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 · 格 01 | 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一)


什么是“ 风·格”?

风·格

分享一些研究人员或业内人士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深度剖析和专业解读,并以深入浅出的“人话”,让读者收获对音乐风格更深入、系统的认知。

编者按:

声音图书馆即将发行的第八期《断音了了》(冬季刊)以“民谣”为主题风格。我们现在常说的“民谣”,多是指欧美现代流行音乐体系下的一种音乐风格,但中文的“民谣”,又包含了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民歌、民间音乐等。如今身处21世纪20年代的我们,听到的华语民谣更多是融合了不同时空元素的“新民谣”,为了帮助大家深入、系统地认识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的嬗变历程,我们将从本期节选转载来自东北师范大学董德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或可从中一探究竟。


文章来源:

文章题目:《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

文章类别:东北师范大学2020届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作者:董德;导师姓名:程革



第一章 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

及文化研究视阈


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根植于现代化的中国,借鉴了西方现代民谣音乐的组织架构形式,以歌词文本的文化内涵作为创作着力点,这是本文所要阐释的出发点。近些年,新民谣音乐成为学术热点,汇集了多学科不同视角的观点。无论是何种观点,都必须建立在理解新民谣音乐类型的基础上,究其本质还是音乐学意义的专有名词。如果在音乐类型上界定不准确,容易造成其他角度的误判。由此,本章对民谣概念进行中西历史钩沉,并对新民谣音乐的概念辨析,探讨与思考新民谣音乐的文化研究视阈。


01

第一节 民谣概念的中西历史钩沉


本文书写的新民谣音乐是现代流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传统民歌及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这种区别既体现在乐理学概念上,又彰显于生产、传播机制中。新民谣音乐起源于西方并历经现代化蜕变,具有工业化生产、媒介化推广、商品化流通、全球化共享的特征。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的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现代民谣的发展,并为其镌刻上人文性与批判性的印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多元、繁荣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现代民谣音乐的流行,促使其完成精神内核的嬗变,最终成为西方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介入社会世务、开展社会文化批判的媒介与武器,传承并发扬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一、英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在英语语境中,民谣音乐的概念非常清晰。Folk music includes both traditional music and the genre that evolved from it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folk revival. The term originated in the 19th century, but is often applied to music older than that.(民谣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20世纪民谣复兴时期由传统音乐演变而来的流派。这个词起源于19世纪,但通常用于指比那更古老的音乐。)


由此可见,Folk Music既包含传统民谣,也包含现代民谣。能指相同的Folk Music却蕴含不同的所指,传统民谣与现代民谣显然已经具有某种内在关联。Starting in the mid-20th century, a new form of popular folk music evolved from traditional folk music. This process and period is called the (second) folk revival and reached a zenith in the 1960s. This form of music is sometimes called contemporary folk music or folk revival music to distinguish it from earlier folk forms.(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传统民间音乐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民谣音乐形式。这一过程和时期被称为(第二次)民谣复兴,并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这种音乐形式有时被称为当代民谣音乐或民谣复兴音乐,以区别于早期的民间形式。)


本文所研究的汉语语境中的新民谣音乐对应的是英语语境中的Folk Music,特指欧美流行音乐体系中的现代民谣音乐,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周云蓬、小河为代表的民谣复兴运动在21世纪初期隆重登场。应该注意的是,此种对应仅限于音乐理念的对应,在实际创作与演变中已经出现了明显区别。因此,诞生于中国大陆的当代新民谣音乐不能完全等同于欧美流行音乐体系中的民谣音乐风格。


民谣音乐人周云蓬


美国现代民谣音乐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流浪民谣歌手,他为底层民众歌唱,是鲍勃·迪伦的偶像和老师。到了60年代,美国已经进入民谣复兴阶段,对世界民谣音乐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鲍勃·迪伦(Bob Dylan),他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60年代,至今仍是众多音乐人的精神偶像。迪伦曾前往法国并深受法国象征派影响,歌词充满意向性,这也是人们认为他对音乐的最主要的贡献——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成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


鲍勃·迪伦(Bob Dylan)


琼·贝兹(Joan Baez)是鲍勃·迪伦的恋人,也是最早发现和支持迪伦的民谣歌手之一。她经常把音乐会的收入捐献给她所信奉的事业,并拒绝接受过多的演出,甚至一年只录一张专辑。演出时,她不喜欢化妆,直接走向话筒开始歌唱,没有打诨,没有商业性显示。贝兹信仰和平,主张非暴力,这不可避免地使她卷入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激荡的社会和政治运动之中。


琼·贝兹(Joan Baez)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现代民谣音乐体系中,也曾出现“新民谣”音乐类型,它的概念如下:Neofolk is a form of folk music-inspired experimental music that emerged from post-industrial music circles. Neofolk can either be solely acoustic folk music or a blend of acoustic folk instrumentation aided by varieties of accompanying sounds such as pianos, strings and elements of industrial music and experimental music.(新民谣是一种民谣音乐类型,在后工业音乐时代产生。新民谣既可以是纯原声民谣音乐,也可以是由各种伴奏音源如钢琴、弦乐、工业音乐和实验音乐元素等融入的与原声民谣乐器的混合。


Neofolk的精神源流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谣音乐复兴运动,作为一种音乐类型的确立,是在20世纪末。Neofolk的内容更多涉及新古典音乐、军事音乐、后工业音乐和异教等文化内涵与音乐理念,具有一定的暗黑色彩。而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与此不同,它不作为一种更加确切的音乐类型,虽然是对20世纪90年代大陆校园民谣的复兴,但更具有启蒙意义,在21世纪初期不断壮大,形成中国当代民谣音乐创作群体。


美国现代民谣音乐的兴起和发展,随着其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以简单、真诚为演唱本心,以自身感受反映美国时代变迁为内容,以诗化般语言叙述为表达方式,以木吉他为代表乐器,以原创为特色,配以美国民谣歌手们浅吟诉说、低沉的嗓音给予世界永恒的感动,美国民谣音乐流传并影响了中国民谣的发展。



而鲍勃·迪伦将民谣音乐植入摇滚乐,诞生了新的曲风“民谣摇滚”,这使得摇滚乐具有了批判和诗性,并增强了民谣音乐的艺术性,具体来说就是音乐语汇的完善与扩充,使得民谣音乐不再只以文本取胜。


二、汉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在汉语语境中,民谣是指民间歌谣,多指与时事政治有关的。而谈及民谣音乐,经常会使人联想起民歌,民歌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民歌的历史悠久,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口口相传,大部分都没有作者,保持了原始民间性的人文气息,是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区隔的歌曲。如东北民歌《摇篮曲》,苏南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等。由此可见,汉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在民谣、民歌及民谣音乐中杂糅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书面意义的民谣或许更多指向民间歌谣,但流行音乐圈所熟知的民谣其实是民谣音乐,准确来说是现代民歌,它是指以欧美民谣为代表的,以吉他为伴奏乐器,以坦率自然的歌唱方式唱出淳朴的生活感受的歌曲。


如美国“现代民歌之父”伍迪•格思里演唱的民谣被公认为最早的现代民歌,并深深影响了作为欧美流行音乐类型的民谣音乐的发展。这种现代民歌通常有两个“现代”指标:

其一,作为现代化城市中的现代民歌;

其二,作为依托现代音乐为载体的现代民歌。


伍迪•格思里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现代民歌,当下的民谣不再叙述乡土中的故事,而是都市生活中的琐事。它不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生命力,而是蛙鸣蝉声成为记忆的一声长叹。它是现代公民文化声明的媒介,连接了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作为依托现代音乐为载体的现代民歌,民谣音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欧美流行音乐中的一个风格流派,并在21世纪初开始逐步占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的主要份额,成为重要的流行音乐风格分支之一。


近些年来,民谣在方言音乐与传统民歌的融合中找寻生命的敬畏感,在游牧文化中重拾完美的生命力。作为农耕社会的传统民歌,其文本通俗平易,不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进行美化,且曲调本身就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之一,故常使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使得歌词文本虽简单但富含深意。综上,现代民谣汲取二者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后工业社会中,民歌越来越边缘化,只存在部分地区的乡村以及高校音乐学院的艺术歌曲教科书中,不再受到大众的重视。为了拯救这一精神文化遗产,各个地区的民歌开始借由流行音乐完成现代化转型,保留民歌的朴素力量之魂,以流行音乐编配为载体,俘获了众多听众。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人已经成为流行歌坛的指标性人物,如韩红(藏族)、腾格尔(蒙古族)等,将少数民族的唱腔及灵魂注入流行音乐中,将边缘化的民歌推向了大众喜爱的流行化的新民歌。而作为汉族的刀郎却运用了独特的沙哑唱腔,将西域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再次唤醒国人的边疆情怀。以降央卓玛(藏族)、乌兰托娅(蒙古族)、阿里郎组合(朝鲜族)等人为代表的流行民族风歌手,将民歌进一步平民化,打造一首又一首广场舞神曲,虽然饱受诟病,但不失为还原了民歌的民间性,使得传统民歌在都市化浪潮中掀起一阵阵“浪花”。


韩红(左)、腾格尔(右)


有趣的是,为了保持蒙古族流行民族风歌曲的影响力,唱片公司在乌兰托娅之后又成功打造了乌兰图雅,一方面是商业运作的直接结果,而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借由流行音乐传播媒介获得现代化重生的民歌依旧深得民心。诸如像吉克隽逸(彝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歌手通过参加综艺选秀出道,在节目中以民族符号作为个人存在价值,进一步拓宽了流行音乐的边界。


吉克隽逸


上述提及的民族流行歌手都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通过流行音乐的商业包装与媒体运作,占有了部分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传统民歌的知名度与传唱度。在新民谣音乐创作群中,民歌的现代化转型更为系统且庞大。系统之处在于新民谣音乐的文化批判力与审美独立性,庞大之处在于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在努力地探寻着传统音乐之根,尤以西部地区最为强烈。


伴随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大众文化日益繁荣,流行音乐得到了极大发展。快速发展的弊病在于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批质量不高的作品不断出现,影响了音乐市场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受众的审美水平,甚至出现了出现了以“丧文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当普通民众从社会政治压力和精神焦虑中解放出来时,他们对世俗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倾诉就成为一种必然。这使得本处于边缘地位的新民谣音乐有机会向中心靠近,在夹缝中求得生存,逐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几经沉浮并最终走向复兴。


(未完待续,侵删)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