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晚古典单曲丨齐默尔曼与伯恩斯坦演绎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丨伯恩斯坦最后的录音

2016-06-07 新读者请戳→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030bbkxj&width=500&height=375&auto=0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op.58)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4 in G major 

    “天知道我的钢琴音乐为什么还是这么差劲!”贝多芬在1805年6月这么写道,这位自我批评甚严的作曲家经常有这样的怨言。自怨归自怨,不到几个月,他的【热情奏鸣曲】已接近完成,并且已经开始写【第四钢琴协奏曲】。由这些作品的惊人特质、情感力量、与键盘的相得无间,可见贝多芬虽然之间已为钢琴写了不少的佳作,但仍有未尽之言。

    贝多芬这阶段走向钢琴表现的极端,但仍然注重抒情与连贯、主题的精炼、以及形式上的原创性。其中,他对形式独创性的关心更甚于以往。在这首G大调协奏曲里,他达到上述所有目标,同时也为钢琴与管弦乐带来新的诗意升华。第四钢琴协奏曲虽不是无比宏伟之作,但原创构思领袖群伦,只论其曲思的刚健流动,就足以入贝多芬杰作之列。

    这首作品由钢琴先发声,轻柔又温和,展现出崇高的节制。第一乐章展开以后,钢琴并没有与管弦乐一争高下,反而成为搭挡的伙伴,也同样令人惊讶。钢琴一直都活跃着,但乐思丰沛,加以音型变化多姿,因此大有左右逢源、永不匮乏之概。钢琴将整个乐章的所有线条统一起来,造成多而不乱的效果,贝多芬甚至连小号与小喇叭都不用,以便赋予独奏乐器大概与齐奏几乎相当的份量。

    在慢板乐章中,钢琴与弦乐(管弦乐的其余部分则寂静无语)彼此激烈对立。双方构成一场紧张的宣叙乐句对话,而这段对话的高潮,则是钢琴奔入一个来势凌厉、近乎装饰奏的段落中,弦乐仿佛被震慑了一般,显得矜声敛气。最近有一篇研究指出,这首协奏曲很早就被认为是根据希腊神话中奥菲斯故事所写成的,这看法没错,因为里面确实从头到尾都藏着奥菲斯故事这个次文本,以本乐章而言,钢琴就是奥菲斯,而弦乐就是冥府的复仇女神。

    贝多芬的作品的终乐章很少像【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回旋曲那么令人眼花缭乱,那么精力充沛。急行军的节拍再度以小号与鼓引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其中有两个插入乐句,木管与弦乐出现圣咏式的笔法,似乎是【第九交响曲】结尾的先声。发展部以降E大调起始,也值得一提——使用拨奏弦乐,其上盘旋着轻柔的木管和弦(极弱音);门德尔松诙谐曲中那些精灵式的独特配器法,几乎可以确定是取法于此曲。这个乐章以其高昂的姿态、深刻喜悦的表现,与贝多芬中期其余伟大作品都可以并驾齐驱。

伯恩斯坦的天鹅之歌


    这是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生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留下的最后录音。原定贝多芬的这5首钢琴协奏曲的现场音乐会都是由伯恩斯坦指挥、齐默尔曼担任钢琴演奏,但由于伯恩斯坦的突然辞世,由此除去第三、第四与第五钢琴协奏曲是由伯恩斯坦所指挥的,第一和第二钢协则只能由齐默尔曼自己边弹奏边为乐队指挥了。

    贝多芬是齐默尔曼较晚涉猎的一位作曲家,虽然贝多芬作品在现今的钢琴演奏家眼中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是真正能弹好弹透的还不是很多。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被认为是贝多芬大师的钢琴演奏家,往往在其他领域罕有建树,比如老一辈的施纳贝尔(Schnabel)、肯普夫(Kempff)等人,所以当钢琴家们演奏贝记“五钢”时,能有百分把握去把它诠释好的,还不是很多。在这几场演奏中,齐默尔曼的弹奏不论是难度极高的技术性把握,还是音乐诠释的深度挖掘,都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我们还可以发现齐默尔曼是采用一种比较放松自然的手法来处理这些鸿篇巨制:比如在第五“皇帝”中,一开始钢琴和乐团交上火的那三句并不是很冲很亮,但是钢琴音色特有的坚实感、力度感全有了。齐默尔曼的指法特点在这张现场录音中也表述得相当清楚,在踏板的运用上他显得很节制。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很多地方需要做出一种近乎于敲击性处理的地方,齐默尔曼此时也能保持着自己的音色特点:明亮、透澈、感情丰沛而不乏细腻之处。和老一辈钢琴演奏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便是他放松自然风格的技术基础。伯恩斯坦和齐默尔曼这个现场录音版本速度中庸,结构感很好。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饱满滋润、悠扬飘逸、活泼而不失庄重。

    Bernstein录完第五钢协“皇帝”不久就去世了,这是他最后的录音资料之一。由于年龄和疾病(长期由吸烟引起的支气管炎)的原因,伯恩斯坦在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台上已经没有那种指点方遵,惊世骇俗的大幅度动作,而代之以幅度较小,但较有力而准确的指示。他指挥风格中的热情洋溢还是一如既往,维也纳爱乐所具备的全部优点也被激发出来了。虽然伯恩斯坦的一贯作风是不如伯姆等指挥家的淡泊严谨,但却能让作品本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即使个别乐句略有粗糙的感觉,也不影响整个段落的平衡对称。(节选自《现代音响》作者:杨晓东)


古典音乐微信群欢迎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