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刷屏的《美国工厂》为什么能成为“时代标本”?

徐思 数娱梦工厂 2020-02-04



作者|徐  思

编辑|友  子


We are one big planet, a world somewhat divided. But we are one. And tonight is an example.”


这段话来自Netflix热门纪录片《美国工厂》,关注的是中国福耀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开设工厂后引发的故事。片中,一位到福耀中国总部参观的美国工人在旁观新人集体结婚时突然泪眼婆娑、欲言又止,说出了上面这段话,让不少观众深有感触。


中美贸易战当前、奥巴马夫妇参与、“玻璃大王”曹德旺出镜、流媒体巨头Netflix全球上线….从8月21日上线以来,这部话题性爆棚的纪录片在中美两国都引发了热议,并成为了一部难得在微博、朋友圈刷屏的纪录片。




不过作为奥巴马夫妇制作公司高地制片(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投资的第一部作品,《美国工厂》的出现本身也引发了外界对该片政治倾向的质疑。除此之外,片中呈现出的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制度冲突和价值观冲突更是发人深省。


《美国工厂》为什么成了热门话题?


很少有纪录片能在微博和朋友圈实现刷屏,但《美国工厂》做到了。

 

这部于8月21日在Netflix全球上线的《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在今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就被奥巴马夫妇相中,成为他们的制作公司高地制片投资的第一部作品,上线后立刻引起国内外热议。

 

虽然名为《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讲述的却是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工厂。2015年,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俄亥俄州的代顿市通用汽车旧厂址上投资6亿美元,新建了福耀玻璃美国公司(FGA)。这部纪录片就涉及了福耀美国工厂从2015年筹备建设到2016年正式投产、再到2017年当地工人组建工会失败的过程。

 

除了奥巴马背书、Netflix出品的因素,中美贸易战持续的特殊背景,加上曹德旺当年赴美办厂本身具有的先锋性和争议性,为这部纪录片增加了更多的话题性。

 

从中美两国的舆论来看,大部分观众都认为这部纪录片对福耀工厂筹备到开办后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较为理性的记录,并未明显出现倾向性。

 

因此中外观众都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美国工厂》在烂番茄的新鲜度达到96%,在IMDb评分7.6分,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5,部分媒体甚至称其为“时代标本”。



从表面来看,观众不难发现《美国工厂》中关注的这家福耀美国工厂具有的特殊性。

 

从片中可以看出,虽然美国的人工成本更高,但是福耀公司生产汽车玻璃配件的业务属性决定了其需要将工厂定在更靠近自己客户(美国各大汽车厂)的地点。同时,在当地的扶持政策下,相对更低价的能源、房租等客观条件也让福耀在美国经营并实现盈利成为可能。

 

因此,片中这家美国工厂是特定行业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很难被任何中国或美国工厂原样复制。



然而从内在层面的文化冲突来看,《美国工厂》却可以作为“标本”,来观察当下这个全球化备受考验的时代。

 

整部纪录片呈现出多个复杂层面之间互相冲突的观点样本,并将所有方面都展开了细致充分的讨论,包括资本与劳工、中美差异(社会组织方式、传统架构、政府管理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等形式)、代际差异、个体人物之间的冲突等等,在深层次上也能看出效率与民主、公平与自由等概念的冲突。

 

同时,在这些文化冲突背后的制度和价值观差异也催生了国内外观众对该纪录片的发散性讨论。从评论可以看出,虽然所处的立场和环境不同,不少观众在评价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对错上选择了回避态度。

 


这部纪录片采取的中立立场得到了不少好评,但也正是因为中立的立场影片并没有给出任何“参考答案”,让不少带着预设立场而来的观众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偏见,形成了各种自说自话。


如一些中国观众认为这样的“文化输出”显得有些悲哀甚至讽刺,尽管输出文化显然不是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的考虑;一些美国观众觉得可以从中国工厂中学到一些东西,甚至反过来认为美国工人们十分懒惰,尽管看过影片就会发现美国工人的要求也并非无理取闹。



奥巴马夫妇为什么选择《美国工厂》?


在纪录片引发热议背后,备受关注的并非影片的两位导演——Steven Bognar和Julia Reichert,而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与Netflix合作成立的制片公司——高地制片。

 

去年5月,Netflix对外宣布与奥巴马夫妇签订为期多年的合同,双方将共同制作剧集(包括有剧本节目)、纪录片、电影等不同类型的节目。而高地制片就是奥巴马夫妇为此专门的实体制作公司,负责上述项目的制作。

 

以28种语言上线的《美国工厂》正是高地制片发行的第一部作品。虽然纪录片本身并未出现有明显倾向性的立场,但在与纪录片导演的谈话过程中,奥巴马夫妇还是将选择投资该片的原因解释成“因为该纪录片能让人们为自己发声。

 

(奥巴马夫妇和纪录片导演聊天)

 

在特朗普当政并且有可能连任的当下,奥巴马夫妇选择这样一部讲述“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纪录片,无论是否有意,都赋予了该片强大的政治意义。 

 

正因如此,不少媒体试图将该片解读为奥巴马对特朗普的政策和带来的地域主义的反对,甚至认为该片“反特朗普”。

 

(奥巴马夫妇与导演谈“《美国工厂》和全球化”)

 

但有别于各方媒体有意强化奥巴马夫妇的存在感,事实上,奥巴马团队只是在宣发阶段才介入,整个纪录片的创作都与奥巴马夫妇俩无关。



数娱梦工厂注意到,《美国工厂》的制作公司是出品过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的Participant Media公司,Julia Reichert和Steven Bognar两位导演正是俄亥俄州代顿(Dayton)当地人。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能制作《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其当地人的身份带来了不小帮助。



更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与两位导演的前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2009年拍摄的纪录短片《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讲述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代顿一家通用工厂倒闭后,在当地衍生出的一连串社会反应。而福耀接手的工厂,正是当年通用所在地。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也与影片有中方纪录片人士的加入有关。因语言不同等问题,导演最后聘请了两位中国人担任联合制片,在与中方采访对象的沟通上得到了很多帮助,这对影片能够平衡表达两方的不同观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与《美国工厂》的一位中国联合制片人,曾经是陈晓卿的同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