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马懿:天才预测家刘晔的孤独路

当年沧海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2023-07-16

《权力的忍者:司马懿》第38篇:

天才预言家的孤独路

刘备和孙权先是打得难解难分,接着又结成了同盟,难道曹魏集团对此就没有什么想法吗?答案是有。虽然刘晔提出了颇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策略,可惜没有被采纳,更没能变成现实。

刘晔是三国中后期顶级的谋臣之一,为人有胆有识,善于分析形势,作出正确的预见,目光敏锐而善于识人,是一个非常出众的参谋型人才。

但他也有不足,那就是为人虚伪而狡猾,欠缺信义之德,也就是说,虽然他是个人才,但在为人处世方面差一些,没有什么朋友。虽然他是谋士中的佼佼者,但始终不得重用。因为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和曹叡,没有一个皇帝真正地信任过他。

早在刘备和孙权开战前,在百官皆言这场仗打不起来的情况下,刘晔就肯定以及确定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理由有二:其一是为了显示国力强大,刘备再弱也会不惜代价开战;其二是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是生死结拜的兄弟,为兄弟报仇,刘备不会说不。

从以往预测的准确率来看,刘晔应该不是在说胡话,但大家偏偏不信。其实,如果肯定了刘晔的预测,那大家便都错了。一颗脑袋的智慧岂能敌得过这么多颗脑袋的智慧?所以,大家这次照例不信刘晔的预测,认为他是满嘴跑火车。

结果,事态的发展再一次证明刘晔的预测能力不是吹的,就是那么神。

虽然刘晔用不止一个事实证明自己是天才预测家,但他在曹魏却吃不开。因为大家对他一次次的料事如神,一律都是照例不听。

刘晔很孤独,也很苦恼。但他依然做着预测,接连进谏,当然他的这些谏言大都是与百官格格不入的言论。

面对刘备的大军,孙权向魏国遣使称籓,当朝臣都向曹丕祝贺时,不识相的刘晔便又来泼冷水了。

刘晔说:“孙权无故求降,必有难言之隐。他之前潇洒地杀关羽、取荆州,惹怒了刘备。孙权担心刘备震怒,举全国之力来攻;又害怕我们趁火打劫,所以孙权是为了免受两线作战之苦,才向我们称臣的。”

的确,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孙权没有傻到无缘无故地向曹魏称臣的地步。刘晔的分析可谓是入木三分,把孙权的投降动机大白于天下了。

但曹丕和众百官却不这么看,明明是人家向你示好称臣,为何要对友好的人不怀好意呢?所以,在他们眼中,刘晔依旧在说疯话。

眼见众人无动于衷,刘晔决定来个狠一点的,继续分析道:“如今天下三分已成定局,魏国的实力最强。吴、蜀只能结成联盟,才能生存。没想到他们却互相攻击,这是老天要亡他们啊。对于我们曹魏来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是一个结束三国纷乱局面的良机。我们应该趁机发兵渡江攻打吴国的中心地带。外有蜀军打他们的边缘地带,内有我们在他们的心脏地区捅刀子,吴国没几天就会完蛋的。即便把吴国的一半割给蜀国,被孤立的蜀国迟早也会灭亡。何况蜀国得到的是吴国贫瘠的边缘地区,而我们得到的是富庶的中心地带。”

曹丕本想坐收渔翁之利,刘晔却主张参与战争,预言魏国必能攻吴灭蜀,统一中国。不得不承认,刘晔的计谋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曹丕采纳的话,他很有可能提前六十年实现中国的统一。

让人遗憾的是,曹丕满足于既得利益,没有攻打东吴的意思,更倾向于做渔翁,不劳而获。不过,刘晔的话多少让曹丕有些心动,手痒痒的,想趁乱捞一把,但和刘晔的想法有一定的出入。

“做人要厚道,我们不能出兵攻打已经称臣的孙权,偷偷袭击蜀国的后方,怎么样?”

好说歹说,总算有出兵的意思了,没想到不打东吴,反倒要打蜀国,这让刘晔大跌眼镜。

怎么会这样啊?怎么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呢?

刘晔斩钉截铁地回答:“坚决不行。”

曹丕有些火了,我不过是给你台阶下,没想到你还真把自个儿当人物了。

“为何不行?”

老板已经生气了,一般人都会知难而退,但刘晔不会,只要认为是对的事情,他就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从地理位置来看,蜀远吴近,伐蜀不如伐吴,而且如果伐蜀,刘备一定会从东吴撤兵防守,只会徒劳无功一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刘备已经被孙权激怒,如果我们帮他攻打东吴,就好比给刘备加了一把柴,刘备必定拼全力攻打东吴。如果灭了东吴,灭蜀国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这绝对是一条让刘备和孙权脊背冒冷汗的好计,连司马懿听到这里都点头称赞。但好计归好计,是否采纳的决定权在曹丕手中,如果被否决,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

虽然刘晔苦苦进谏,但曹丕就是不听,不仅接受了孙权称臣,而且还封孙权为吴王。

机会总是转瞬即逝,就在曹魏集团内部争论是攻打孙权,还是攻打刘备,抑或坐山观虎斗时,刘备挑起的进攻东吴的战争便见分晓了。

就这样,曹丕最终失去了一次统一全国的绝好时机。

往期热文


  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为何要坚持连续率军北伐,主动进攻曹魏?

  三国:刘备托孤是真心的吗?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全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