司的毛坯铸件来自一家供应商,到货后进行质检,再发往另一家供应商做涂层,返回到展沃公司后,质检——清洗——质检——入库,再发往第三家供应商做刨铣,再返回到展沃公司。之间有五次运输,在展沃公司内部就有三次库存,称为中间在制品。每一道库存都要留一些富余量,否则哪一个环节出现断料,都会影响生产进度。中间库变的非常臃肿,还产生不少再也用不上的呆死料,退货也是不小的工作量,如果把供应链拉直了,我们只从最后一家采购成品,一级一级向上游负责,将清洗工艺外包给刨铣供应商,库存降低了,同时减少了人工工时和运输费用,一举多得。
这是“征集令”发出后唯一反馈的方案,老板拿到管理层会议上讨论,也邀请提案人在会上答辩。首先反对的是质量经理,他说,之所以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如果中间工序不检验怎么保证质量?提案人反问:我们检验也就看看外观、标签,有实质意义吗?技术经理的顾虑是几个供应商都串起来了,别人会不会仿制?提案人的观点是别人要模仿早干了。
老板说:至今也拿不出再好的方案,库存一定要减,方案一定要推,执行中的困难想办法解决。
【讨论】
1. 如果要推动这一提案,如何解决质量和技术的疑虑?
2. 除了这两个问题,拉直供应链,还会有哪些障碍?又如何解决?
3. 从改进的角度,对这家公司,您还有哪些建议?
4. 您认为VMI对供应商合理吗?除了转嫁库存压力,VMI还有什么益处?
【点评】
库存是大多数企业的最重要议题之一,它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无论是否要上市,都需要很好地管理和控制库存,这也是供应链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之所以是供应链的任务,是因为库存的控制不能仅仅地依赖于自己企业内部力量,而是要在供应链上上下游之间形成协同、合作,将供应链作为一整盘棋来考虑。否则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降库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案例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自觉不自觉地从供应链的角度去审视整个物品的流动轨迹,找出多余的、不必要的流程和工艺并消除之。
这家企业的老板的要求没有错,每一项变革都会有障碍,存在需要解决的困难,但不能因为存在困难而止步。案例中质量和技术经理提出的疑虑并非是无法解开的死结。质量保障不能依赖于检验,尤其不能依赖来料检验来控制,无论是否推动这个项目,质量控制都应该往前迈一步,走出企业大门,将质量控制延伸到供应商的生产线上。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设计质量控制计划,具体地将质量控制点、测量点布局于流程(整个供应链上的流程)的哪些工艺点上。具体于这个案例上,考虑内部的几次进货和来料检验是不是必须的?是否可以前移置于供应商的出货的检验?如果不放心,还可以进行巡察抽检,或者要求供应商提供可追溯的检验数据包。
可以看出,这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生产过程,而是客户关系的维护、产品成本的控制、质量稳定性及供应链整体效率以保障准时、及时地交付。如果担心上下游供应商串通之后甩掉自己,可以考虑将信息流掌握在自己手中,各个的生产计划、采购订单、进出货及物流都不放出去,从而没有任何一家供应商能了解整个过程。但如果供应商想要仿制,这种物理层面的防火墙是非常脆弱的。申请专利或将关键技术和工艺进行保护会更加有效。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其它一些问题,如每一个节点的库存量设置、预测和计划,不合格品控制及返回、质量检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及供应链中的实物流动和信息流设计等。这需要在项目推进中,事先评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警惕是否有新的问题发生,及时解决。
改进永无止境,如果说还有哪些改进机会,可能系统化思维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从供应链的角度,在“拉直供应链”的活动中,还有哪些环节可以“拉直”——哪些流程是多余的,还有哪些浪费需要铲除;再有从质量控制角度,还有哪些检验是无效的、需要改进,质量控制点如何优化等。再有,为什么“征集令”发出后只有唯一的反馈方案,我们的质量管理中“全员参与”是否得到推进?或者“征集令”的方法有所不当?推进没有落实?如何将质量改进转化成为全员行动?
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如果正确操作,VMI可以降低双方的库存,供应商不是依赖于猜测前端的采购量,而是透明地获得客户端物料即时的实际消耗情况,及更前端的需求信息,填充VMI库,做到生产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采购的订单,因为采购订单中包含的信息太多,还有些来自采购的预判。表 给出了VMI对于采购和供应商的要求及收益。但VMI执行的前提条件是上下游有充分的信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