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日古典单曲丨聆听波切利、霍洛斯托夫斯基、王均栋演唱亨德尔的《绿树成荫》(Ombra mai fu)

2016-06-21 新读者请戳→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42ltt8g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波切利演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80oqmhp4&width=500&height=375&auto=0
霍洛斯托夫斯基演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44yvp7p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均栋演唱


更多版本


从亨德尔《绿树成荫》看巴洛克美学特征


 

 导读:巴洛克时期是一个由中世纪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时期,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本文阐述了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亨德尔的作品《塞尔斯》中的《绿树成荫》,所体现出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特征。    

 中世纪的欧洲以“神”为本,人们盲目迷信,音乐以宗教音乐为中心,神秘、抽象、禁锢感情;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潮成为主要思潮,以“人”为本,忠于现实主义,解放感情。古典主义时期则是人文主义思潮充分发展的时期。 

 在广义的欧洲古典乐派的概念中,巴赫、亨德尔是属于前古典或先古典乐派。我们又称之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是一葡萄牙语,原用于建筑和美术上,意为“不规则奇形怪状的珍珠”,在艺术上则表示“夸张的异常的怪异的”。对于严谨的静穆质朴的文艺复兴艺术而言,是一种退化和堕落。巴洛克一词含有贬义,直到后来巴洛克一词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被人们所使用。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众多歌剧声乐作品,他的作品呈现出天籁般的美感与崇高的气质。没有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在的品质,《绿树成荫》出自亨德尔创作于晚年的歌剧作品《塞尔斯》。这部歌剧成稿于他中风复原后的1738年,同年4月5日在伦敦皇家剧院首次上演。我们就从这个作品来看前古典主义时期的美学特征。 

一、人文主义内容 

 在巴洛克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有些觉悟。人们开始反对君权,反对君权神授,尊重人的主权。在人们的思想中也相信神的存在,但神是有立场的。神会站在善良正直的人一边,阴险狡诈的人总会得到报应。 

  该剧描写古代波斯王塞尔斯运用种种阴谋手段,企图占有他弟弟阿尔塞那斯的妻子,最终未能得逞的故事。全剧通过对塞尔斯的丑行并最终导致失败的下场的揭露,劝谕人们弃恶从善。《绿树成荫》这首咏叹调,出现于《塞尔斯》中第一幕第一场,场景中塞尔斯在他逍遥逸乐的王宫后花园里,面对暴风雨后,枫树枝繁叶茂,巨树葱茏,不由地心醉神迷,对大自然这一美景发出由衷的赞叹。人们这种对正义战胜邪恶、真美善的追求,对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那迷人景色的赞美之情,正是人文主义的表现。 

 在宣叙调部分,作曲家的创作与意大利语言紧密结合,紧扣语言的声调来谱曲,使歌唱者易于上口。咏叹调部分F大调,旋律抒情优美,气势恢宏,节奏平稳。这完全与中世纪的阉人歌手只重视炫技相反,作曲家不再把歌手当作发声机器,而是考虑到人的生理限制,多以音阶上下级进,这也正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二、个性解放 

 在巴赫、亨德尔时期,个性解放还没达到充分觉醒。如果和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可以发觉巴洛克音乐有着强烈的感情与表现的意欲。(《巴洛克的巨匠》 许忠荣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6页) 

 文艺复兴以前,人们压抑禁锢情感,无法表达人自身的感受,神才是人们歌颂赞美的对象。而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移情”。人们竭尽全力地运用音乐手段来表达感情或精神状态,在教会调式中逐渐演变出大小调体系,在节奏方面采用民间舞蹈音乐节奏等等。《绿树成荫》这个作品的宣叙调,旋律的调性布局: A-E-G-c-g。切分节奏进入,每一句休止符的运用表现出主人翁内心波澜壮阔的情绪。在咏叹调部分旋律庄严舒缓,在节奏上具有西班牙舞曲萨拉班德的强弱特点(即第二拍往往有重音出现),这一点明显表现在咏叹调的起音位于小节的第二拍上。此部分还有很多的渐强渐弱的标记,使旋律柔美宽广,营造出优美空灵的境地。 

三、音乐语言理性化的“分寸感” 

 在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为理智控制感情的“分寸感”。巴洛克时期先是追求形式完整,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才发展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平衡,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亨德尔的这首作品创作于巴洛克晚期,伴奏织体简单明确,旋律流畅线条分明,乐句采用主调音乐式的伴奏,与巴洛克早期的返始咏叹调形成对照。与维也纳古典乐派相比,它没有那种震撼和热情。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对亨德尔推崇备至,曾经说道:“当我们疲惫于贝多芬和瓦格纳充满创新与震撼的乐音之后,在亨德尔的音乐中,可以找到诗境般的安息之所,此时我们的心中将满载新的和平与健康。”(《巴洛克的巨匠》 许忠荣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190页) 

四、以第三等级为对象的大众化 

 大众化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居民、知识阶层。教权是第一等级,皇权(贵族)是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城市贫民等等,但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文化上占有优势,在文化运动中,他们首先是受益者。与维瓦尔第、拉莫和巴赫相比,他们都心驰神往与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亨德尔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国际性作曲家;他的音乐兼有德国的严肃,意大利的悦耳和法国的壮丽。(《西方音乐史》唐纳德.杰.格劳特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第476页) 

 亨德尔在初到英国时,因创作了大量的意大利式的歌剧,深得英国国民的喜爱。然而后来却被日渐风行的“乞丐歌剧”压倒。为摆脱这种困境,亨德尔汲取法国式的芭蕾歌剧场面,大量使用轻快华丽的音乐,并减少歌剧上常见的冲突紧张感。亨德尔的作品反映出英国中产阶级的百姓精神,展现出巴洛克音乐所缺少的史诗性和戏剧性,而深受无数爱乐人士的欢迎。《塞尔斯》就是这个时候创造的,在当时一走而红。 

五、结语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它不仅继承和总结了文艺复兴及之前的音乐作品,还为后世开辟了新的道路。它这个时期的特征都处在新思潮觉醒而又不完全充分发展的阶段,认识它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正确的演绎。 


欢迎关注微信讲座公众号

听课

喜欢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素养

为您推荐最有营养的人文&社科&艺术讲座课程

来这里见大师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