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彬:提升消费倾向,释放消费潜力

温彬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4-05-17


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温彬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2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348字

阅读时间:6分钟


货币规模增长和居民存款增加是近期的热点话题。目前,M2余额已经接近300万亿元人民币,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居民储蓄增长较快,是否会拖累消费?M2和M1增速的剪刀差扩大,背后有哪些含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讨论,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结构,进而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


一、名义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宏观杠杆率被动上升


截至2024年2月末,M2余额达到299.56万亿元人民币,随着货币总量基数的提高, M2增速总体来说是逐年放缓的。同时,M2占GDP的比重则持续上升,2023年末达到了2.32倍。而美国的M2占GDP比重大概在0.7-0.9倍之间,我国的该项指标之所以高于美国,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主要体现了两国融资结构的不同。由于各国的市场化和证券化程度不一,形成了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的证券融资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和以日、德等国家为代表的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我国目前仍属于后者。在间接融资模式下,银行放贷就产生货币派生效应,加速信用扩张,导致该国货币总量占GDP的比重显著高于以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货币信用投放,随后货币政策基调回归稳健中性,但宏观杠杆率水平总体呈现攀升走势。2018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38.9%,较2008年末上升了97.7个百分点。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抑制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M2和社融增速要同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的目标。但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金融部门加大货币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因总需求不足,引起物价水平回落,尽管M2增速趋于回落,仍是名义GDP增速的2倍以上。比如,2022年M2增速11.8%,当年名义GDP增速只有4.8%;2023年M2增速回落到9.7%,名义GDP增速也回落到4.6%。特别是,2023年GDP缩减指数为-0.54%,自2009年以来再次出现负值,致使名义GDP增长放缓,不仅导致宏观杠杆率被动上升(2023年末为287.8%),而且也给物价和预期改善带来不利影响。因此,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物价目标是3%左右。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稳固回升,预计CPI较去年温和回升,PPI或在二季度以后转正,有助于名义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和改善预期。


二、多因素导致居民储蓄过快增长


最近两年,居民储蓄过快增长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2022-2023年两年间M2增量为53.9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活期存款贡献6%,企业定期存款贡献18%,居民存款贡献64%,非银存款其他类存款各贡献6%。2022年和2023年新增居民储蓄分别为17.84万亿元人民币和16.67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当年新增人民币存款的68%和65%,而今年前两个月更是占到了89%。我们认为,近年来居民储蓄快速增长并在M2中占比提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目前家庭购房需求持续低迷。2022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累计同比长期位于负值区间,购房投资需求低迷,居民储蓄存款向房企活期存款(M1)转化的意愿较弱,储蓄存款持续积累。这也是M2和M1剪刀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二是理财资金赎回转为储蓄。2022年末,受债市大幅波动、理财产品净值下滑影响,理财资金回表需求强烈,叠加封闭式理财产品到期规模增加,市场出现赎回潮,表现为理财资金向银行存款转移,同时2023年股票市场低迷,进一步提升了居民部门增加储蓄的意愿。


三是预防性需求提升。疫情导致经济与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消费支出下降,预防性储蓄需求上升。疫后消费复苏相对较弱,社零累计同比增速仍低于往年水平。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3%,比上季增加1.5个百分点;尽管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季减少1.2个百分点,但仍高达61%。


三、分层施策提升居民消费倾向


大家知道,宏观经济恒等式:储蓄(S)-投资(I)=出口(E)-进口(X)。储蓄特别是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虽然有助于资本形成,但如果不能全部转化成投资,就需要增加对外出口实现内外经济均衡。从外部看,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对外进出口增速创三年来新高,彰显我国对外贸易的韧性。但随着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下阶段我国出口仍将承压。从内部看,如果过度依靠投资消化过剩的储蓄,又可能会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都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


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落地显效,自今年初以来,主要宏观经济金融指标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特别是消费意愿有所回升,春节期间无论是出行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均创下历史新高。不过,人均客单价只恢复到疫情之前2019年同期的91%左右,反映当前仍存在消费能力不足和预期偏弱的情况。我国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是经济内循环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需多措并举。从短期看,多渠道增加就业、进而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通过补贴、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稳定资产价格,提振消费信心。从中长期看,应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二次分配机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当前,可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消费倾向,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对于高收入群体,要提升安全感,比如: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等。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要提升希望感,比如:提高社保水平,减轻在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拓宽理财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对于低收入群体,要提升获得感,比如:提高劳动技能,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获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保障和救助上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总体来说,要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居民有能力且敢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在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阅读

深度分析货币总量增长与居民存款行为,CMF专题报告发布


刘元春:当前,世界经济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复杂


秦虹:关注房地产市场新特征


王晋斌:美元被动走强的可能性或将上升


程实:中国货币总量变化对居民存款行为的非线性影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