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四讲:“舒伯特的‘未完成’”

2016-01-23 每晚一张音乐CD



在第四讲中,温特讲授主要带领我们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舒伯特作为一个交响曲作曲家的成长历程;第二,为何在舒伯特大量的作品产出中会有这么多的未完成作品。舒伯特的一生中曾经13次很认真严肃地动笔开始创作交响曲,其中只有七又二分之一部交响曲最终完稿。未完成的作品例子有五个,教授以其中最为著名的“未完成”交响曲作为个案。  
   
    


相比艺术歌曲,舒伯特开启他交响曲创作生涯的方式更为传统。因为,艺术歌曲当时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舒伯特几乎能够直接以高度个人化的方式对其进行拓展。但就交响曲而言,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已经创作出了诸多交响曲杰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具有影响力的典范,同时也阻碍了个性化的创造力,要在这样阴影之下脱颖而出是很困难的。  



舒伯特当时所上的康维特市皇家神学院中有一支很好的学生交响乐团,他曾在乐团中担任小提琴手。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有关交响曲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演奏、聆听交响曲作品得来的。他的身体和耳朵是他吸收知识的途径,而不仅仅是通过眼睛来学习。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学校乐队演奏过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No. 40, K. 550)以及贝多芬的《D大调交响曲》(No. 2)给舒伯特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舒伯特的《第一交响曲》(D. 82)完成于1813年10月,当时学校保证学校乐队将会上演他的这部作品。舒伯特此时年仅16岁,而贝多芬完成他的《第一交响曲》时已30岁,舒伯特在30岁时,离他去世只有一年时间了。从第一部完整的交响曲开始,舒伯特就展露出了构架组织乐章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的全部九部交响曲都是在公众音乐会上进行首演的,这种音乐会被称为“承包制音乐会”,作曲家希望能从中赚取丰厚的利益。舒伯特低调而隐蔽地守着他的抱负,他只乐于待在公众视野之外。显然在公众音乐领域,他不想与贝多芬同台竞技。从另一方面来对比二人,可以发现:贝多芬在30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从年龄上来讲,舒伯特比贝多芬早两年,也就是在他28岁年时就已经完成了他所有的7又二分之一部的交响曲!  
    


1815年秋天开始,奥托·哈特维奇接管了舒伯特交响曲在非正式的音乐会上的演出,这个有钱人为舒伯特的第四、五和第六交响曲提供了一个很可贵的实验场所。但当哈特维奇的沙龙于1818年解散之后,就无人来上演舒伯特的作品了,要理解他为何会有“未完成”交响曲,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816年年底,罗西尼在维也纳大获成功。此后舒伯特创作了两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从表面上看,这两首序曲和罗西尼的音乐一样,都有一个慢速的引子,而且没有展开部分。然而,他的序曲还出现了三个新的特征:首先,他采用了短小的重复型乐句;第二,他开始运用等和弦关系来修饰并拓展乐句;第三,他发现尾声可以写成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部分,而不是像贝多芬那样将尾声用来进行展开。  



舒伯特的《第六交响曲》创作于此后不久,该作品也保持了序曲中的意大利特质。这部交响曲说明舒伯特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还没有准备好来作出风格上的跃进。该作品结构有些松散,而且缺乏原创性。  



1813至1818年这段时期舒伯特创作了他前六部交响曲,但都是在海顿、莫扎特和早期贝多芬的程度、范围内进行创作。1818年至1822年间,舒伯特努力想要创造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他首先从罗西尼那里获得了一丝灵感,这使得他从贝多芬的模式中获得了解放。但期间他着手创作了四部大型的交响曲,最终一部都没有完成。当时哈特维奇中断了他的家庭音乐会,所以即便舒伯特完成了一部交响曲,他也几乎没有机会上演自己的作品。对于隐居的舒伯特来说,他又不可能像贝多芬那样去举办公众音乐会。  



舒伯特的下一个尝试是《E大调第七交响曲》D. 729的片断创作。仅从草稿来看,该作品就长达38分钟,明显比他任何一个前辈的交响曲的规模都要长大,接近贝多芬第六和第七交响曲的规模。舒伯特此时决心要创作像贝多芬那样的宏大作品。不过他仍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他一直依赖于一种短小但时值稳定的伴奏型节奏,但这种节奏过于静态,无法进行变化从而来适应一种非常戏剧性的主题叙事或调性叙事;同时他为了转调在不同的调性区域穿梭、循环,费尽了力气。  



在真正的“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中,舒伯特最终想出了解决节奏问题和过渡段问题的办法。舒伯特选择b小调来进行该曲的创作,在此之前没有一部交响曲是用b小调写成的,因为b音是唯一一个在白键上制造出三全音,而不是纯五度的白键音,所以b小调被称为“黑色调”,与恶魔的相关联。另外,舒伯特选择了三拍子而不是通常的四四拍,这将有助于舒伯特随后在叙事中引入维也纳圆舞曲中苦乐参半的元素。  



在节奏方面,乐章开头并不是在稳定的八分音符节奏型上方来呈现一条旋律,他提出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16分音符的震音,既有旋律性,同时也具有伴奏功能。第二个层面是下方的拨奏,其中三个弱拍上的八分音符推动着织体向前运动。第三个层面是双簧管和单簧管奏出的悲伤的旋律。而在转调方面,该乐章的过渡段最多只有四小节,其中大部分只是由圆号奏出的一个保持音而已。因为舒伯特终于发现他的天赋在于抒情,而不是戏剧性。另外,舒伯特还将交响曲乐章的情感中心从主调区转移到了副调区中。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从舒曼到勃拉姆斯到布鲁克纳都采用这种方式。  



1825年6月,舒伯特开始着手创作一部“伟大的交响曲”,《C大调第九交响曲》D. 944。促使他进行创作的因素有两个:首先,舒伯特于1824年5月7日出席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这次演出让他大受启发;其次,舒伯特随后来到奥地利的西部旅行,旖旎的风光给他带来了灵感。在这部交响曲中,舒伯特终于弄清楚了要怎么来写谐谑曲乐章,那就是将其写成兰德勒舞曲。他也学会了如何来写终曲乐章,他意识到他并不需要贝多芬式的英雄气质,而从罗西尼那里借鉴了活力与精神。  
    


《第十交响曲》是舒伯特在他去世的那张床上创作的,这部作品的草稿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由温特教授和其他几位学者经过鉴定而发现。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舒伯特的早期或中期交响曲,但温特教授通过辨别谱纸年代,分析音乐语言,确定这部作品是舒伯特的临终之作。虽然这部未完成交响曲一直不为人所知,其音乐的预示性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舒伯特将小调上的阴郁、悲伤的主题与大调上强有力的众赞歌织体进行对比,这种做法是几乎每个浪漫主义作曲家都紧抓不放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