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笔记】席夫讲座: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

2016-02-26 既望的博客 每晚一张音乐CD



    [听完了席夫讲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觉得有些收获,然后重新听了他讲解第一,发现自己一边听一边忘,这样不行!为了有记忆地获取信息,决定从头再听一遍,而且这次要记笔记。同时也是对自己不济的英语的锻炼]

    贝多芬去维也纳的时候莫扎特已死,他跟着海顿学习。贝多芬崇拜莫扎特但两人没有共同点(Beethoven goes to heaven. Mozart comes from heaven),反而是贝多芬和海顿有不少共同点。他说从海顿那里什么都没学到,但这并不是事实。学到的其中一个就是如何从一个小动机,小细胞开始构建一部作品。

    第一奏鸣曲开头的曼海姆火箭(贝多芬后来也很喜欢用)在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尾乐章也出现过。

    贝多芬从第一奏鸣曲开始就体现出revolution。当时的作曲家作品出版,受众多是业余爱好者,可能就是为了照顾他们的程度,莫扎特作品中几乎没有升降多的调性。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就用了当时不多见的有4个降号的F小调。

    贝多芬的音乐是说话式的而并非歌唱式的。

    第一乐章副主题低音E flat,高音区a flat,低音下降,高音上升。

    贝多芬乐谱指示很明确很详细。结束主题处,如果要渐强或渐弱或标明,如果不说,出现f然后p,那就是突然的强弱突然的改变。如果贝多芬标con espressione,说明他希望音乐放慢一点。呈示部结束的强弱标识可以看出贝多芬的极端。

    展开部由F小调到降A大调。再现时由原来的p变成了f,之前有准备,由dominant的C音开始,然后取动机的尾巴。从这里就可以开始看出贝多芬的想象力——他的脑中构思的是交响乐队而不是只是钢琴。

    四乐章结构,都是F调的,很少见。因为作曲家会用调性变化来增加音乐的变化度,不过尽管贝多芬用了全部的F,他还是做到了音乐的丰富性。

    Adagio海顿常用,莫扎特就少用了。feminine cadence,相对其他乐章比较conventional。

    第三乐章还是up beat开始的;很神秘,subdued。弦乐四重奏的音响。Trio两声部对位。

    chords of six(六和弦)是贝多芬的“发明”,后来的作品比如第一钢协也用了。

    第四乐章第二主题有歌唱性,和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统一,这也是和海顿相似之处。



    展开部像个新的曲子。10个小节一个句子,是对称和不对称的统一——又一个海顿的影子。结尾下地狱,没有放松没有希望。

    总的来说是个revolutionary的奏鸣曲。


 32年32首奏鸣曲 音乐与命运共同流淌

      贝多芬23岁时写第1首奏鸣曲,即作品2之一,到第32首作品111号,如果把第一首的构思时间稍微提前一点,正好跨越了32年。32年、32首奏鸣曲几乎贯穿贝多芬一生,刘雪枫称之为贝多芬的“心灵自传”。刘雪枫说,喜欢32首中的每一首,而且建议要听就从第一首开始听,因为从第1首到第32首,每首曲子的思想、生命、音乐风格都发生着变化并且,每首都不断超越,仿佛一条流淌的大河,像尼罗河或长江一样,每个转弯处都有别样风景。 

     刘雪枫特别分析了苏联学派、德国学派、和法国学派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最早弹贝多芬奏鸣曲的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属德国学派,后来出现了像吉列尔斯(Emil Gilels)、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属苏联学派,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贝多芬奏鸣曲的演奏被德国学派和苏联学派统治的格局开始打破,好几个法国钢琴家开始录制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找到了一种把贝多芬的力度大幅度降低的方式:触键非常轻、声音非常轻、呼吸短促、空间拉大,听起来别有一番感受,这种流派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是听起来更舒服的。而且贝多芬那年代,跟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的时代风潮接很近,贝多芬对法国的文学,那个时代的思想有很深的接触,可以说贝多芬的心在法国,贝多芬的精神本质在法国。刘雪枫特别指出,巴维是很正宗的法国学派。他的老师桑贡(Pierre Sancan)是法国学派的正宗老师,也是法国学派的三大导师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