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朗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朗读

关注有惊喜☞ 小学语文网 2020-09-21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

点击上方绿标,在线聆听课文的朗读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是否把游览的过程写得清晰有条理,能否激起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衡量游记类散文质量高低的关键。《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游记散文。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文笔简约而准确,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小学语文教材,这篇文章有时十分难得的习作范文。下面,我们将文本中值得提出的核心元素分析如下:

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文章先简要介绍了双龙洞的时间和双龙洞所处的地点,接着从去双龙洞的路上开始写起,盘曲而上的公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这明艳的景物,描写时笔触轻松明快,作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一路欣赏风景,很快便来到了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老老实实写起,先写了首先到达的外洞,接着写自己怎样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再写在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参观完毕,作者还不忘交代一句自己以同样的方式乘船出了洞。由于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因此文本的叙述线索是十分清晰、简洁的。学生从中懂得,写游记散文时,如果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写作的顺序,可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写作的难度也因此会有所降低。

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相比而言,关于外洞的描写比较简单,而从外洞乘小船去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景象写得比较详细。这是由于外洞的特点主要是宽大,只要突出其宽大特点就可以了。而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却选择了详写,这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同样详写的还有作者在内洞的所见所闻。这是由于内洞不仅是“双龙”所在地,还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石钟乳和石笋,而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返回外洞,由于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因此作者只作了简略交代。

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写游记,把话说清楚、说准确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得准确、清楚又很洗练是一种语言功底。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正是表达了这种功底。

如,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迎着溪流而行: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四个“时而”,与“宽”“窄”“缓”“急”相组合,强调了溪流随山势而变的主要特征;作者描写溪流声是“时时变换调子”,这里的“时时”一词不仅表现了溪流声的多变,而且区分于前面的“时而”一词,使得语言富有变化,整句话读来语调明快,富有节奏。

再如,作者描写内洞中石钟乳与石笋的样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能够根据各自的形状和颜色引人联想的石钟乳和石笋让人惊叹,但作者却认为“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的表达方式强调了石钟乳和石笋由于“形状变化多端”与“颜色各异”给观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衡量游记写作的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它能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本文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如,作者在表现自己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时,这样写道: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在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读这样的句子,读者也仿佛在一片昏暗中感受到山石的逼迫和挤压,甚至听到了自己略带紧张的呼吸声;那“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担心,也似乎不是多余的,心里也会不由得嘱咐自己,绝不可以将头“抬起一点儿”,哪怕只是“稍微抬起一点儿”都不行。

再看作者描写外洞的宽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都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如何表现一个地方的宽大?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描绘,对许多人来说,空间的大小可能依然是比较模糊的。但这里调动了读者的生活经验,让读者去想象一个能容纳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的大会堂有多大,这是在读者的生活经验范围内,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描述,就使读者如同身在洞中,感受那外洞之大。

根据以上解读,笔者建议将本文作为一篇习作例文来教,即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习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根据这个教学重点,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板块:游览双龙洞

这一板块主要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本叙述顺序,即作者的游览顺序。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时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帮助学生梳理一下基本顺序,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在路上------外洞----从外洞到内洞------内洞---------出洞。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是游览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本文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

2再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写的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略?

略写的部分:外洞与出洞。

详写的部分: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与内洞。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写得简略?有些地方写得详细?理解作者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

第二板块:细赏双龙洞

这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理清写作顺序的内容详略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详写部分的内容,领略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从内洞到外洞:

(1)读课文第5自然段,即作者描写从外洞到内洞的部分,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作者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假如你就在那只船上,你仰卧在上面,小船马上就要进入那个到达内洞的孔隙了,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假如现在你独个儿仰卧在小船上,工人开始拉船头的绳子,你已经驶入孔隙,此时感受如何?结合一下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假如现在你仰卧的小船驶出了孔隙,你来到了内洞,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极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2、 内洞:

(1)作者在内洞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认为那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为什么?

外洞给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宽大,透过内洞的描写内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结合相关句子来说明,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身临其境的效果。

第三板块:游记写作

 按照将本文作为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这个板块是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基础上,借鉴、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

好”开头。

如何关注

①在“添加朋友——公众号——查找公众号”中输入“小学语文网”添加关注。

②点击公众微信右上角的蓝字“小学语文网添加关注

③扫描下文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