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柏林墙倒后选择自杀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看伯姆排练练就本领丨现代音乐不好听责任可能在指挥家

2016-04-18 逝如整理 每晚一张音乐CD


克格尔演绎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33u5t1lw&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先来聆听克格尔指挥的海顿《四季》







海顿的《四季》管弦乐与合唱音乐,Hob. XXI:3,作于1799-1801年,德文唱词由斯维登(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改编自苏格兰诗人汤姆森(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同名诗集,分为春夏秋冬四部分,其中寄寓宗教情绪。汤姆森的《四季》在18世纪非常著名,原诗有5000行,写四季自然景色,把描述景物变化、抒情和说教交织在一起,以大自然的淳朴与贵族生活相对照。春天强调“给人以鼓舞”和“永桓的爱”;夏天中包含大段哲学玄思;秋天以“勤劳的祝福”开始,到“颂扬富有哲理的田园生活”结束;冬天的结尾中表达了“冬天的暴风很快就会过去,自由的春天又将拥抱一切”的思想。



赫伯特·克格尔(也译作凯格尔,Herbert Kegel,1920年7月29日—1990年11月20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指挥,生于德累斯顿,这座城市注定将在他音乐生涯的晚期变得非同寻常。


德累斯顿的森伯歌剧院

克格尔出身于劳动阶级家庭,然而不甚富裕的家境却能给他在音乐方面的支持,他的父亲心甘情愿用自己微薄的薪水设法为他弄了一架钢琴。小时候的克格尔,似乎也注定了一辈子固执孤傲的怪脾气:当同年龄的儿童都在外面玩耍时,没有朋友的克格尔一个人敲着琴键……克格尔练琴非常用功,在德累斯顿管弦乐团音乐学院(Staatskapelle Dresden School)毕业演奏的时候他选择了颇具难度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毕业作品。同时他还跟鲍利斯·布拉谢(Boris Blacher)学习大提琴、指挥和作曲。


卡尔·伯姆

克格尔请求当时著名的指挥家卡尔·伯姆给他上课,后来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克格尔说一次伯姆告诉他,“来看我的排练吧,孩子。在那里你能学到一切你想要的东西。”“他是对的”凯格尔继续道。“指挥需要你教会自己很多东西。”伯姆向克格尔介绍了很多关于他个人对于现代音乐的理解,包括那些在当时被禁止的犹太作曲家的作品。是伯姆让他真正懂得了理解和演奏现代音乐作品的重要性。1935年,他少年的时期正值希特勒开始掌权,同时伯姆接掌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之职。歌剧院音乐总监,是德累斯顿一地音乐的象征。身为音乐学校的学生,实际上,克格尔没有直接受到伯姆的指导,但从伯姆的指挥,倒是得到一点一滴的学习,只是一开始克格尔并没有当指挥的意思,而是学习钢琴及作曲。他的毕业考演出曲目是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86l3j91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卡蒂雅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他从1948年开始指挥莱比锡广播合唱团,1953年开始指挥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并成为该团的艺术指导直到1977年。1978年到1985年担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他与库特·马舒尔(Kurt Masur)、库特·桑德林(Kurt Sanderling)并称前东德乐坛三杰。克格尔是莱比锡指挥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指挥的作品范围广阔,除了擅长古典音乐外,还积极推广现代音乐;他在Deutsche scsallplatten公司留下大量录音(其中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等录音是其代表作



     Kegel 1980到1989年期间经常到日本访问。其间指挥过日本NHK交响乐团、大阪爱乐乐团、东京爱乐乐团、名古屋爱乐乐团、日本爱乐乐团、东京城市交响乐团等等。这也是现在日本成为在德国之外东德指挥知音最多国家的原因。同时,经过他们这些顶级的大师训练,日本交响乐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相比其他知名的西方指挥而言,无名的东德大师在费用上毕竟会便宜的多,日本人在音乐艺术上眼光独特而且商业头脑精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85g6xxqf&width=500&height=375&auto=0
自由的颂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庆祝柏林墙倒塌布兰登堡门现场版

  1989年,柏林墙倒塌,伯恩斯坦在倒塌的柏林墙下录制了他传奇的贝多芬《合唱》,东西德终于得以合并。但随后在1990年11月20日,70岁的克格尔用手枪自杀身亡。对于他自杀的原因,很多猜测是关于红色理想的破灭。但他10年间在日本的客座指挥生涯,对于资本主义的繁荣和腐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另外的猜测基本是在政治层面之外而和时局相关:指挥机会的锐减、儿子的远离、疾病、个人传记的被迫停止出版。真正的原因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恐怕实在难以了解。但是他的自杀,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了他是一个固执而不愿轻易取巧和改变的人,犹如他指挥下的音乐。 年逾七十自杀身亡的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

  说起转行做指挥家,时间要回到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候,克格尔被征召到东线战场,在基辅受了重伤,回到家乡静养。此时,遇到盟军的“德累斯顿大空袭”,德累斯顿化为一片火海,国立歌剧院也变成废墟。负伤之故,克格尔只好放弃钢琴家的梦,转向指挥一途。一开始在德国小城皮尔纳(Pirna)的地方歌剧院工作。莱比锡广播合唱团招募指挥,从这里踏出他与莱比锡长达三十年合作关系的第一步。这里头可能有些音乐上的考虑,克格尔是用来抗衡以浪漫风格著称的柏林合唱团指挥赫尔穆特·科赫(Helmut Koch)。


赫尔穆特·科赫是原来的柏林广播合唱的指挥, 也是克格尔在东德的竞争对手. 当年克格尔入主莱比锡广播合唱团也是由于当局希望和科赫争个高低. 不过克格尔除了在Gerhard Pflüger手下担任《费德里奥》(Fidelio,贝多芬作品)的合唱指挥之外, 就没有留下更多合唱的录音了(合唱团后来也由Horst Neumann接手,编者注:Václav Neumann)。科赫是亨德尔音乐在东德复兴的最大功臣, 他留下了大量的亨德尔的合唱作品的录音, 包括《弥赛亚》(Messiah),《赛墨勒》, 等.演唱的非常有宗教气息. 他留下的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录音。延伸阅读:【作品】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Gerhard Pflüger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纽曼(Vaclav Neumann 1920— 1995),捷克指挥家,他于1920 年出生于捷克的首都布拉格。纽曼最擅长是捷克音乐,特别是德沃夏克的交响乐作品。其他如斯美塔纳、雅纳切克及马替奴也是他最爱的捷克作曲家。另外,纽曼对马勒的交响曲作品诠释也是相当的优秀。纽曼的指摔强调抒情性与弦乐的歌唱性,他是指挥捷克及东欧作品的权威,他还曾来到德国,担任了柏林喜歌剧院的指挥。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同年十月,阿本德罗特(Hermann Abendroth)就任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莱比锡人的阿本德罗特时年六十六岁,从1943年开始到大战结束,接替被纳粹放逐的布鲁诺·瓦尔特,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大战结束后,转任魏玛歌剧院,在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创立二十周年纪念演奏会上指挥,获得听众的热烈的反响,希望阿本德罗特能回到莱比锡担任音乐总监。 


赫尔曼·阿本德罗特(Hermann Abendroth,1883-1956)的名字在今天可以说已差不多被湮没了,完全被富特文格勒、克纳柏兹布殊、克伦佩勒等同辈指挥家的光芒所掩盖.由于他主要活动的区域只在东德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所以并未获得与活跃在柏林、维也纳的西方大师们同等的声望。二战末期(1943-1944)曾在拜鲁伊特指挥演出,战后第一个获邀到苏联访问的德国指挥家,晚年主要与莱比锡广播乐团、柏林广播乐团台作。 阿本德罗特指挥的声誉是建立在德奥传统的曲目上的,尤以指挥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以及布鲁克纳的作品见长,是德国指挥学派另一个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里充满若雄性的巨太能量.完全承袭了德式风格,雄健、强劲而理性,热情朴实、略带刻板。阿本德罗特留下的录音资料很少,唱片也不太多,主要集中在前东德的Berlin Classics品牌里,到了 90年代后,极度崇拜西方文化的日本人把他的大部分录音CD化.加上近几年TAHRA、Music&Arts等著名的历史录音品牌大量地整理出版(音效不错),使得阿本德罗特的很多重要录音得以重见天日,为世人所认识,令许多历史录音迷欣喜若狂。 客观地说阿本德罗特的历史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其影响力不可低估,他代表着德奥指挥体系的另个流派,如康维兹尼、斯威特纳、马舒尔等东欧流派,都可追溯到阿本德罗特身上,可惜他不够长寿,富尔特文格勒前脚走.两年后他也跟着走了,没有留下立体声录音。

  1953年,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出现空缺。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时代音乐,阿本德罗特选择了克格尔。1956年,阿本德罗特去世,两年后,克格尔接任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第一指挥,1960年秋天,就任首席指挥。阿本德罗特的继任者,对德意志民共和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时东德独裁领导者是乌布利希特,而阿本德罗特正有着乌布利希特的“民间友人、国家顾问官”的称号,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体的音乐象征。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也不只是单纯服务于广播的乐团,而是这位特别的指挥者一手带出来的子弟兵。这种情况下,年轻的Kegel 如何延续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的传统,指挥阿本德罗特遗留下的曲目,担子之重是不难想见的。 

  大战毁损了大部分的广播资料,旧磁带或醋酸盘都毁于战火中,或被盟军搜刮一空。战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财政困难,也没有能力向西方的音乐家或乐团购买版权。大部分的音乐,从轻歌剧,到交响曲,都要重新录制。身为广播交响乐团,克格尔当然演出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局势,不但巴托克(Bartok)、柯达伊(Kodalyi)、雅纳切克(Janacek)、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都是常见曲目,克格尔也常在社会主义国家间进行巡演。 

  克格尔的要求很高,对自己与他人都是如此,固执的怪脾气使得他很难与人相处,这也包括了三次失败的婚姻。排练时他常常失去耐性,对团员大吼大叫,并冒出些侮辱的字眼。他无法忍受心目中的完美诠释与乐团的现实表现相差太远。1980年他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视台演出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电视演出的前置作业时间很短,但克格尔仍然为谱上琐碎的小细节反复练习。人家问他:这既非为录音演出,(没有video tape的年代)公众也只会听到这么一次,不完美过了以后就不会再回来。克格尔回答说:哪怕是只听能用于聆听一次的作品就没有马虎的余地,无论有没有电视、广播以及录音,我总会追求最好(Even with a work which can only be heard once there is no room for sloppiness. Whether it be a concert, a television broadcast or a record, I always want the best)克格尔对现代音乐的要求也很严苛。他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合适的方式演绎莫扎特,所有观众都会认为这是我们的错。如果我们对一位现代作曲家的演绎不够充分,听众则会认为这是一部坏作品。但如此判断,先生们,对作曲家不公平!(If we cannot ehearse Mozart in the proper way, everybody in the audience will realize that it is our fault. If we rehearse a work of modern composer not thoroughtly enough, the audience might think that it is a bad work. But such a judgement, gentlemen, would not be fair to the composer!)


柏林墙倒塌之际,人们从东德翻墙进入西德

  1988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共党总书记何内克下台;柏林围墙随后倒塌,东西德统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为历史名词。统一后的东德经济情况不佳,许多剧院关闭,乐手外流,音乐会的场次也减少。过去数十年克格尔的生活目标就是工作,而今日似乎都消失了;忽然多出一大堆时间,又不知怎么填补的克格尔发现他要面对的是昨是今非的世界,充满敌意的环境。他所爱的妻儿住在遥远的柏林,只有很少的时间才会来探望他;同时他的身体状况又变差,对现实感的认知不断模糊;有关自传的写作计划又中断了,因为出版社财务困难,没有钱,也没有朋友。1990年11月20日,在他空旷的大房子里克格尔用手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曾经的柏林墙

  克格尔在死前不久,道出“基本上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我们很难想象这位脾气固执待人严苛又注重实际的完美主义者会说出这样的话。无论如何,诸如卡巴斯塔(Oswald Kabasta)或克格尔等悲剧性的人物总是在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失意通常与他的能力是没有关系的。 



在今天的爱乐者中已经很少有人会提及卡巴斯塔(Oswald Kabasta)这个名字。但是在那个曾经的令人神往的第三帝国音乐盛殿中,卡巴斯塔可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慕尼黑爱乐乐团(MPO)掌门人,布鲁克纳音乐复兴者,纳粹中将,在当时唯一能与富特文格勒相匹敌的指挥家。但他的一生最终以自杀结束,令人唏嘘不已。



Legendary Recordings of Herbert Kegel

云盘下载: 密码:5573


赫伯特·克格尔的录音,有一套15CD的《克格尔传奇录音》,这套CD真实记录了这位东德体系指挥所保持的严谨风格和音乐中德奥血统的纯正。这套唱片中除了一张维瓦尔第之外,都是浪漫主义晚期和当代音乐录音,收录了马勒、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克维奇、勋伯格、布里顿、伯格、韦伯恩、奥尔夫等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作品。 

天涯网友橐龠评论说:“虽然整套唱片以环保装出售,但是重整和压片并非象维京等公司一旦价廉则质低。凝重的黑丝印配以Kegel签名非常谙合他厚重的指挥风格。15张唱片囊括了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期的与多个乐团的合作录音。录音系列显示出东德录音技术上和西方基本可以做到同步。61年Kegel与Rundfunk-Kammerorchester Leipzig合作录制的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就已经是立体声录音了。虽然有诸如对于立体声的过分追求导致器乐声部分离过分、弦乐单薄不够细腻等问题,但他的效果在当时西方录音中也要排在中上。而要知道可怜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在70年代的录音往往也只有西方40/50年代效果。系列中后期录制的奥尔夫和斯特拉文斯基唱片以及系列外的很多唱片都曾经被瑞士Analogue Audio Association公司作为发烧录音用LP方式进行过出版。由此可见东德录音技术和他们的指挥艺术是一样的深厚坚实。可惜这套中没有贝多芬作品,按照这套的感觉,他的贝多芬应该是巨好。但是录音不好估计,有评论说那套录音比较差。”

 对于克格尔的指挥艺术,在这里引用一位中国台湾音乐发烧友对于克格尔这套传奇套装中马勒《第一交响曲》的评价,或许能够让我们领略一二:“克格尔的指挥每一乐章都很引人入胜,他巧妙的运用弹性速度挥洒乐章,声部极为分明,声底又很坚固。光听第一乐章开始的弦乐弱奏与法国号、加弱音器的小号层叠而出,你就会很想一直听下去。尤其是弦乐的音色就如德累斯顿歌剧院管弦乐团,洋溢著扑鼻的松香味,在乐章中盤旋穿插;更值得记一笔的是低音大提琴,既严整又活泼,把《兰德勒舞曲》的跳跃感奏得令人击节赞赏。不知大家还记得辛大师与德勒斯登在台湾演出的第二场华格纳(瓦格纳)之夜?说实在的,从来没有听过这麼精采的法国号,甚至抢过当天演唱家的风采!这张马勒第一也一样,就像当天的精采重现!它没有VPO(维也纳爱乐乐团)强烈的金属味,总是充塞著传统猎号的悠扬与流利。第四乐章平地一声雷,轰隆地金光四射,弦乐豁落而下。长号如柱,法国号弱奏如长笛灵动。终乐章的宣示,唱彻天际,如巨灵俯瞰大地。”


有豆瓣朋友评论说“包子能做成这样实在是非常赞,录音质量就不用说了。维瓦尔第(Vivaldi)、马勒(Mahler)在他手下能文能武;最神奇的是之前不受我待见的勋伯格(Schoenberg)……克格尔的勋伯格居然能听得下去,而且觉得很好听,他绝对是同一时期最好的指挥之一。”以下乐评是橐龠对这张包子里作品的评论,相关图片是单独发行的CD的封面,未必是同一次录音。


1984年,克格尔指挥德雷斯顿爱乐录制了这张伯辽兹《幻想交响曲》。听过着一版唱片的朋友都会赞叹于德累斯顿爱乐密实厚重的弦乐组。有些类似于切利比达克的勃拉姆斯,克格尔的演绎中用弦乐构成了贯穿作品的基础。木管乐器在独奏段落中异常优美,可惜齐奏的时候有些散乱。而管乐相比其他版本的嚣张更是保持了的稳健风格,即使在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段落也是整齐划一的精确行走而毫无肆意。缺憾是长号在一乐章情绪爆发的段落控制力不够以至有些走样。唱片中对于录音效果体会最深的是末乐章《巫婆安息日之梦》中的钟声,脑袋顶上嗡嗡作响许久。伯辽兹这部作品本身是应该吃了迷药High的不得了的气氛。而在Kegel指挥棒之下更多德国理性成分的加入使作品具有了勃拉姆斯式的悲剧和思考。于是法兰西的浪漫幻想变成了德国战车……..这一版难以说是伯辽兹最正统的权威演绎,但是Kegel独特的效果处理和德国化的风格使它必定在众多高端演绎中占据一席之地。(橐龠)

  

1960年Herbert Kegel指挥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合唱团录制了卡尔· 奥尔夫的《布兰诗歌》。这是一个曾经作为AAA公司以LP方式出版的金光四射的发烧录音。对比我手中另外一张同样是在1960年由奥曼迪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在美国的录音,两版从声乐到乐团到背景噪声皆呈现天壤之别。举录音层次为例,奥曼迪版本只有声乐在前,钢琴靠前,而整个乐团都远远的躲在后面混浊不清,Kegel版则录音呈现出统一与均衡的演奏排布再现。但是如果仅仅把它定位于发烧录音显然过于片面。这一版的的演绎具有从容而厚重的贵族化的气质,比它的录音更加令人赞叹。尽管在实际长度上Kegel和奥曼迪唱片都约58分钟,但是在感觉中Kegel的要明显雍容舒展。雍容舒展并不等同于缓慢,舒缓在于更多更细致的音乐细节得以展现。很多人对于这部作品的印象仅仅限于开头结尾的雄壮场面。但Kegel通过对细部的精确展现在每一乐章都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演绎平衡了整部作品的审美也同时释放了作品的音乐深度。找一句话形容这张唱片:“雍容华贵而动力十足”。可惜录音中的四位歌唱家Jutta Vulpius、Hans-Joachim Rotzsch 、Kurt Rehm ,Baritone、Kurt Hubenthal的资料没有能够找到。(橐龠)


       《图画展览会》录制于次年(1961年),相对于当时录音效果仍属高端,但也远没有之前《布兰诗歌》那样带有黄金般的光彩。这次是真的让我感觉到了缓慢和解构。乐章被放大演奏的细致入微,缓慢、平静、清晰、娓娓道来…但总感觉在拉长的展现中缺乏连贯的气机。对于多乐章作品,乐章内的气机涌动以及乐章之间的气机的贯穿可以将数个乐章凝结成一个整体而产生出强烈的音乐效果。象51年库贝利克《图画展览会》和60年的克格尔《布兰诗歌》在这点上都做的极为出色。而克格尔版的《图画》显然不是象这样考虑的,倒是有些类似切利比达克晚年的缓慢诠释习惯(不知道他的《图画》如何效果)。可能是我个人对于1951年库贝利克版的印象过于深刻,感觉51年的优秀单声道录音方式并不比早期立体声方式差很多,而且单声道甚至可以更加加强音乐效果的紧凑性。(橐龠)


 克格尔1961年指挥莱比锡广播录的肖斯塔克维奇第一交响曲。总结一下自己的感觉:1.录音好;2.弦乐重;3.独奏美;4.金黄色不嚣。录音优异的简直难以置信,在开始听Kegel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时还以为是80年代录制。翻封套才知道是62年和莱比锡广播的录音,无疑这又是当初的发烧唱片。俄罗斯作品的低音声部往往都会加强以衬托气氛,但通常的做法效果出来都是变粗而不是更加饱满。这或许和俄罗斯音乐性格有关,情绪的酝酿和爆发并不需要太精细的细节控制。但克格尔产生的效果是他一贯的“饱满“以及所有细节的精确。这种乐团组织结构,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德意志之声“?弦乐的饱满和细节的精确可以给任何作品都带来一缕金黄,于此作品则平抑了我们通常在肖氏作品中感觉到的撕裂和挣扎。乐团演奏近乎完美,独奏段落也是无懈可击,第二乐章开始可爱的巴松、后面点睛之笔的钢琴……寥寥几声,罄人心扉。在这部肖斯塔克维奇第一的封套中专门标明了小提琴为:Györgi Garay、钢琴为Siegfried Stockigt。两位演奏家查到的资料不多,Siegfried Stockigt曾经和Kurt Masur、Neumann合作录制过格什温、李斯特作品,和Kegel一起录制过Dessau等人的当代音乐作品。而Györgi Garay据Sellfish说是匈牙利小提琴家,在Kegel大套里面巴托克小提琴协奏曲中还有精彩表现。整部作品中寥寥数语的演奏就用专门提名的演奏者来完成,更说明作品细节的精致。(橐龠)



巴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Davia Binder 莱比锡广播 1961年

   巴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也是一部未完成作品,委托他创作的是中提琴家Willeiam Primrose。在1945年9月中旬,巴托克给Primrose写信,告诉他已经完成了草稿,只差管弦乐总谱的抄写。巴托克说:“在作曲过程中,曾发生许多有趣的问题,相信管弦乐配器相当有透明性,至少要比《小提琴协奏曲》透明。您的乐器灰暗,颇富有男性性格,对作品的基调产生了若干影响。我所用的最高音虽然是a音,但低音域用的也相当频繁。另外,此曲是专为高技巧演奏者创作的,也许某些快速音群,会产生运指上的困难“。此信写完十天,巴托克与世长辞。作品由他的学生Tibor Serly用4个月时间整理完成。在1949年12月2日由Primrose主奏、Dorati指挥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协奏首演。Primrose告诉记者:“所有的一切,亢奋的、悲怆的、深沉的情感,都在这首作品中融为一体,使它完美无缺。“ Dorati则说:”这部作品正是巴托克这个人的最好写照“。 (自《音乐圣经》增补版)

   那么,这个背景下,作曲家悲痛、晚年的病痛和乡愁似乎是少不了的。开始乐章中提琴或哀婉或挣扎的独白衬托出了他晚年的孤寂。二乐章开始色彩稍稍转明快,带来冥想与思索氛围。木管乐器为乐团带来些骚动,强烈定音鼓敲击下发展为激动的三乐章。三乐章大开大合,富有民族色彩,其中某些配器总是让我想起《北京喜讯到边寨》。而当管乐刚刚进一步带来明亮色彩的时候,乐曲却瞬间推向高潮噶然而止。最后的明亮色彩同样带有悲剧和强烈的不安氛围,或许应和了Primrose所言:“亢奋的、悲怆的…..“。 1968年,在克格尔指挥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与Davia Binder合作录制了这部作品。这个录音中,中提琴的音色非常类似小提琴,但更加的宽厚。因为没有听过其他版本,不好比较。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录音巨好。这个作品越听越是感觉到其中亢奋的、悲怆的……..

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8年。1939年4月23日首演,小提琴为梭尔丹 凯赛,门格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协奏。这部作品既拥有不输于浪漫主义时代的优美的旋律,也使用了20世纪的新技法,优美和有趣共存。一乐章小提琴敏感而神经质的炫耀技巧,二乐章变奏,稍显忧郁,并具有迷幻色彩。三乐章为一乐章变奏。小提琴质朴的开场,乐团以舞蹈节奏冲击,小提琴转而高傲奔放的歌唱,乐团与小提琴在激烈的竞争中推向高潮。整部作品张迟有度颇为大气具有强烈戏剧性,或许是当时艺术家对世界大战前夜的紧张和忧虑?

同样因为没有对比,不好说演绎如何。这套唱片的更大意义并不在Herbert Kegel,而是在众多的重量级20世纪现代作品的录音。这些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远比重复的“版本比较“的乐趣强烈的多。(橐龠)


巴托克

       巴托克《弦乐嬉游曲》,纯粹的弦乐作品最初感觉是一大桌子素菜,吃起来不过瘾,没有管乐打击乐造就的劲力和对比反差。其实好的作品加上好的演奏同样是可以生成非常有趣对比。曾经现场听过林克昌指挥国交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没想到一个交响曲那么长那么大的弦乐合奏也能让我瞌睡全无兴奋万分。

   巴托克的弦乐嬉游曲作于1939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巴托克受到朋友邀请远离尘嚣的来到了瑞士山区别墅。巴托克言道:“不知怎样,我感到自己象一个古时的音乐家被米西奈斯招去做客“,“整整两个星期我没有读到报纸,这一段时间不看报毫无关系,其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昨天有一张落到我手中,我看到好像是一分两星期前的报纸“(摘自音乐圣经增订本)。巴托克的弦乐嬉游曲也具有老柴弦乐小夜曲那么大规模。当然,可爱的巴托克使用的调料和手段可比老柴丰富的多。巴托克通过对位、赋格等音乐手段以及弦乐分组首席小提琴独奏等演奏手段加强了作品的对比和戏剧性。虽然杂和了很多不调和因素,但整个基调还是很田园气息。或许田园气息是弦乐给我的感觉?不是吧,这部作品明显比老柴的要清新丰满的多。又是一个好听和有趣并存的厉害作品。Hebert Kegel指挥莱比锡室内乐团,录制于1961年。没有听过其他版本,但我足够喜欢。


在东德控圈子里流传着克格尔和德累斯顿爱乐的传奇录音如何如何好的说法。我于是找到一枚weitblick出版的唱片,收录了克格尔指挥德累斯顿爱乐的舒曼第四和勃拉姆斯第二。说到克格尔,非东德音乐家爱好者可能不太熟悉,因为他绝大部分录音都是在前东德,很少为西方乐迷所知。他一生担任的两个重要职务都是东德的乐团——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和德累斯顿爱乐。在铁幕时期,东西方的艺术交流也有限,西方听众也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唱片。对于我国的乐迷来说,由DG等西方唱片公司来了解艺术家的途径,除了极少数幸运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大部分艺术家都无缘一见。再加上克格尔流年不利,在两德统一的那年冬天开枪自尽,结束了69岁(70岁)的生命。克格尔就出生于德莱斯顿,少年时立志于钢琴和作曲,可惜在二战时期,他应征入伍并在东线战场被苏联老大哥打成重伤,不得不放弃钢琴家的梦想,转向指挥这条出路。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时,他进入莱比锡广播合唱团任指挥,1953年成为当时的民主德国音乐头牌人物——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Abendroth的助理指挥。1956年Abendroth去世,两年后凯格尔接任第一指挥,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首席指挥。可以说他是在这个乐团成长起来的,他执掌这个乐团几十年,录制了大量的作品,从早年的粗旷不拘小节到后期的80年代的细腻自然,整体进步非常明显。1977年他接任家乡的德累斯顿爱乐的首席指挥,开始他晚年的成绩卓著的岁月。这张唱片上,舒曼第四录制于1980年10月14日,勃拉姆斯第二录制于1988年11月22日,两场都是现场录音。从录音中我们能听到他手下的德累斯顿爱乐不凡的技艺。弦乐温暖整齐,木管优美,铜管控制精妙,克格尔的乐思也很好的体现出来,音乐自然开合,是属于平易近人的演出。可怜的克格尔,他在演出这个勃拉姆斯第二时绝对想不到,再过几个月他的国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也将随之结束生命。有人把克格尔的死和王国维的自沉相提并论,也许两者有些许相似之处,不过克格尔实际的生活困难和面对的空虚更甚,我倒是认为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获释的图书管理员倒是和克格尔更相像。(albertxu)



云盘:http://pan.baidu.com/s/1mg9j7z6 密码: sk4w

       克格尔(1920-1990)在国家制度瓦崩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死后大量的录音被发掘,这一张2006年发行的唱片最大的价值是把巴赫这位巨匠纳入了克格尔的录音目录,目光遍及,之前他的巴赫录音只出现在Altus发行的东京音乐会上,曲目是“G弦上的咏叹调”——只不过是组曲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价值远没有这里完整的“音乐奉献”大丫。克格尔生平指挥Bach的作品并不算少,当然也算不上很多,但是录音,他似乎较排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推广现代音乐,在他看来,现代的人应当听到更多现代的声音,因此,这个“音乐的奉献”我们惊讶地发现包含了现代作曲家Paul Dessau(1894-1979)和Anton Webern(1883-1945)修改的部分,里面的“乐器”甚至包括了人声!同时,里面我们又能找到传统的部分:Amadeus Webersinke(1920-2005,我前面有介绍过)演奏的是Silbermann钢琴(第一音轨)和管风琴(第四音轨),想当年,作品的写作就是因为演奏新出的Silbermann钢琴引起的。 这个录音是1972年录于莱比锡(Leipzig),克格尔很好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最适合品茶欣赏,Hermann Borner这个编排版也很好,华丽热情的奏鸣曲在中间,宁静的寻求曲(Riccercar)在开始和末尾,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拱形结构。(wei昧昧吾思之arc)

以下CD云盘下载点击阅读原文!


克格尔的天鹅之歌

1989年10月18日与德雷斯顿爱乐的日本现场,艾格蒙特,贝五,六,巴赫Air
所谓“不忍心听亦无法远离的悲怆感”,艾格蒙特听多了会得抑郁症。

莱广,1987年7月31日莱比锡,神圣的贝九。

贝七和肖二小协,前者立体声后者单声道。


凯格尔和里希特-哈泽的贝钢协,质量很高。

肖七,72年现场。

舒伯特弥撒和布鲁克纳感恩赞。


75年录音室布八,爆演,完爆同期现场布八。

莫四十和勃二。


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



威尔第的《奥泰罗》






以上CD云盘下载点击阅读原文!

感谢贴吧大神们如此用心的整理!

向着克格尔,出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