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与关键问题分析
王 丹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王丹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4年4月)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439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一、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
一季度GDP增长率达到5.3%,超出市场预期,这一增速反映了中国经济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第一,新质生产力,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新兴行业,如新能源车辆、太阳能电池和智能手机等行业的增长表现尤为强劲,增速普遍超过30%。房地产行业曾经对中国经济的直接贡献率超过10%,若计入相关上下游产业,其贡献率可达20%至30%。即便在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收缩超过五分之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实现了5.3%的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房地产市场收缩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工业生产的持续性及其持续时间将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状况。此外,海外市场的重要性显著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增长受限于不少地区的收入增速,与过去相比,市场空间相对受限,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开发海外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另一个推动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面向清洁能源、提高抗震救灾能力的政府类项目。在这一领域,水利投资的增长非常快速,且这一趋势已持续多年。然而,当前政府在项目选择上持审慎态度,导致多地出现了项目延期开工的现象。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必须确保在环保和融资方面的可持续性。鉴于地方政府在融资方面的能力有限,中央政府需要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和增加转移支付,以确保这些关键项目的顺利启动和持续运作。
总的来看,今年一季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二、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挑战
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是目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房地产一季度整体表现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这表明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一个新的下行周期,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僵持状态。由于过去两到三年内,新开发住宅项目的数量有限,市场的主要活动集中在确保已承诺的住宅项目能够按时交付。过去一至两年中,保交楼的进度有所加快,同时,被列入白名单的项目也被要求尽快完成。因此,近几个月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新房源,导致短期内供应过剩的局面难以改变。由于房价持续下跌,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普遍持观望态度。但在一些大城市中,优质楼盘和区域的出现促进了一定程度的交易活动。根据市场成交数据,成交房屋的平均价格相对较高,且在许多地区,房价下跌的趋势放缓,甚至出现了回升。特别是有外资参与的房地产开发商,其楼盘销售情况较为良好。尽管市场存在观望情绪,但需求依然存在。考虑到社会的基本需求,如结婚和生育,人们仍然需要购买住房。过去两到三年的滞后需求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房地产市场经历大约四年调整期后,2025年底供需关系可能会发生转变,届时市场上的保交楼项目将基本完成,供给可能无法跟上需求的增长,从而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反弹。这种反弹并不意味着市场会直接回到2020年的高点,而是形成一个新的较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一状态将基于“房住不炒”的原则。
在消费方面,消费活动已呈现恢复态势。根据统计数据,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为6.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则为3.1%,为收入增长率的一半。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在一季度达到8.3%,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在疫情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当前经济和消费活动正在逐步回归正常化。在收入构成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被用于消费,反映出公众消费意愿增强。然而,深入分析消费的构成可以发现,商品零售的增长幅度低于收入增长,不足5%。而居民部门支出的主要增长点来自于服务性消费,特别是出行需求的增长较为显著,这既是因为人们需要外出进行商务活动,开发新的市场机会;也是因为疫情后公众对于外出的需求增加。一季度国内铁路和航空客运量均达到了历史同期的高点,与疫情前相比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前,我国中产阶级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出国旅行,而现在则主要以国内旅行为主。在国际航线方面,今年一季度的旅客运输规模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相较于去年有显著改善。然而,由于中美竞争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商贸往来和人员往来的恢复进程相对缓慢。
服务性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财富效应紧密相关,即房价上涨时,人们感受到财富增加,从而增加了消费意愿。而当前房价的下降实际上迅速释放了资金,促使部分人群推迟了房地产投资计划。这直接表现在商业银行的居民储蓄水平较高,其中一部分储蓄已经转化为消费支出。举例来说,如果原来需要800万购买的房产现在仅需500万,消费者手中的现金就多出300万。在当前国内通胀率较低的背景下,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资金购买到相同甚至质量更高的商品。因此,房价下跌对大众在服务领域的消费能力具有积极的间接影响。特别是在2023年一季度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服务业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部门。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资产配置,还可能通过资金释放和消费结构调整,对服务业特别是服务性消费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能是另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中国时提到了产能过剩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中,产能过剩往往被视为一个伪命题。理论上,只要价格设定合理,不存在无法销售的商品,价格调整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对产能过剩的评估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在某些情况下,产能过剩可能是一个短期现象,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过剩的产能将逐渐被市场消化。以造船业为例,五六年前该行业曾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当前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且持续增长的行业,造船商手中的订单量已超出其承接能力,表明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有效转化。而对于某些行业,尤其是那些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过去三四年中的超前投资现象十分明显,导致了大量新增产能。尽管全球需求足以超过中国的产能供给,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世界市场的开放性。目前,国内市场仍然是消费的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外市场的需求。
中国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6年,当时工业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背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该轮改革主要针对煤炭、钢铁、水泥和石墨烯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已基本得到解决。当前,中国正面临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压力,导致传统行业的产能再次超出市场需求,从而出现了新的过剩现象。然而,在高新制造业领域,中国正面临全球需求增长的制约。由于超前投资,部分产能处于闲置状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汽车制造业,一季度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5%,较2023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一般来说,产能利用率低于70%即可视为存在闲置产能。目前汽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已降至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排除疫情初期的特殊情况),同时汽车行业的库存水平也达到了历史新高,库存水平的快速上升始于2020年底,并持续增长至今。所以,开发新的市场成为缓解当前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问题的关键策略。
三、低通胀环境下的货币政策
根据最新数据,国内一季度CPI在3月份呈现下降趋势,整个季度的通胀率维持在0%左右,预示着低通胀环境可能会持续存在。这不仅与国内需求不足有关,也体现了工业部门向消费部门转移低通胀的问题。目前,工业产品普遍存在价格竞争,这与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及内需不足的现状密切相关,导致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在CPI的构成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保健、教育、旅游等,其价格相较于2023年初有所上升。此外,服装价格也有所上涨,尽管这一部分在CPI中的比重较小。另一方面,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房租价格持续下降,这反映了中国人口流动速度的减缓。在汽车行业,尤其是中低端市场,价格战仍在持续,多家车企继续降价,这表明低通胀环境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此外,当前的货币政策以防风险为主,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异处于历史高位,且短期内不太可能降低,这限制了国内的流动性,从而减少了货币政策“放水”的可能性。目前,货币政策倾向于采取结构性、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措施。尽管市场普遍预期会有降息,但政策讨论更多集中在降准上。所以,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资本仍然将从传统行业流向高新技术行业。另一方面,由于低通胀环境的持续,私营部门,尤其是消费品部门,可能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投资不足,这会对收入增长造成限制。在银行业层面,由于部分银行高度暴露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之中,今年银行的风险防控成为首要任务。预计会有小银行的整合,甚至新设地区性银行吸收部分区域性银行,这意味着信贷发放不会过于激进。因此,今年信贷扩张的总量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整体而言,风险防控仍然是今年银行业的首要目标。
延伸阅读
CMF月度报告发布,聚焦新动能支撑下企稳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
复旦大学教授黄丽华: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模式与问题 ——一个微观视角
王孝松:从消费大市场看机遇中国
刘元春: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发力,挖潜新需求
刘青:在开放型经济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引领
袁海霞等:GDP增速超出预期,工业生产是推动增长的主因
王晋斌:美联储没有必要再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