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快讯 | 人文地理专题6:旅游地理学热点
江西师范大学曾丽副教授就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做了主题分享,主要探讨了旅游地居民感知相对剥夺时为何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如冲突对抗、积极行动和隐而不发等)以及有哪些因素影响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应对方式。曾丽副教授认为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冲突,从旅游地居民角度,可以理解为,利益分配过程中感受到相对剥夺,并将相对剥夺感归于外部因素导致(归于外因),并认为自己有能力(自我效能感高)改变差异与不公而采取行动抵抗的应对方式。最后提出管理部门除了从现实角度改变利益分配的不公,还应当引导旅游地居民从自身找原因,将相对剥夺变成积极行动的动力。
上海商学院郭安禧副教授基于生活质量和社区依恋作用,探讨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支持旅游发展的影响。指出积极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可能不是支持旅游发展最近端的前因变量;积极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支持旅游发展的影响可能被低估了;个人价值系统因素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支持旅游发展的关系可能有调节作用。并以中国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浙江省乌镇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收集的有效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模型检验。
华东师范大学罗佳琦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中的价值共创机制,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案例,提出游客互动与服务质量的种种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提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游客与游客间的价值共创和毁灭,并非简单负面评价,而是会对旅游者自身及企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企业不能像传统的制造业一样单方面的创造和传递价值,企业提出的价值主张,只有得到顾客的认可,才算的上和顾客共同创造了价值。
暨南大学姜辽博士后的研究关注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指出在当前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学被视为一项经济持久的旅游资源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以水泊梁山为案例,分析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模型,揭示要素间的内在结构,以期为文学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学旅游地重构提供参考。
中山大学李文静博士对旅游地理研究的理论建构方法进行全面总结,指出系统的理论梳理的缺失及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是限制我国旅游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也是未来旅游地理学者努力的方向。
资料来源:姜辽
编辑:张悦 周政可
名家观点|刘彦随:发挥地理学科优势,支撑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