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漫谈6 | 文艺复兴的音乐景象(二)
<设为星标公众号,不错过每一次推送>
时间来到十六世纪,尽管教会与富人们依然青睐严肃的教会音乐,但它即将失去在当时音乐界的统治地位。
一批全新的世俗音乐如暖风一般,从意大利吹遍欧洲。
它们似乎蕴含某种特质,使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艺术音乐,即将被普罗大众的流行音乐拯救。
时间来到十六世纪,尽管教会与富人们依然青睐严肃的教会音乐,但它即将失去在当时音乐界的统治地位。
一批全新的世俗音乐如暖风一般,从意大利吹遍欧洲。它们似乎蕴含某种特质,使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艺术音乐,即将被普罗大众的流行音乐拯救。
在这世俗音乐浪潮中,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它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歌曲。歌曲的旋律自由,歌词多为单段,采用描绘性词汇和象征手法为主,有些作品具有戏剧性效果。
早期的牧歌多为四声部,主调风格(指由一条主旋律加和声衬托声部构成的织体),融入少量的模仿复调风格(指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形成了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
佛莱芒乐派(Franco-Flemish)对意大利牧歌的成形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个乐派的音乐家大都来自尼德兰的佛莱芒地区(今法国北部、荷兰与比利时南部),并由此命名。
1533年发行的第一本牧歌集中,包含了许多佛莱芒乐派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在保持着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Frottola)的特色的同时与佛莱芒传统结合的作曲方式创造出了“牧歌”这一体裁。
前文中提到的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便隶属于这个乐派。
而来自佛莱芒乐派的菲利普·韦尔德洛(Philippe Verdelot,1480-1532)是意大利牧歌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韦尔德洛的牧歌的歌词带有朗诵的韵味,他努力让音乐表达出诗文的内在意思。
其后人雅克·阿卡德尔特(Jacques Arcadelt,1507-1568)也是先锋之一,特别受到文艺复兴晚期牧歌大师蒙特威尔第的钦佩。
蒙特威尔第还承担起重新编辑阿卡德尔特牧歌作品的工作。
卡拉瓦乔(Polidoro da Caravaggi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这幅《弹鲁特琴的年轻人》,画中桌上的乐谱就写着阿卡德拉特的名字,可见他在当时声名赫赫。
阿卡德尔特的歌曲处处体现着对浮夸和权威的蔑视,他的歌词以世间享乐为核心,充满感性和性暗示。
他在意大利工作了一段时间,创作牧歌,后来回到法国,写类似的世俗歌曲——法国“尚松(Chansons)”。
其中最著名的歌曲是《Margot labourez les vignes(玛格特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神秘的葡萄采摘人的故事。
维拉尔特(Adrian Willaert,1490-1562)也是一位重要的佛莱芒作曲家,他的创作体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特有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事实上,维拉尔特受若斯坎的影响很大,他对于词曲之间关系的音乐直觉也非常的敏感,特别注意表达出歌词的重音,是最早坚持在乐谱上将歌词的音节精确地打印在音符下方的人。
另外,维拉尔特是“威尼斯乐派(Venetian Music School)”的创始人,这个乐派对于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威尼斯乐派的介绍我们可以暂时放一放,在后面的篇章会有更详细的介绍。随着意大利牧歌的发展,中期的牧歌开始以五声部居多。
罗勒(Cipriano de Rore ,1515-1565)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佛莱芒人,并且是维拉尔特的学生。牧歌是他的主要创作体裁,多达125首,他确立了用模仿复调写五声部牧歌的规范。
他的许多牧歌都采用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意大利诗人)的诗,力求表现其形象性,准确传达歌词的细节,讲究歌词韵律的节奏,为此构筑了丰富的旋律音型,音乐语言绚丽多彩。
他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尝试富有表情意义的变化音与和声,这些经验由其后的作曲家加以发扬光大。
牧歌发展到中期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本地作曲家开始学习研究创作这种体裁的音乐。而到了晚期,重要的牧歌作曲家已经清一色是意大利人了。
马伦奇奥(Luca Marenzio,1553-1599),他最值得称赞的创作特征是半音化牧歌(chromatic madrigal),这体现了现代概念的和声转调。
他最著名的牧歌是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谱曲的《Slol e pensoso(独自沉思)》。
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除了是个杰出的作曲家,还是个鲁特琴演奏高手。
杰苏阿尔多的故事有些传奇,他的第一任妻子对其不忠,气愤之下将她杀死,之后深居简出,完全献身于音乐。
或许是自身经历的原因,杰苏阿尔多创作的新型牧歌有些癫狂,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听运用大量不和谐音与变化的和声,再加上剧烈变化的节奏,听众在听他的音乐时明显会感到神经紧张。
其代表作《Moro,lasso,al mio duolo(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
晚期的牧歌大师还有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不过他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牧歌而已了,本篇我们暂先按下不谈,下期再讲。
除了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Chanson)也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和广泛的世俗音乐体裁。
跟牧歌很相像,通常也是由四到六声部的无伴奏重唱或合唱,但节奏性更强,通常采用主调织体,主旋律在最高声部。
赛尔米西(Claudin de Sermisy,约1490-1562)是重要的尚松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为高雅精致的爱情歌曲,代表作《Languir me fais(你让我松了一口气)》。
另一位尚松大师雅内坎(Clement Janequin,1485-1558),他的作品特点是活泼粗犷,有很强的描绘性,如描写战争、狩猎、鸟鸣、集市等。
代表作《La Bataille de Marignan(马里尼亚诺战役)》。
除了法国和意大利,英国也有世俗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约翰·道兰德(John Dowland,1563-1626),他本身也是一位鲁特琴演奏高手,与莎士比亚几乎处在同一时期。
由于已经处于文艺复兴的巅峰时代,道兰德的歌曲在风格上已与过去的音乐截然不同。即使在今天,他的代表作《Flow My Tears(任我的泪水直流)》听起来也毫不过时。
英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种室内器乐合奏的体裁,叫康索尔特(consort),而道兰德的作品就是由这种室内器乐合奏小组来伴奏的独唱或合唱的歌曲。
▼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世俗音乐的写作非常注重对情感的个人化的表达,旋律多变而自由,注重进一步与歌词的结合,并且往往是反宗教性的。
这种世俗音乐的风靡与发展,与文艺复兴时自由开放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彼时大量的思潮、流派互相碰撞出无数火花,他们不仅仅燃烧在文学绘画领域,也必不可少的为音乐风潮添砖加瓦。
灵感的源起,从来都是自由而奔放的灵魂,它们生于尘世之间,所吟唱的都是生机盎然的凡俗,却从不会被凡俗所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