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六讲:“舒伯特与古钢琴”

2016-01-24 每晚一张音乐CD


舒伯特 A小调阿佩乔尼奏鸣曲(阿佩乔尼琴与古钢琴版)D821



温特教授认为,舒伯特的钢琴音乐是将前五讲的内容联系到一起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第六讲中,教授通过大量现场的作品演绎以及播放在维也纳古钢琴上录制的舒伯特钢琴作品,向我们讲述了舒伯特的键盘音乐及其音乐语汇的特征。     


舒伯特从12岁起就开始创作钢琴音乐了,当时主要创作的都是舞曲,他一生写了400多首舞曲作品。舒伯特的钢琴完全是自学的,他把他所学到的管风琴演奏技法用到了钢琴上,不过他必定敏锐地意识到了钢琴这件乐器新的发展潜力。  


在舒伯特的时代,维也纳这座只有25万人口的城市里,有200多位键盘乐器制造商,其中大部分都是制造古钢琴的。大约在1820年,钢琴开始一下子风靡流行。在随后的80年里,在欧洲,拥有一架钢琴是一个家庭已经达到体面的富裕水准的最明显的标志。钢琴的风靡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象征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第一世界大战之前,它也代表着欧洲最伟大的技术进步成就。钢琴是每年欧洲工业博览会的展品列表上的重头戏,因为钢琴结合了更多的技术成分,它包含各种木料、各种钢铁材料,钢琴的钢丝弦后来被用来建造像布鲁克林大桥这样的吊桥。除此之外,钢琴也成为了比德迈时期的家庭中主要的音乐娱乐方式。(关于比迈德的简介,参见本讲座第一部分)  



在舒伯特短暂的人生中,他发表的钢琴作品有《流浪幻想曲》(1822)、四部奏鸣曲和7部键盘作品曲集。其中最早出版的是作品9,发表于1821年,但作品9中的一些舞曲创作于1815年。跳舞是比德迈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舞蹈被认为是与政治无关的,因而也被认为是无害的。但是,最流行的舞曲,兰德勒舞曲(来自农村)或圆舞曲(来自城市)是具有争议性的,因为,在欧洲这是最早允许舞者公开地面对面拥抱的一种舞蹈。出生于1800年左右的年轻一代,十分热切地接受了这种被称为“身体接触的舞蹈”。而维也纳是对圆舞曲最为包容的一个地方,自维也纳会议之后,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维也纳都不可避免地与圆舞曲联系了在一起。  


舒伯特的许多舞曲作品都包含了他的一些标志性的音乐风格,可以通过他的舞曲作品来进一步地探索他的原创性风格特征。第三讲中曾提到几乎没有一个学者敢于接受所罗门于1989年所提出的有关舒伯特的不可抑制的快感主义的性格,并将其应用于舒伯特音乐。温特教授希望能尝试将舒伯特的性格与音乐语汇特征结合起来,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一种“同性恋”音乐风格,因为这对于舒伯特复杂的音乐语言来说将是不公正的。  


下面是教授列出有关舒伯特音乐原创性特征的列表,但他指出,这些特征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不完整。同时他以舒伯特的圆舞曲作品9之二、作品9之三十六、作品50之十三、作品67之十四、作品77之九等乐曲为例,对舒伯特的原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阐释。 

    

1)舒伯特坚定不移地强调主和弦的三音,三音暗示着感官性,而不是戏剧性的张力和解决;  


2)下属和弦上升为了结构性功能的和弦,而不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属和弦仅仅是填充于主和弦和属和弦之间;  


3)以色彩性和大小调式的对比代替了传统的紧张分化式的转调;结果就是呈现出了大小调式间的摇摆不定,而不是二者之间的尖锐对比;  


4)运用六级和弦,尤其是大调中降六级和弦,来表现情感的距离,即可以是情感的疏远,也可是情感的释放;  


5)运用极具感官性和变化性的增六和弦,用增六和弦代替了五度关系;这是音乐中的魔幻时刻,是吸引人的亮点;  


6)运用三级关系的调性布局,通常是等音和弦与非自然和弦,代替由上行五度的布局;  


7)关系大小调的混用;  


8)将倚音从装饰功能提升为了结构功能,维也纳人将倚音称为“叹息”;  


9)将和声作为戏剧性延长的主要手段;  


10)对传统体裁的变形、歪曲,例如进行曲;  


11)将音域也作为一种结构手段;  


12)具体地探索了性冲动及性满足,例如《纺车旁的格雷琴》     


到了1820年,业余音乐爱好者对于中等难度的钢琴音乐的胃口变得十分贪婪,对于中等难度的钢琴音乐,他们听一耳朵就懂了,贪婪地听完后就把音乐给忘了。与这种新的需求平行共存的是作曲家兼钢琴家的炫技传统的发展。1827年中至1828年中,舒伯特创作了两部钢琴套曲,其中每一部都有四个乐章,期间他还发表了六首《音乐的瞬间》。这是舒伯特对业余音乐作品日益剧增的呼吁要求所作出的回应吗,或者说有什么的特殊的事件触发了他的创作?      


1822年在维也纳出版了由作曲家简·瓦科拉夫·沃日谢克(Voříšek, Jan Václav,1791-1825)创作的六首“即兴曲”,舒伯特可能从他的音乐中获得了些许启发。从沃日谢克以及其他的舒伯特的同代人的音乐中可以发现,舒伯特并不是真正地发明创造了他的音乐语汇,他吸取了这些音乐语汇,并且将它们从装饰性功能上升成了结构性功能。  


最后,温特教授具体例举了舒伯特的《即兴曲》作品142之一、作品142之二、《D大调钢琴奏鸣曲》(D. 850)的慢乐章,以及《G大调钢琴奏鸣曲》(D. 894)、《A大调钢琴奏鸣曲》(D. 959)、《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 960)的第一乐章,进一步阐释了舒伯特对音乐语汇的吸收与开发。同时也通过比较现代钢琴与维也纳古钢琴的构造、触键及音色等差异,进而解释了舒伯特处理某些和声音响、表情记号以及分句的原由。       


 


主要参考文献     


M. Solomon: ‘Franz Schubert and the Peacocks of Benvenuto Cellini’, 19CM, xii (1988–9), 193–206      

O.E. Deutsch, ed.: Franz Schubert: die Dokumente seines Lebens und Schaffens, ii/1: Die Dokumente seines Lebens (Munich, 1914, enlarged 2/1964, Neue Ausgabe sämtlicher Werke, viii/5; Eng. trans., 1946/R, as Schube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R. Winter: “Schubert’s Undated Works: A New Chronology” in The Musical Times (June, 1978), pp. 498-500.      

R. Winter: “Cataloguing Schubert” in Nineteenth-Century Music, Vol. III, No. 2 (1979), pp. 154-62 (include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Hilmar and new Deutsch catalogues).     

R. Winter: “Paper Studies and the Future of Schubert Research” in Schubert Studies: Problems of Style and Chronology, edited Eva Badura-Skoda and Paul Branscomb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 209-75.

R. Winter: “Whose Schubert?,” 19th Century Music, Vol. XVII (1993), pp. 94-101.      

R. Winter: “The Continuing Schubert Controversy” (with Harry Goldschmidt) in Nineteenth-Century Music, Vol. IX (1985), pp. 70-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