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利钢琴家阿劳《李斯特:12首超技练习曲》

2015-12-12 每晚一张音乐CD



专辑封面,聆听点击阅读原文



阿劳1903年出生於智利的奇廉(Chillán),他的父亲卡洛斯•阿劳(Carlos Arrau)是一名眼科医生,他的母亲叫卢克利希亚•利昂(Lucrecia León)是一位鋼琴老師。他的家庭属于智利南部的一个古老而显赫的家族。他的祖先洛伦佐•德•阿劳(Lorenzo de Arrau)当年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的派遣来到智利。


阿劳是一个神童,5岁便开了第一场个人音乐会,當時的曲目包括貝多芬, 莫札特和李斯特的音樂。7岁由智利政府出资公费到德国学习師從馬丁•克勞澤(Martin Krause)。他的老师马丁•克劳泽(Martin Krause)曾是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的学生。阿勞11岁时即可演奏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和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变奏曲,前者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


阿劳录下了罗伯特•舒曼大部分的钢琴作品,并出版了他修订的舒曼作品集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他演奏的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李斯特、肖邦、舒伯特、德彪西等人作品的录音非常有名。他的演奏忠於原譜但富于个性,而又充满激情。他的技术无以伦比。据说他为人温和、儒雅,这从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琴声与众不同,他的音色丰富、左手聲音厚实,右手聲音透明。对于这点,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virtuoso)[1]的称号,演奏速度偏快,而且技巧凌厲,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节奏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氣勢寬闊,充滿激情。许多评论家感觉在他最亲近的母亲的去世之后,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少了许多的即兴成分,在阿勞的唱片錄音中可以見證他風格的轉變。


他在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Mürzzuschlag)去世,当时他正在录制巴赫的键盘作品全集。


1937年,阿劳与德国犹太女中音鲁思•施耐德(Ruth Schneider)结婚。他们有三个孩子:卡门(Carmen 1938—2006)、马里奥(1940—1988)和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 1959—)。他的家庭生活幸福、融洽。他们一家人经常在夏天到位于纽约皇后区的道格拉斯顿的寓所度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53lx1dh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斯特《回忆》

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里,这一套《超技练习曲》的地位相当重要。由於李斯特在十二首作品里要求极为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舒曼曾经表示,「观察」不同钢琴高手如何克服艰难乐段的模样也是欣赏这一套作品的乐趣。特别是欣赏李斯特本人演奏时,「看著作曲家本人如何与钢琴较劲,让它臣服在自己的意志之下,更是具有意义。」当时舒曼更宣称「全世界顶多只有十多位钢琴家能够征服这些练习曲」。

李斯特曾经罕见的三度修订这些作品,让作品的和声更加大胆,乐曲的架构与轮廓也更具说服力。乐谱於1853年在德国出版时,李斯特把它献给自己的老师彻尔尼。除了第二与第十曲之外,李斯特分别为作品加上〈前奏曲〉、〈风景〉、〈马捷帕〉、〈鬼火〉、〈幻影〉、〈英雄〉、〈狩猎〉、〈回忆〉、〈黄昏的和声〉与〈除雪〉的标题。


李斯特是在一八五二年写下他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创作这套乐曲时,他已经从钢琴家灿烂的生涯中退隐,和维根斯坦公主隐居在威玛。这套作品并不是原创,因为这是李斯特从自己一八三七年一套十二首华丽练习曲中重新改写的,而这套一八三七年的练习曲,又是从他自己在一八二六年写成的十二首练习曲中改写的。李斯特将最后一版、也就是今人熟知的超技练习曲献给了贝多芬的学生彻尔尼,彻尔尼正是李斯特的恩师,学钢琴的人都知道,他写了许多重要的钢琴练习曲,所以李斯特将这套音乐会用的艰难练习曲送给写了许多机械化练习曲的老师,有其深意。三套练习曲中,一般认为一八三七年的版本技巧是最艰难的,不过今人一般都只演奏一八五二年的版本。在当时,舒曼评估这套曲目普天之下应该只有十二个人可以演奏,李斯特的最终版是在考虑到新型态的钢琴较重的机械装置而加以修改,希望能以较简单的技巧达到同样的效果,同时李斯特也删掉其中单手弹奏超过十度音的和弦写法。


这十二首练习曲中,最有名的是第四号「马采巴」、第五号「鬼火」、第八号「狩猎」,其中「鬼火」被俄国超技钢琴家李希特称为正规钢琴曲目中最难的一首,此曲是练习左右手协调的难曲,因为左手要右手快速的三十二音符半音上行乐句中弹奏分解和弦,并且还要能制造出鬼火飘忽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感,弹奏者要弹得既轻柔又流畅。


专辑曲目:


1.前奏,2.甚快板,3.风景,4.马捷帕,5.鬼火,6.幻影,7.英雄,8.猎狩,9.回忆,10.激动的快板,11.黄昏的和谐,12.初雪


第一首:Prelude.presto 前奏曲

此曲非常的短,一分钟左右,引子主题。

第二首:Molto vivace 甚快板

这是比较平缓、沉闷的一首,两分多钟,显然已经有切入正题的迹象。

第三首:Paysage.Poco adagio 风景

旋律比较优美的一首。虽标为风景,可节奏还是比较压抑。象策马慢行于田园乡下。结尾处略有小高潮。音乐充满了作者无数的"扪心自问"的感觉。

第四首:Mazeppa.Presto 马捷帕

开始有标准的李斯特风格,演奏者也必须开始炫技,因为难度加大。有大量的装饰音。一共有七分多钟中段旋律有些高雅的伤感,平静而又忧伤。最后复转入激烈。

第五首:Feux follets.Allegretto 鬼火

果然非常诡异神秘的一曲!单一主题,用长调。有大量重复的音。比较短,只有4分多钟。曲子蕴涵嘲讽和一种不知名的鄙视

第六首:Vision.Lento 幻影

比较单调,节奏激荡但不快。这一曲是为整个练习曲进入高潮的铺垫。中段音乐比较灵活,如果看现场,可以看到演奏者翻飞的手指,像幽灵在跳舞。后段越来越快,音调也越来越高。最后在最高处嘎然而止。

第七首:Eroica,Allegro 英雄

这是悲剧的英雄,但依然让人无限崇拜。近5分钟长。琴声如歌如泣。低沉的音乐永远也掩盖不了英雄眼神中的希望和怒火。最后给人以光明,音域一下子开阔。这一曲旋律非常优美。

第八首:Wilde jagd.Presto furioso 狩猎

高潮之一。演奏难度非常大的一首。一直非常快,非常激烈。但快速却依然优美,让人如醉如痴。音乐中似乎不光有狩猎,还有风景如画的描写。真正的让人身心放松。这也是旋律非常优美的一曲。

第九首:Ricordanza.Andamtino 回忆

两首最有名的超级练习曲之一。柔情绵绵,平静得近乎沉默的回忆。有11分钟之长。有一段极浪漫的旋律被人称为"古典音乐中最美的一小节"。这是对过去美好的留恋和回忆,丝毫不带任何不愉快的幻想。

第十首:Allegro agitato molto 激动的快板

非常精彩的一首,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首。基辛也最喜欢这首。钢琴的音色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这是夹在两首最高潮音乐之间的一首,因此在主题上可以说是什么都有,有一种无言的上进心支配着作曲者。

第十一首:Harmonies du soir.Andantino 黄昏的和谐

最有名的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一开始比较慢,象要诉说一件事。然后却突然沉默不语,只是用最激烈最高级的音乐来倾诉。这是整个超级练习曲的最高潮,是听觉上的最高享受。一层层的推进,又一层层的返回,不同的感受接踵而来,让人不忍离开这一段音乐。然而最后还是结束了,非常平静地结束了,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余温在那里,而那个音节也非常特殊,简单却温柔。让人更是无法舍弃。这首练习曲是李斯特音乐的极致,让一切语言成为多余,但它解决了一切问题,剩下的只有无比的美妙。

第十二首:Chasse-neige.Andante con moto 除雪

结尾音乐。名字非常优美,那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一点也没有寒冷的感觉,惟有追逐下雪的快乐和空洞无边的激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508wr2w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斯特《埃斯特庄园喷泉》


  弗朗兹·李斯特(1811.10.22--1886.7.31)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译萨列里)、车尔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尔的弟子。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848年起他常住魏玛(Weimar),担任了魏玛宫廷乐长,并经常来往于罗马(Rome)、布达佩斯(Budapest)之间。1876年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于拜罗伊特(Bayreuth)。


  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极富想象力,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他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的主要作品有:


降E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的缘由了。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


李斯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49年。1857年1月7日在魏玛首演,独奏是李斯特当时的学生汉斯 冯勃隆沙特,李斯特亲自担任指挥。这首协奏曲是整个不间断的乐章,它以一个基本主题统一全曲,是一个梦幻般充满美的旋律,这个主题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形,配以变化音和弦的烘托,钢琴华彩始终在那里炫技。中部,有充满忧愁的大提琴倾诉,钢琴使用了琶音。末段,钢琴华彩后,发展为庄严的快板,最后是眼花缭乱闪电般的结尾。鲁宾斯坦曾对李斯特与肖邦作过一个比较,他说,肖邦是把人们带入梦境,使他们在那里流连忘返,而李斯特则是遍洒阳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那种光辉。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也有怀疑和失望的消极情绪,但占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离开祖国的时间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入“民族乐派”。然而,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李斯特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加之他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携和鼓励,使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他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又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追者之一。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帕》、两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旅行岁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66omh06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


许莽:遇见阿劳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及其他钢琴作品;Philips公司出品


写一写克劳迪奥·阿劳,这个念头极其单纯。之前的三个深夜我都在反复听他那张1970年的李斯特录音,我过去听过好多遍,不知何故这几天就是很想听。


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曾是一部真正给我带来困惑的作品。阿格里奇年轻时的版本堪称鬼斧神工,但狂乱的演奏风格夺走了我在面对这首曲子时本就容易涣散的专注力;齐默尔曼和普列特涅夫把它弹得晦涩而阴郁,因而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布伦德尔保持了他时常过于僵硬的演奏特征,霍洛维茨则是相反。明知一部作品足够杰出,却始终不懂究竟,这种体验使我非常懊丧,直到我遇见阿劳的录音。


大概是2008年的春天吧,也许是2009年,我去东方艺术中心听一场音乐会。什么乐团什么曲目实在记不清了(可见这场演出是多么寡淡),唯有中场休息时和邻座一个美国人的交谈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老美约摸五十岁,穿着考究的单件西装,看上去像学者,当然也可能是政商界人士。我问他来自哪里,他说克利夫兰。分不清是出于礼貌还是试图卖弄知识,我恭维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是多么地优秀,指挥家乔治·塞尔在1950-1960年代对于这支乐队的打造是多么地富有传奇色彩,皮埃尔·布列兹后来指挥该乐团的几款马勒和德彪西的录音是多么地值得称道。克利夫兰人兴奋起来,拍着我的肩,一副引为知音的样子。他告诉我自己听了三十年的古典音乐,并且能弹一手不错的钢琴。他浅白的中文和我蹩脚的英文勾兑在一起,拼凑成了一次其乐融融的交流。我们可能聊及了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最后—下半场演出开始前两三分钟,话题不知怎么滑到李斯特,他说错过随便哪个钢琴家的李斯特都没关系,但一定不要遗漏阿劳。


就这样,我被怂恿着去寻找阿劳的李斯特。如果说此前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1980年代版)、勃拉姆斯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以及肖邦的 《夜曲》、《前奏曲》已经在我心中建立起不可动摇的地位,那么,他的李斯特无疑是至尊级的。尤其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张Philips唱片,它为我拨开了 《B小调奏鸣曲》的迷雾,让我清楚地观察出此曲戏剧化的脉络并感受到深刻的人性力量。唱片中另一首重要作品《奥伯曼山谷》(取自《旅游岁月》第一卷“瑞士”)也是如此。对于《旅游岁月》的演绎,我一度不相信还有谁可以超越拉扎·贝尔曼,但阿劳的确具有这样的魔力,令你不自觉地将整个身心迎向这琴音,宛如被他拥抱在怀里。


似乎很难把阿劳确切地归入某个演奏流派。他1903年出生于智利,5岁时即首次公开演出,被誉为超级神童。1913年赴柏林拜李斯特的学生马丁·克劳泽为师,因而,从师承上讲他应该是属于德国学派的。不过,刚正、以头脑取胜、忠实于乐谱等等这些德国乐派的特质并不能完全反映阿劳的演奏风格。年轻时他是一位技巧大师,对任何考验技术的曲目都应付裕如。中年以后的阿劳则倾向于放缓速度,使音乐呈现更加稳定的形态。然而,在以一种较为严谨和客观的态度深入挖掘作品内在精神的同时,他也积极投入自己的感情,这看上去多少会有些矛盾,不过阿劳能够妥善调配两者的比例。也许他不像李赫特或索夫罗尼茨基那样常有神来之笔,但是听阿劳的演奏总是会让我觉得这是一位睿智而温厚的长者在倾谈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一点上阿劳与另一位德奥系大师威廉·肯普夫是相似的,只不过,肯普夫的风格更为自然质朴,而阿劳则更善于创造更多的音乐空间,以容纳那些只有他才能够捕捉到的情感细节和思想火花。


就钢琴家而言,专攻某一位或某几位作曲家的作品并取得成就的例子从不鲜见,但如阿劳这般将保留曲目从巴赫覆盖到斯特拉文斯基,可谓寥寥无几。除了李斯特,阿劳在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德奥系作曲家的几乎全部重要作品上也都树立了极具说服力和个人魅力的演奏哲学,并且,不要忘了,他还是当之无愧的肖邦和德彪西专家。


听多了阿劳,便会倍加留恋钢琴演奏那逝去的黄金年代。这种类型的钢琴家现在已经绝迹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