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93年,深圳举办中国第一届优秀文稿竞拍引轰动

蒋荣耀 西芦葫 2022-01-05
▲1993年10月28日下午2时40分,第一届优秀文稿竞价活动正式开始。图为竞拍现场。(深圳商报资料图片)
1993年10月28日下午2时40分,中国首次优秀文稿竞价会在深圳图书馆举行,活动收到全国及海外华人作家800多部作品,参加竞价的11部作品全部成交,成交额达249.6万元。其中刘晓庆仅仅拿自传的题目《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选题)就以17万元成交并转卖出 108万元高价,北京作家倪振良的《深圳传奇》88万元成交……这一文化事件成为1993年的“深圳传奇”。
“深圳就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舞台。”27年后,《深圳青年》原副社长、副总编辑杨洪祥给记者还原了这一活动台前幕后的故事。
要给中国的文人“造海”
参与过创建《深圳青年》杂志的杨洪祥回忆说,1988年创刊的《深圳青年》从一开始就敢开风气之先,在全国期刊界甚至文化界创造了多项“第一”。
1993年,还是《深圳青年》一名普通记者的王星突然有了一个创意,要在深圳搞一次全国性的文稿竞价活动。王星认为深圳有条件在文化领域“先行先试”。当时担任杂志副总编辑的杨洪祥记得,王星将想法汇报给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京生,王京生认为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经社委会研究同意由杂志社主办这次活动。
很快,《深圳青年》起草了中国首届优秀文稿竞价章程,其序言这样写道:惊涛拍岸。商品经济的大潮裹挟着四海的财富,以“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气势,向古老的中国大陆涌来,向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涌来。有人临渊羡鱼,有人退而结网,更有人三下两下卷起了裤腿“下海”。时代为天下文人呼吁第三种生存方式,以墨作“海”,以笔迎潮,建立起一个市场,一个公平体现知识分子价值的市场,让文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富裕起来,让智慧依仗着文人的经济腰杆,流通起来。文章千古事,得失万人心……
活动万众瞩目,压力也很大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个活动将是一次全国性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非营利性拍卖活动;太平洋保险深圳公司为参拍文稿提供保险,流拍也能保证作者得到基本稿费收益;拍卖公司免费主持拍卖,免除佣金。
《深圳青年》杂志社反复完善了活动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活动的成功,杂志社会同原《家庭》杂志总编辑李骏出面邀请国内著名作家冰心出任总顾问,作家王蒙、艾青、张锲、徐迟、叶永烈、冯骥才、刘心武、张贤亮、张抗抗、梁晓声等出任理事,规格之高实属罕见。
方案成熟后,杂志社向深圳市团委、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委宣传部提交主办“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竞价活动”的报告,得到上级单位的批准。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林祖基还特别批示“这也是一项改革”,时任市委书记厉有为对这一活动表示肯定和支持。
活动公告刊出后,全国及海内外近百家媒体报名采访。不过,在获得万众瞩目的同时,活动也承受到了不少压力,包括批评的声音。这种批评背后的理念是,作家等文化人的工作应该强调社会效益,不应该进入市场,追求经济效益。
《深圳青年》杂志社仍然决定如期举办文稿竞拍活动。为了减少压力,文稿竞拍地点从原计划的深圳会堂改到市图书馆多功能厅,参加人数从原计划的1700人缩减为不到300人。
入选1993年十大文化现象
杨洪祥还清楚记得,拍卖会主席台上的横幅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个大字,两边挂着“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横幅。他说,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当时就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话语,为文稿竞拍寻找“正当的理由”。
1993年10月28日下午2时40分,首次优秀文稿竞价活动正式开始。这次活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世纪之槌”为中国文人造海的行动,推动了中国文稿市场的繁荣。竞拍活动先后收到全国及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800多部,参加竞价的作品共计11部,全部成交。现场成交额为249.6万元,按作者自标价格计算,成交金额增长200%多倍。加上11部竞拍作品之外还有其他作品成交,总成交额突破500万元。
拍卖出现了多个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刻。刘晓庆的自传《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就凭标题(选题)卖到17万元,最后竟转卖到108万元。北京作家倪振良的《深圳传奇》88万元成交,由天虹商场有限公司竞得。霍达的电影文学剧本《秦皇父子》以100万元成交。
文稿竞价活动入选1993年中国的十大文化现象。
杨洪祥还告诉记者一个“秘密”,“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广慧,因为某些原因未能来到拍卖现场,不过他非常关注这次活动,专门交待社领导安排我在现场用移动电话‘大哥大’每10分钟向他通报一次竞价结果。听到竞拍作品全部成交,他非常开心。”

更多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