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学快讯|中国城市地理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2017年7月9-10日,“中国城市地理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如期举行。此次会议为期两天,第一天为开幕式和大会系列主题报告,第二天为分会场学术交流会,旨在探索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使进城市地理的学术研究有效地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服务。

       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贺灿飞分别致辞。在之后的颁奖环节,宣布了2017年城市地理学优秀论文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名单并进行了颁奖。

      张国友副理事长肯定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在回顾过去3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为中国城市地理学奠基和成长做出贡献的城市地理学者和带头人。同时认为在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地理学研究更需要全球化的视野,也更需要引入创新和跨学科的交流,并号召青年学者接过老一辈学者的接力棒,推动城市地理学的长足发展。

       贺灿飞院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代表学院欢迎城市地理学界老中青学者的参会。他回顾了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学院科研队伍的建设情况,展示了人文地理学作为我国重点学科,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城乡区域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还发出邀请,欢迎大家于下半年参加北京大学地理学65周年庆祝系列活动。

       大会报告分为“中国城市地理学回顾与传统”和“中国城市地理学未来展望”两大主题。由中国城市地理学界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和新一代学者共同回首中国城市地理学辉煌发展的历程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同时讨论当前城市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动态,展望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许学强教授在《我所经历的中国城市地理发展的点滴:实践、引进、特色》中,主要回顾了中国城市地理发展的四个方面:一是城市地理学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实践;二是建立引进吸收转换的机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三是回顾城市发展、规划与教育四次重要的会议;四是关于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

       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一星教授主要分享了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城镇化研究早期的五个故事,对所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忠告、要求和期待。首先是作为学者要保持身心健康,致力于为学术和国家长期做贡献;其次是感叹老一辈学者因为历史政治原因而错失宝贵的研究机遇,告诫青年学者要珍惜时间和当下大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平台;最后强调新一代学者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开拓眼界,同时向世界讲述中国城市的故事。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崔功豪教授指出,城市地理学在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城市规划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科发展不止步于服务城市规划,更朝着研究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方向拓展,着眼于更广阔的整个城市空间到区域空间尺度。也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研究角度的综合性,从经济、人文和环境等角度来综合进行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最后,基于规划学科迅速成长的现状,反思当前城市地理学应如何继续发挥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叶舜赞研究员认为,地理学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国家当前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有重大发展,因此目前应该更多投入到响应国家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研究中,充分发挥城市研究对一带一路战略在智库、创新和经济技术支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寻求资本和输出技术与商品,更加要输出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发挥深渊持久的影响力,体现国家的综合软实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沈道齐研究员回顾了自己所经历和见证的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建国以前的零散研究和课程空白阶段;其次是建国后到60年代的介绍学习国外地理研究阶段;然后是70年代到90年代城市地理学借助城市规划工作得以兴盛并开始参与国际交流的阶段;最后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地理队伍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的阶段。此外,沈老师还分享了和国内外著名城市地理学者相识、相交的珍贵图片资料和趣闻轶事,向大家展现了学科发展中蕴含的动人温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姚士谋研究员回顾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生长、发育和繁荣的发展历程,肯定了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城市规划实践和研究领域的本土化,各高校中青年技术骨干涌现,我国城市地理学领域有了显著变化和巨大成就。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集聚和扩散规律,姚老师还提出了未来研究中需要探索的城市发展规模确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指标、环境容量与质量、以及低碳城市、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宁越敏教授梳理了1933-1960年近30年间城市地理学的早期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严重敏先生在其中所作的贡献。主要是使城市地理成为《地理学报》期刊的研究内容、对具体城市进行地理志研究、介绍了英德日等西方国家城市地理学的动态。严先生的学术贡献启示当代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要重视生产实践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贺灿飞教授立足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现实背景和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趋势,通过对广义达尔文主义、复杂系统理论和路径依赖的理论介绍,概述了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对中国城市产业的演化过程而言,同样遵循着路径依赖的基本规律,而制度创新、外生力量和路径突破是重要因素。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何深静副教授在对2000年后英文期刊和书籍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城市转型的速度与规模,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演变,以及不同尺度社会文化转型的多维矩阵等研究内容,认为城市研究越来越在社会-国家-资本的三维框架中展开,城市发展的“震中”正发生转移,即将迎来中国城市研究学者的黄金时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介绍了近三年他们研究团队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在城市空间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指出时间动态、空间静态的手机数据优势在于可获得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丰富的时空间信息和空间特征划分等信息,但是目前手机信令数据主要应用于城市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数据在来源、算法、精度与可信度、绝对量与相对量方面仍面临一些限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曹广忠副教授从全球城市的视角,探讨了北京城市结构和空间演变的内在机制。基于北京快速融入全球经济,同时具有本地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大背景,曹广忠教授从全球因素、国家因素和地方因素三个角度,分析了全球城市多因素综合的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变动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孙斌栋教授提出在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过程中,重塑大国城市化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经济学家“空间中性”和地理学家空间干预的矛盾观点,孙斌栋教授提出多中心适度均衡的目标格局,以实现效率、公平、安全和生态等方面的多重均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健副教授归纳了进行城市地理定性研究的必要性和目前方法创新探索的进展。冯老师认为,定量手段在开展城市空间演化机理以及人与空间互动研究时往往捉襟见肘,且对微观主体“人”的作用重视不够,需要定性研究进行补充。他讲解了质性研究在城市地理中的应用、定性GIS的应用、文化和制度分析、以包括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在内的地理哲学在中国城市地理的应用。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永春教授着眼于1978年以来有序转型和和平崛起的“中国奇迹”现象,从制度视角提出了中国模式的基本结构和未来展望。认为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内,亟需确立以新儒家文化为主的文化制度、市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本框架的新古典主义发展模式。

       第二天为分会场学术交流会。期间中国城市地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们围绕中国城市地理学回顾与展望、大数据与时空间行为研究、城市交通与区域发展、城市群与城市化、多视角下的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城市创新与发展等一系列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

       第一分会场聚焦大数据与时空间行为研究,参会者主要讨论了大数据技术与方法在城市地理学时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视角下的郊区生活空间,以及社区公共空间对城市居民社区融合影响等议题。

       第二分会场进行了城市区位、功能疏解、城市产业地理的迁移等主题报告,讨论了特大城市功能区、城际企业转移、区域联动发展、省际城市地理研究,以及城市社区生活圈共享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等不同尺度视角下的城市议题。

       第三分会场主要围绕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空心村整治和农村居民城镇化等主题展开讨论。代表们介绍了关于北京、浙江、四川、河南、广东,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研究成果,为理论议题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案例。

        第四分会场主题为“多视角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参会者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内的前沿动态,重点讨论了“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多尺度城市空间研究视角和地理学科创新与融合,各方思维碰撞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丰富经验。

       第五分会场关注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参会者主要讨论了从微观城市到宏观城市群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健康问题、城市文化空间与创新空间的测量与研究等议题,同时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对城市化路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

       “中国城市地理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发展与传承创新,促进中国城市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新视角的学术交流而举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及未来城市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本期编辑:王波涛 马昕琳 杨婕 李咪

猜 你 喜 欢

学员征集|中山大学“一带一路与政治地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新增问答)

会议通知|“一带一路”与包容性全球化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二轮)

雄安新区城市规划产业布局露端倪

高校导览|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高校导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