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业:中国能源经济这十年,突破“能源不可能三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经传媒智库 Author 刘青青 石丹
郑新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10月20日中经传媒智库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2275字
阅读时间:6分钟
在中国能源经济过去的这十年里,“能源饭碗”扎扎实实端在了我们自己手中,日益牢靠。这对一个缺油、少气、多煤、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几乎是一个奇迹。
要谈中国能源经济必须要先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保证经济增长,要防止经济波动,要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还要减少污染。
这就对中国能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是要不停电、不缺油、不停气;二是要价格比较低能够支撑经济发展;三是要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这些能源方面的要求构成了“能源不可能三角”,“既要、又要、还要”的难题长期困扰着中国能源的发展之路。
过去十年中,“能源不可能三角”被不断地钻研和实践,一方面,中国能源饭碗越来越稳,能源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中国能源发展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在未来十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源经济这十年
要谈能源经济这十年来的发展必须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来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人均GDP上去,人均财富上去,同时还要保证经济不要大起大落,还要保证高质量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污染要少一些。回顾过去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能源厥功至伟,能源供应不仅没有拖经济发展的后腿,而且还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促进力量。十年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
我国提倡共同富裕,追求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均等化,不管当地经济水平怎么样,但全国各地的公共服务是差不多的。早在2015年我国就消灭了无电人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现在,当我们回到老家时可以看到,老家的路是通的,而且在看不见的地方,还有电力的稳定性、4G和5G网络信号的可靠性、饮用水的安全性等都已经有了极大提升。
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油价、气价、电价是非常稳定的,整个能源行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中国坚持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减少能源对经济的冲击,杜绝能源短缺引发经济衰退、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
能源价格的稳定还体现在重大关头的保供与保价上——在重要的关头下,国有企业+发改委+其他部门的体制能够保证市场中利益分配得更好,效率更好地提升,在重大关头保证供应的同时保证价格稳定,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体现。
我们消灭了无电人口,我们供电可靠性达到99%,能源贫困基本消除。但能源发展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我们不能骄傲。一方面,在过去十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能源的作用很大,另一方面,要看到在未来十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并没有骄傲的本钱。
能源要进一步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能源价格还可以进一步下降,进一步打造支撑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帮助中国的居民以更少的代价维持更好的能源消费。
突破“不可能三角”
在过去能源经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厥功至伟的十年里,也频频出现“能源不可能三角”等说法,揭示出这一路走来的困难挑战。
“能源不可能三角”这个概念通常是指:既要保证能源安全,有电用、有油用、有气用,同时要价格比较低,能够支撑经济发展、支撑人民生活改善,而且还要清洁,二氧化碳排放也比较低。
这三者有没有可能兼顾呢?在有些国家是可以的,但是在我国这三者兼顾比较艰难,两者都可以实现,但三者同时实现在过去多年中,我们称之为‘不可能三角’。所谓的“能源不可能三角”其实并非绝对不可能。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已下降34.4%,部分省份已出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现象。很多省份出现了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峰值,倒U型拐点已经出现了。而这些成果都是建立在中国缺油、少气、多煤的自然地理环境上的。中国谈不上是能源禀赋比较好的经济体,202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天然气为45%。
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能源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勉为其难,不够从容。我们有电、有气、有煤用,这背后是巨大的代价,同时我们又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污染减少一些、排放减少一些、风险少一些、可靠性更高一些、代价更低一些。所以,高质量‘保供’的压力特别大。
总体而言,过去十年,中国能源经济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到2035年,中国能源经济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所以,能源供应、“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仍然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能源经济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很好的未来,相信中国能源经济在未来十年中,能更好地实现“既要、又要、还要”的目标,进一步突破“能源不可能三角”。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