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片| 1949年,一个美国摄影师在中英街惊鸿一瞥 (文末福利)
惠阳县政府宣布沙头角解放的布告,画着主演罗家凤、何醒云画像的粤剧演出海报,“欢迎解放军”的标语,“化验注册”的广告……共同呈现在这扇墙面上。
这张照片反映了1949年10月中英街3号界碑附近的街景。正是这张看似不怎么起眼的照片,为研究沙头角解放初的行政归属、名称和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照片拍摄者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杰克·伯恩斯。在来到中国前,伯恩斯是一名在洛杉矶打拼的自由摄影师。1947年,著名的《生活》杂志看中他并将他派往中国从事新闻摄影。
大约在2003年,伯恩斯在自己的摄影集《内战结束的前夜》里写道:“五十年前的中国,真是个不好采访的地方,尤其当你是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时……日子漫长而难熬,伙食也很简单,逮着什么吃什么,有时候就向街头小贩买些烤红薯充饥……尽管如此,我们在旅途中付出的种种艰辛还是很值得的。在1948和1949这两年,我和《生活》杂志上海局的负责人、记者罗伊·罗恩共同完成的报道在《生活》杂志上一直保持着版面占有率的最高纪录。”
伯恩斯被派往上海的时候,正值中国内战。他拍摄了战乱中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瞬间,拍摄了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溃退的镜头,以静态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赣粤湘边纵队开进了沙头角。国民党的沙头角乡政府和驻军有的投降,有的逃走。沙头角和平解放。史料记载,在和平解放沙头角之后,乡民在店铺前挂上五星红旗,并举行了庆祝仪式。也就在这时,跟随国民党军队退出中国内地的伯恩斯也来到了香港。
可以肯定,这是1949年10月17日之后不久的某一天。伯恩斯从香港新界来到中英街。和他拍摄的大量中国照片一样,这一组照片在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发表过。但是,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研究生院院长奥里维·谢尔所说的那样,“在五十多年之后的今天,重新挖掘整理和审视这批照片,我们将发现,它们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这是只有历史才能赋予的新含义……它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当时的战争、贫困、腐败、堕落和混乱,最终会变成使中国共产党生长和壮大的沃土。”
从对峙到好奇到握手,这样一组照片才是完整的。
伯恩斯镜头里的中英街,仍然保留浓厚的商业和文化气息。除了前面提到的粤剧演出海报,在另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中英街最大的中西药店济生堂,一字排开的檐柱都挂着药店的招牌;药店旁边是洗衣局;街道对面的店铺,横匾上写着“本号代理香港各大日晚刊,零沽订阅,均表欢迎”。另一张照片上的商铺是王伟平牙医,街心晒着一些药材。药材曾经是中英街重要的贸易商品。
中英街的商业繁荣能得以延续,除了归功于和平解放之外,也和在胜利前夕中共的政策转变有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城市。中共华南分局成立后,第一书记叶剑英特别重视广东“222个镇和数百个墟”的生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和乡地区的农业、渔业、养殖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中英街市场也就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这街景,经历过七十年代乡村生活的,似乎有点熟悉呢
这是从英界看中英街。
中英街博物馆馆长孙霄告诉记者,中英街三号至五号界碑一段在解放初期有了大发展。猷昶街一段的两层岭南骑楼和四号界碑以西的另一排骑楼几乎连成一片。“当时这一段非常热闹,已成为整个沙头角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担心共产党军队长驱直入,英国军队其实在不远处集结呢。这也是1949年深港边界的真实一幕。
【本期福利】伯恩斯中国摄影集全本,2800余张高清珍贵照片。关注西芦葫公众号,回复“伯恩斯”,可免费下载。
记得点击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