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y Planet
今年冬天真的冷!美加、日本等国遭遇暴雪,中国也多次发布低温预警。在这样的冬日里,真的很渴望被巧克力治愈了!
自可可豆被人们所种植以来,巧克力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受人们欢迎的甜品之一。纯种微苦的黑巧、浓郁丝滑的白巧、半苦半甜的甜苦巧克力,丰富的巧克力种类迎合了不同人群对巧克力的喜爱口味,各国神奇美味搭配,也蕴含了世界各地利用可可豆的创意和智慧。
冬日寒风里,捧一杯热巧,听“可可控”LP慢慢道来巧克力背后的秘密吧~
巧克力的故事,必须从可可豆讲起。长在树上的可可豆在世界某些特定地区拥有非常悠
久的文化。用它们制成的巧克力,尽管今天在全球各地都能买到,从前却是君王和征服者的专属。
©Lonely Planet
起 源
能够长出可可豆的可可树,拉丁学名为“Theobroma
cacao”,是巴西亚马孙盆地的原生物种。可可豆的人工种植历史超过两千年,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阿兹特克等发达的美洲古代文明时期。在被西班牙征服之前,当地人常常把可可豆当成货币使用。©Lonely Planet
西班牙人到来之后,食物形式的可可豆(也就是巧克力)才被传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最初只是作为饮料,到了17世纪中叶已经颇为流行,西班牙人于是开始在其他赤道地区推广可可树栽培。巧克力的传播是以零星分散的形式进行的,数百年后才在全球普及。从 可 可 豆 到 巧 克 力
类似咖啡豆变成咖啡的过程,可可豆最终变成巧克力需要经过复杂的加工与多方的参与,而且目前基本上要靠手工完成。©StudioPhotoDFlorez/Shutterstock简单来说,可可豆需要经过收获、发酵和烘焙,然后再通过一系列加工,对原料、副产物以及配料进行恰到好处的混合与处理,才能造就脂滑的牛奶巧克力或者微苦的黑巧克力。©Alexander Chaikin/Shutterstock为了保证巧克力的高品质,许多农人与巧克力制作者在整个过程中仍然会尽量避免使用机器。(详细步骤大家可以横屏观看~)
由Lonely Planet《环球巧克力之旅》提供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巧克力类型,比如亦苦亦甜的黑巧克力、顺滑如脂的牛奶巧克力或白巧克力,这种口感上的差别实际上来自巧克力中原料比例的不同,并非品尝者臆想出来的。成品巧克力一般由可可脂、可可粉、牛奶和糖四种主要原料构成,这四种成分的此消彼长,会对巧克力的颜色、质地与味道产生巨大影响,也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对自己口味的巧克力。
©Lonely Planet
黑 巧 克 力
©Lonely Planet
黑巧克力是巧克力的一个极端,里面几乎只有可可脂与可可粉,绝不会为了让口感更为顺滑而添加牛奶,糖的用量也比其他巧克力低。这种巧克力颜色很黑,口感更脆更酥,甚至带有粉末的质感。©Lonely Planet
黑巧克力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发酵烘焙后的可可豆的那种苦味与烤香,销售时几乎一定会标明可可含量(或称纯度),通过这个数值,你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某款黑巧克力会有多苦。一般来说,黑巧克力的可可含量在
70%到100%。苦 甜 巧 克 力/半 甜 巧 克 力
©Lonely Planet
苦甜巧克力与半甜巧克力是在黑巧克力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两种类型,里面同样不加牛奶,但含糖量要高于黑巧克力,而且半甜巧克力的含糖量一般高于苦甜巧克力。©Lonely Planet
注意,各家巧克力企业对于“黑”“苦甜”“半甜”的理解不尽相同,选择时不可一概而论。但是,苦甜与半甜巧克力的可可含量至少要达到35%。牛 奶 巧 克 力
©Mitch Diamond/Getty Images牛奶的加入让这种巧克力在口感上更加香浓脂滑,又因为牛奶中的固形物能够缓和可可的原味,所以吃起来远没有黑巧克力那么苦。©Lecker Studio/Shutterstock在整个北美与欧洲地区,牛奶巧克力都是最受欢迎的巧克力类型。至于牛奶巧克力中的可可含量,美国的标准是不低于20%,欧洲的标准是不低于25%。白 巧 克 力
©Lonely Planet
白巧克力是与黑巧克力对立的另一极。黑巧克力有可可脂、可可粉和糖,就是没有牛奶,而白巧克力是有可可脂、糖和牛奶,就是没有可可粉。因为缺了这一种东西,白巧克力才拥有了不同于其他一切巧克力产品的白色。©stockcreations/Shutterstock在口感方面,白巧克力类似牛奶巧克力,不过白巧克力里面有时候会加入其他成分提味,最常见的就是香草。
巧克力属于那种很百搭的食物,跟甜的、咸的都能配成美妙的组合。我们在这里列出了十种巧克力搭配,某些也许相当另类,但每种都让人无法拒绝,目的是把你对巧克力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stockvideofactory/Shutterstock
蓝 纹 奶 酪
©Stephen Barnes/Shutterstock
黑巧克力拥有类似浓缩咖啡的浓醇,用它搭配那种味道很冲的蓝纹奶酪效果出奇地好。你在英国就能品尝到这对奇特的美食伴侣,巧克力用的是Green & Black牌的,可可含量达60%,入口如丝绒一般顺滑,奶酪用的是斯蒂尔顿 (Stilton)蓝纹奶酪,味道很霸道。蟋 蟀
©Oliver J Davis Photography/Getty Images
也许你在泰国路边摊见过炸虫子,感觉难以下咽,但事实上,节肢动物乃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食物来源,而且味道出人意料地好。比如用炸蟋蟀蘸上黑巧克力,酥脆与丝滑
两种矛盾的口感合二为一,能让人越嚼越上瘾。©Lisovskaya/Getty Images
用鱼子酱搭配白巧克力,一顿普普通通的野餐或者晚餐马上就提升了一个档次。分子料理学家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味道香甜、口感如脂的白巧克力能让味道咸香、口感灵动的鱼子酱变得更加可口。©Marcos Castillo/Shutterstock
墨西哥辣椒酱已有数百年历史,口感十分丰富,各种味道实现了微妙的平衡,巧克力本就是其中一味原料。吃这道菜的时候一定不要急,要细品黑巧克力的味道是怎样缓和了
番茄的酸爽与辣椒的火热,进而又是如何被丁香等香辛料放大的。©Lonely Planet
“酒中绿仙子”苦艾酒,长久以来一
直是欧洲文人骚客最爱喝的迷魂汤。经典的法式喝法要用一只小勺配一块方糖,这种仪式感所独有的魅力是不能否认的。但用黑巧克力搭配苦艾酒的喝法也很可取,因为酒中的茴香味会与黑巧克力实现完美的平衡。在意大利,甚至直接就能买到用巧克力和苦艾酒调出的利口酒,要不去喝两杯?©Stepanek Photography/Shutterstock
法国西南部的加斯科涅地区有一道特色菜叫加斯科涅炖牛肉,由牛肉和蔬菜经小火慢炖
而成,而其中一味作料就是黑巧克力。蘑菇与百里香负责用泥土的清香给整体口味打底,而巧克力与雅文邑利口酒则负责增加甜蜜感。©Kit Leong/Shutterstock
比利时的巧克力丝滑醇厚,啤酒千奇百怪,两大知名特产搭配到一起竟然天衣无缝。建议用黑松露巧克力搭配霸道的艾尔啤酒,用牛奶巧克力搭配树莓啤酒或者樱桃啤酒,
这样最能突显舌尖上丰富的味道。©Westend61/Getty Images
黑巧克力与红酒中都含有白藜芦醇,这种物质据说可以降低胆固醇,保护大脑功能。所以说哪怕不是为了好吃,下次给自己倒了满满一杯红酒时,也该顺手来几块巧克力。对于可可含量达到70%的黑巧克力来说,最好的伴侣是带西梅香的阿根廷梅洛。
作为经典热饮,热巧克力在不同国家得到了不同的演绎——有的放辣,有的加酒。我们从中精选十种加以介绍,每种都能为你驱走冬季的严寒。
©Lonely Planet
©Legat33/Shutterstock
墨西哥人喜欢把巧克力、玉米面、糖和炼乳搅在一起熬成巧克力粥(champurrado)。这种又黏稠又营养、又暖心又暖身的另类热巧克力起源于美索亚美利加的古代文明。今天的墨西哥人也对经典配方进行了改良,在里面放了香草和肉桂。©Lesya Dolyuk/Shutterstock
西班牙的热巧克力过于浓稠,不算饮料,更似蘸酱。好在西班牙人发明的吃法是吉事果蘸巧克力,这种西班牙油条外酥里嫩,蘸上香浓的黑巧克力酱,口感堪称完美。©Lonely Planet
寒冷的天气自然会催生出霸道的热饮。在法国阿尔卑斯地区,当地人会调制一种“绿热巧克力”(green chaud),用巧克力奶打底,并加入大量的荨麻酒(Chartreuse),热气腾腾地喝下去,有草本植物香、有酒香,暖心又醉人。这种饮料最初是当地修士发明
用来强身祛病的,如今成了滑雪客最爱的身体燃料。©Lonely Planet
哥伦比亚的奶酪热巧克力(Chocolate Santafereño)讲究用咸咸的白奶酪与巧克力作对比。端上来的时候,一小块奶酪一般放在手边,让客人边蘸边吃边喝,偶尔也会直接泡进去,融化后会在杯底形成泡沫一样的浓浆。©Sharomka/Shutterstock
红红的辣椒面(paprika)是匈牙利料理中的招牌佐料,不管是辣椒鸡(chicken paprikash)还是红烩牛肉(goulash),都因为它的存在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熏香。匈牙利人实在太爱辣椒面,许多人就连喝热巧克力(orró csokoládé)的时候都忍不住要撒点儿,为热巧克力平添了一分“热辣”。©Lonely Planet
“死阿姨”(totetante)这种流行于德国北部以及丹麦的热巧克力,并不像听起来那么没营养。打底的热巧克力里会倒进一小杯朗姆酒,上面再放上一大坨打发奶油,非常好喝。©Lonely Planet
想品尝菲式热巧克力(tsokolate)必须得早起,因为在菲律宾只有早餐时才能喝到。这种东西就是可可块放在热水里泡出来的,喝起来略有颗粒感,劲头特别大,所以一般也会加一点牛奶缓冲一下。
>>世界上最古老的圣诞集市,就在这座上榜「Best in Travel 2023」的优美小城~>>明年有望举家出游?你需要这份带孩子旅行实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