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的类型化探索:《破冰行动》的突破和遗憾|专访傅东育
作者|郭雅琼
编辑|友 子
“赵嘉良已经完成他的任务了,他本来是要逃脱的,但架不住林灿回头就是一枪。这怎么能叫送人头?大量观众是不舍得他死所以才批评,但这就是牺牲,没有心痛怎么会理解牺牲?”
围绕着《破冰行动》的热议逐渐落幕。在前不久的上海电视节期间,《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在与数娱梦工厂的对话中谈起了这些争议。而我们的对话,其实是从“退休”这样一个略带悲伤的话题开始的。
《破冰行动》是今年上半年当之无愧的热门剧,这部剧改编自2013年广东“雷霆扫毒”行动的真实案件,但却突破了观众对主旋律题材的既有印象,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
然而在播出之前的好几年里,傅东育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该退休了。
傅东育最早的作品是1993年的电影《身不由已》。进入21世纪以来,他先后执导了《西藏天空》《医者仁心》《生死卧底》《少林问道》等电影和电视剧作品。
虽然没有爆款作品所带来的高名气,傅东育一直在坚持创作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直到经历了2015年以来行业极度膨胀的乱象。
“在那种膨胀的、虚浮的、泡沫化的状态之下,我突然觉得我的创作习惯和创作理念已经没有市场了,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做。”傅东育感叹。
正是在他心境非常无奈的时候,《破冰行动》找了上来。
当一切赞美与争议缓缓落幕,我们再来看这部从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特定愿景的作品,依然会强烈感受到它在主旋律赞歌中尝试的类型化探索、在市场要求和创作规律之间所做的尽可能妥当的权衡。
《破冰行动》收官时傅东育说,好的坏的,全收下了。通过与他的对话,数娱梦工厂试图了解围绕该剧发生的创作故事,了解它的突破和遗憾背后的一系列因果。
警匪题材审查难?
剧本第一稿就过审了
2015年,傅东育从央视的责任编辑手中拿到了还未成稿的《破冰行动》剧本。在此之前,他已经与央视合作过《国门英雄》《医者仁心》等项目。
两万多人的制毒村、2吨毒品、3000多警力合力围剿……这个真实案件改编的缉毒大案震撼了他,编剧陈育新构建了两个父亲一个儿子的主要人物关系,人物性格鲜明,让他非常激动。
鲜活的人物以及扎实的故事来源于编剧陈育新。他深入广东,采访了接触过真实案件的100多人,上到省厅级领导,下至基层干警。
但在国内网剧市场热钱最多的那几年,《破冰行动》却找不到钱。
缉毒题材、公安部宣传局牵头、央视立项,这么一个主旋律色彩浓厚的作品,两年间吃了不少电视台和平台方的闭门羹,一直到2017年才终于等来了爱奇艺的加盟。
而在2015年至今这4年间,剧本也前前后后改了至少十几稿。
不过傅东育介绍,主要的困难其实不是来自审查部门——陈育新在2015年交出的第一稿,公安部宣传局直接就通过了。
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就职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陈育新本人在题材尺度上的拿捏。
事实上,在真实案件中,公安内部腐化程度比剧中严重得多,不仅大量警员被腐化,连公安局局长都是保护伞,而剧中被腐化的公安系统最高领导只到副局长级别的马云波。另外,林耀东的原型人物蔡东家,除了是村委会主任还是村支书,而林耀东在村里的身份仅保留了村委会主任一职。
在傅东育看来,不用把审查看得那么不堪,创作者与当局共通的态度至关重要。
“毒品作为社会阴暗面显然是存在的,社会的复杂性、封建宗族势力、公安的保护伞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面对这些问题创作者的态度是批判、揭露还是猎奇?我觉得我在说且行且珍惜,我在说事实上没有岁月静好,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在说英雄主义。”傅东育认为,首先双方要在一个共通的前提之下对话,你的作品是怀揣着美好愿望在做的现实主义主旋律作品,不是故意贴标签,那么在分寸度上双方便可以探讨。
“剧本改到改不动”,
开机前20天才确认导演
事实上,4年里围绕着剧本的调整要求更多来自于制作相关方对于市场的考量。为了寻求各方支持,每次收到了新的要求,陈育新就得改。
“都说这种剧没人看,现在受众是女性为主,谁看这个?加女性角色,加完了觉得加的不对,删,再加,再删。但是揉不进去,真的揉不进去,翻来覆去地改。”傅东育说,还有意见认为闪回太多逻辑不对,将叙事手法从倒叙改为顺序,要顺着写。
在蔡永强和李飞同时被问询之时,两人都有一定的回忆片段用来串起事件的因果关系。
“两个人其实是罗生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哪个是真的?且不说这是个悬念的构置,通过闪回最核心最精彩的几个点,连不上的情节观众自然会靠想象去弥补。但如果顺着写,必须要完全符合逻辑,可能这个事情讲3集也讲不清楚。”
编剧陈育新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到非常无奈。在兜兜转转换过几任导演之后,开机前20天《破冰行动》还是回到了傅东育手中。
傅东育回归之后,再度从拍摄角度整理剧本,但他是传统电视剧出身,此前少有爆款,依然不得不面对各方的疑虑。
“我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说,先把陈育新最后放弃的那一稿给我,因为那个逻辑性是最强的。你可以改,但我要知道这个剧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修改逻辑是什么,你的添加或者删减是不是成功的?”傅东育直言,“最终是采用了相对合适的剧本,再加上时间也很紧张,所以面对那么多的bug,那么多的批评,我们确实需要检讨。”
在剧中,陈珂这一角色由于承担过多戏份、与男主李飞的感情线不清晰以及自身是平台方艺人的特殊身份,招致了不少争议。
在傅东育看来,这种批评更多来源于网友们对艺人身份的微词,倘若因此否认这一角色的必要性,并不合理。
事实上,在陈育新的原稿中,陈珂是李飞的女朋友,剧中将其安排成李飞好兄弟宋杨的前女友,在宋杨牺牲后又与李飞有着微妙关系,想必是为了加入复杂的感情戏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讨论。
如果是《廊桥遗梦》那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设置也许并没有问题:男女主彼此相爱,但因为有着共同的心结没办法说出口。但在一部警匪剧里,这样的感情表现是否合适?
在傅东育看来,如果没有篇幅去展开描写,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在这么短的篇幅里面去表达,对演员的表演分寸和表现力也是挑战。
“我要看到阿尔·帕西诺”
爱奇艺加入项目后做出的一大重要改动,是将李飞这一角色直接提升至主线人物。
“陈育新最早写的是群戏,每个人的戏份都比较平均。这一点蛮感谢爱奇艺,网络平台对于如何抓住观众有它独到的见解,必须要立足主线人物,最好这个主线人物相对来讲更年轻化,更有号召力。”傅东育说。
而对于要把《破冰行动》拍成美剧的要求,他也有自己的看法,美剧可以,要拍成哪种美剧?
对于《破冰行动》来讲,可以拍成《毒枭》《绝命毒师》,如果偏动作风格,则是《反恐24小时》《越狱》,有多个类型可以选择。最终,傅东育选择的参照物是有信仰和深度的《国土安全》。
“要说缉毒背后的这个故事,而不是缉毒本身。如果仅仅拍成了一个警察抓毒枭的故事,《破冰》不会是今天这样的爆款。”傅东育说。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他尽己所能将类型化做到了极致,包括人物塑造、表演风格、剪辑方式、摄影手法等,都力求有专业化和类型化的表达。
在《破冰行动》中,少有脸谱化的刻板人物。只手遮天的毒枭林耀东,编织了一张横跨国际、数量庞大的制贩毒网络,以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为荣,最大的梦想则是修建祠堂。
傅东育见到王劲松后的第一个要求是,“千万不要演成一个毒枭,要给我演成一个教父,一个father,我要看到阿尔·帕西诺。”
(王劲松扮演的林耀东)
在表演风格上,生活流状态下略带夸张地高于生活,是傅东育要求演员要把握好的度。“如果你是按照《都挺好》来演,或者按照非常莎士比亚戏剧化地演,这个戏就毁了。”
在紧张的情境下,观众能够感受到的对峙,除了依赖演员过硬的演技,包括打光、镜头设计以及剪辑等手法都相当讲究。
不同演员台词之间不是快节奏的剪,是慢节奏,要预留呼吸的时间和停滞的对峙的眼神交流;剧中镜头角度经常会用仰角或者俯角,经常用广角镜头贴近脸部拍特写,营造画面的冲击力;在剪辑上从全景直接奔特写,中间不带过渡,尽量不给中景以上的镜头……
这些都是傅东育在向类型化、专业化靠拢时研究的细节问题。
(听到证据到手,林耀东紧张激动到手抖)
事实上,演员们普遍过硬的演技确实也成为该剧的一大看点。不管是王劲松、吴刚、任达华这样的老戏骨主角,还是刘奔(麻子)、赵煊(林胜武)、刘若嫣(蔡小玲)等配角演员,都贡献了出色的演技。
(因《人民的名义》大受欢迎的吴刚在《破冰行动》中再次贡献了出色表演)
从2001年拍摄缉毒剧《生死卧底》到如今再扛下《破冰行动》,随着经验的积累,傅东育对于类型化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这类作品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没有变,我想塑造人物的愿望也没有任何改变。改变很大的是我个人的成熟,十多年过去,对于类型化的理解,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这类片子的表达方式,我比那个时候要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