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闫衍: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延续放缓趋势,结构性信用风险仍需关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诚信国际 Author CCXI



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

本文转载自5月24日中诚信国际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1849字

阅读时间:5分钟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4.28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近期以来,多个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也对中国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5月2日,IMF发布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报告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联合国16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则将中国经济2023年增长预期从此前的4.8%上调至5.3%,彰显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但是,经济复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路坦途,当前经济修复结构分化凸显,需求仍较为疲弱,内生动力不足,仍需政策加力呵护。


随着中国经济复苏,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继续延续放缓趋势,但在经济修复基础仍不够牢固的背景下,结构性信用风险仍需关注。具体来看,今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得益于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债市风险化解及防范力度的不断加强,今年以来新增违约债券及主体数量持续下降,新增违约规模创近八年新低。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持续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并多次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期,央行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新提出要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并强调进一步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政策要持续发力。在此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精准有力,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同时发行人积极采取措施缓释阶段性风险,进而使得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进一步趋缓。据中诚信国际统计,今年截至5月中旬,债券市场合计违约规模不到50亿元,同比下降超过65%,创近八年来同期水平新低;新增违约发行人数量进一步下降至3家,同比减少2家。

 

二是,债市“展期热潮”仍在持续,新增展期债券数量和债券规模同比均大幅增加,相关债券展期期限有所拉长。

 

根据中诚信国际统计,截至5月中旬,债券市场已确认展期债券本息规模合计超过355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共涉及债券39只,相关发行人18家,依旧以房地产发行人为主。同时,在当前防风险政策托底、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降低房企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债券展期情形接受度有所提升,展期期限亦随之有所延长。但是由于目前展期债券到期兑付比例仍然较低,且今年以来新增违约发行人均在违约前采取过展期措施,流动性风险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部分展期债券最终仍发生了违约。后续还需要密切关注展期债券相关发行人基本面修复情况,警惕信用风险延后释放。

 

三是,债券市场结构性风险仍存,多数发行人经营及盈利修复存在不确定性,需关注尾部城投和弱资质房企信用风险释放。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进入复苏轨道,但修复结构并不均衡,微观主体亏损面扩大趋势虽有缓解,但企业营收和利润降幅依旧较大,部分发行人基本面修复仍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财政走弱,地方财力下滑,城投企业现金流回款压力增大;房地产行业内部结构分化态势更为显著,无论销售还是融资情况,国有背景房企表现相对较好,而尾部房企普遍未显著改善,行业内信用资质及流动性表现呈分化态势,民营房企依旧是年内发生违约和展期事件的主体,信用风险持续释放。不过,房地产行业在经历2022年的一轮风险出清后,行业信用基本面触底,信用风险出清已进入尾声,引发新一轮大规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较小。

 

下一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修复,发行人经营及盈利或有望得到改善。货币政策总体基调继续坚持精准有力,流动性整体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同时,监管部门继续将防风险作为后续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仍整体可控。但同时也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修复仍然面临挑战,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企业融资结构分化态势明显,需持续关注债券市场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关注尾部发行人风险释放压力。




阅读

刘元春: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刘元春: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复苏路径


王晋斌:关于美债的六个认知


刘凯等:渐行渐近的数字人民币,将带来什么?


CMF月度报告发布,聚焦亟待预期修复和改革重启的中国宏观经济


王孝松:稳定的伙伴关系将加深中亚能源合作


吕冰洋:处理央地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