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晚古典单曲丨小提琴超女安·梅耶演绎巴赫&古诺 《圣母颂》丨为了便于人声演唱,古诺把巴赫的C大调改成了G大调。

2016-06-14 新读者请戳→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25ggq9g6&width=500&height=375&auto=0
Anne Meyers的巴赫—古诺 《圣母颂》

   美日混血小提琴家安.梅耶(Anne Akiko Meyers))出生於美国圣地牙哥,不凡的音乐魅力来自於她出眾的外型,以及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4岁开始习琴,毕业於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事小提琴教母的桃乐丝.狄蕾(Dorothy Delay)、日裔名师川崎雅夫(Masao Kawasaki)、著名小提琴家Felix Galimir等人。11岁时,安.梅耶首次登台与洛杉磯爱乐合作演出,隔年与祖宾.梅塔及纽约爱乐合作,青少年时期,她的演奏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18岁时,安.梅耶与皇家爱乐合作灌录第一张专辑,演出巴伯、布鲁克小提琴协奏曲,立即成为同年纪音乐家里最耀眼的小提琴家。儘管安.梅耶管长年与世界知名乐团合作,但她却十分神祕低调,媒体曝光度比其它的女小提家还要少。但她在音乐界却拥有超人气风评,包括非古典界的艺人,美声男伶、温顿马沙利斯、麦可.波顿、克里斯.伯堤…等都要指名与她合作。

   安.梅耶不仅热爱音乐,更喜爱名琴,她拥有两把意大利制琴大师「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us)的名琴,分别是1730 Royal Spanish和1697 Molitor。在Tarisio的拍卖会上,安.梅耶以360万美金的高价买下1697年的Molitor,创下小提琴拍卖最高价,安.梅耶说她一听琴声,就迷恋上这把琴。这把名为「摩里特」(Molitor)的名琴,名字源自於其中一位收藏者拿破崙时代的一位将军,摩里特伯爵(Gabriel-Jean-Joseph Molitor)。

古诺的《圣母颂》 

    

    这首常用作于小提琴独奏的《圣母颂》,原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古诺的声乐名曲(它采用天主教的圣母祈祷词作歌词,是音域宽广的女高音曲)。他在1855年以巴赫在150多年前所作的《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配上了这首世人熟知的歌曲《圣母颂》。

    这是一首曲意崇高、旋律优美、跟伴奏吻合得天衣无缝的音乐。要创作这种充满宗教美感的乐曲,只有像古诺这样的、具有伟大音乐天才与真诚宗教信仰、并且仔细探究过巴赫音乐之灵魂的音乐家方能为之。此曲被认为是音乐史上音乐家跨年代合作的典范之作。

   古诺是一个天主教徒,甚至一度想当神父,他曾写过近二十首弥撒曲和许多宗教歌曲。1883年的一天,当古诺听到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时,他马上产生用这首曲子的伴奏音型谱成一首《圣母颂》的念头。所以,这首曲子,当初的确是一首歌颂圣母玛丽亚的音乐作品。

 这首歌曲是G大调,4/4拍。开始,有四小节分解和弦前奏。随后,是古诺根据分解和弦在上方配上的曲调。它的前四小节仅用了2 3 4 5四个音。徐缓的曲调带有沉思和祈祷的意境,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是在轻声呼唤着圣母的名字。

 从第五小节开始,曲调里五次运用八度音的大跳,多次运用模进手法,加上力度的变化,给乐曲造成感情上的波澜。

 这首《圣母颂》的曲调十分动人,巴赫原曲是C大调,古诺谱成的歌曲为了便于人声演唱,把它改成了G大调。从现在传唱的歌词来看,它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曲调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歌曲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诺用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分解和弦的伴奏谱成的《圣母颂》,到现在已过了一百多年。到今天,这首《圣母颂》早已冲破它原先所要表达的内容,它和人们的世俗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首世界名曲。它还被改成各种器乐曲,成为音乐会上喜闻乐见的曲目之一。


欢迎关注我们最新推出的公众号

听课

喜欢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素养

为您推荐最有营养的人文&社科&艺术讲座课程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