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四叶草方舱做志愿者
2022年4月14日中午由于核酸检测阳性,我来到了位于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成为1.2H病区入住的第一批病患。
虽然感染是意外,但我身体的状态总体不错,没有特别的症状。考虑到自己是会展人,对场馆特别熟悉,又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理应冲在前头,在护士团队召集时,我就报名成为了志愿者。
用奉献精神克服恐惧
在报名成为志愿者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太多,抱着的是说干就干的态度。但是要说没有顾虑,那其实是假的。和社区志愿者不同的是,在这里你面对的不是大样本确定未感染的人群,又或是一个盲盒,而是真实在你面前的小“阳”人。是不是很危险,有没有防护?其实,完全没有感染风险可能是假的,我的基本防护就是口罩和手套。
面对这么多的病人,我们的医生护士是非常疲劳的。如果能有人帮帮忙,在这些援沪的医护们心中也会多一份对上海的好感吧。而年富力强的我,面对方舱里的长辈、孩子,也当然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党员报到二维码和入院须知
方舱志愿者倡议书
看着墙上的报到通知以及志愿者倡议书,我想自己应该站出来奉献付出。
用关爱跨越数字鸿沟
作为志愿者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通知自己负责病区的所有病患进行每日流调,用手机扫码填写相关表格。这个在年轻人看来无比轻松的工作,给许多志愿者上了深入了解基层工作的第一课。
我在病区就遇到了两个老大难。第一个难题,是一位和我来自同一区域的71岁爷爷。我到他床边时,他本来身体状态欠佳,就给我做了个两手一摊的动作,意思是没有手机。我想,我来帮他填写就好了。于是在舱内的5天,我每天都跑到他病床旁,问他有没有咳嗽,有没有流鼻涕和痰,做好每日记录。
第二个难题是周大叔,他是贵州人,在浦东康桥务工。周大叔的普通话很难听懂,我们沟通很吃力。指导他连接WIFI真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光让他点击“设置”这事,我就说了好多遍。看着他黝黑的双手,想到他是大上海的建设者,是上海的一份子,我就心平气和下来。指导他连接WIFI时,我从他指甲黑黑的手中接过手机,一步一步点给他看,然后要求他学我重复一遍。学会以后,他特别高兴,展示出自己的微信,让我加他好友。这时候,我的内心也有一种莫名的开心,我想这就是助人为乐的愉悦。
每日流调表
在方舱的日子里,有大量的任务需要上网操作,包括住院期间的心理问卷、新冠病毒知识测试,连出院都需要用手机来辅助操作。这一段经历让我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才知道数字鸿沟有多么严重,这也导致疫情中一部分人群特别无助,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伸出援手。
用蚂蚁搬家精神做好物资发放工作
作为志愿者的第二项工作,是病区物资的发放。这份工作首先从物资的运输开始,说起来这是我们会展人的老本行了。馆内的物流基本靠电瓶车,通过病区的主通道将物资送到每个大病区的物资集散点。物资快到时,护士会提前通知志愿者,距离较远的护士站志愿者们会拖着小板车,近的志愿者们就赤手空拳,火速赶到现场。志愿者基本会分三组,第一组负责从车上取下物资,第二组是传递组,第三组负责把物资在仓库里落位,按照区域放好。
电瓶车运送物资
物资入舱
志愿者们每天还要协助发放的物资包括:一日三餐、用来替换的干净垃圾袋、瓶装水和额外加餐的面包等等。
用参政议政助力持续改进
从第二天开始,我抽空在志愿者工作的间隙,通过社市委参政议政部、浦东政协通、浦东区委邮箱等多个渠道积极撰写社情民意。
根据亲身体验,反映了关于改善方舱管理的7条意见,涉及厕所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等多个问题。我想如果能为后来的入舱病患提升一点点体验感,也是极好的。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发声一次,如果没有被采纳,可能存在时间点、写作功底等多种原因,甚至还需要有一点点运气。但如果因此放弃,可能对自己所关心的人和行业都是不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持续发声,持续提,每次换不同的角度,尝试不同的笔法,总有一天功不唐捐。在第三天的晚上,方舱管理团队给每个厕所加上了一个垃圾桶,方便所有用户把厕纸扔在垃圾桶中,避免堵塞下水道。虽然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信息起了作用,但是病患们都感受到方舱在一天天地在变好。
用鼓励激励彼此
自从第一天加入志愿者群之后,每天总有一些志愿者吐槽病友不配合、自己挨骂的情况。因为病患们多少都有症状,在不舒服时负能量大一些,就会发泄在志愿者头上。这时候,志愿者们更多靠互相鼓励温暖、相互支持来继续志愿者工作。除了大多数识大局的病患那句“谢谢”之外,大家彼此之间还会互相送一些暖心的话语,有的还给大家发红包,更多的是行动派,是一种我来我上、我行我可以的行动带动。
举例来说,从1.2病区开区以来,用水一直是让人头疼的事,大家可谓苦水久矣。但是志愿者队伍里总有能工巧匠。淋浴房不能洗澡,两个参与过方舱建设的志愿者就主动去检测,成功把电力恢复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一群大姐主动冲到医生和护士站,说要组织厕所疏通队,来改善集体的体验;有人默默地拿起扫帚扫除烟民们的烟头;还有人站出来给大家提供理发等各种服务。方舱里站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正能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用温暖感动人心
再分享三个志愿者工作中的温情细节和感人故事。
细节一:第一天入舱,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详细询问病人的饮食习惯,是否要吃清真食品,是否要吃流质。
细节二:第三天,志愿者的新工作就是要统计大家洗漱用品的短缺情况。没有卫生纸的、想要洗头膏的,要换牙刷、拖鞋的,需求很多样,我们会逐一统计交给护士们。
细节三:志愿者在面对病患的额外需求时往往冲在前头。入舱时间长了,病患开始萌生了一些新的需求,有的说饭不好吃、要吃泡面的,有说舒肤佳肥皂不好、需要洗发水的,还有需要剃须刀的。这时候志愿者就会在群里分享信息,有条件的就会冲在前面。泡面,洗头膏,剃须刀都是志愿者自己提供给病友的,有一次有病人想测抗原,我正好带着,就提供了一份。
说到在方舱期间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我所在病区的病友过生日。早在生日前一天,护士就通知了这位女患者,还和病区的志愿者商量给她过生日。在我入舱的第五天晚上,一大群蓝衣人排成一队,推着小车,放着音乐,又唱又跳地走到她面前。生日的主角收到大大的惊喜。蓝衣人伴随着音乐很努力地通过舞蹈和手势展示祝福。我们作为志愿者,一方面做好摄影摄像工作,一方面也带着周边病友们一起喊“生日快乐”,寿星当即喜极而泣。由于物资所限,寿星没有寿面,用了好几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代替,现场还努力配了很多零食用来代替蛋糕,可谓诚意满满。我想对当事人来说,在一生中生日或许过得不少,但这次一定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在方舱,从医护到志愿者,都努力从心理、生理各方面尽力照顾、满足患者们的诉求。
点滴之间,我们看到的是方舱的温情。
写在结尾的话
4月19日中午,我成功出舱。春日的阳光满满地照在身上,无比暖心。整整6天的方舱生活,期间得到了社市委各位领导和社友的关心,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和“爱国、民主、科学”的信念支持着我做好6天的志愿者工作。
来不及打印的志愿者证书
从入舱的那一刻起,到出舱前通知病区内所有可以出舱的病友,我站好了志愿者的每一班岗。当护士小姐姐给我颁发证书的时候,心里涌起一份小激动,我想这就是志愿者工作带来的快乐。
6天不是终点,在往后的日子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将长存心中,一直指引我前行。
(作者郑路逸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作者:郑路逸
编辑:李轩
校对: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