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带一路”:引领世界,路向何方?

编者按:

“一带一路”倡议自习近平主席于2013提出后,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学术界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地理研究》2015年第6期“观点与争鸣”栏目率先推出了《“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一文,短短二年时间下载量近20000次,引用63次。其姊妹篇《“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归纳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引领世界发展的精神和物质优势,提出“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是中国领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探索,并分析其与传统模式在指导理念、道路实践和价值目标上的区别。我们刊载此文以飨读者并寻求争鸣。

——《地理研究》编辑部

当今世界已分裂为两个阵营,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旧世界,另一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世界,如何实现从旧理念、旧秩序向新理念、新秩序的和平过渡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成功发展经验和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多种独特优势决定了中华民族有能力带领人类彻底摆脱安全困境、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一带一路”精神的精髓是“和”,而“和”的结果必然是促进民族交融、构建人类共同身份,最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了,地球变小了,国际联系紧密了,资源的全球流动性和配置效率提高了,但许多负面问题,如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国际难民,贫富差距等,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呈现恶化与持续趋势。

对此,国际社会曾提出一个又一个解决方案,但似乎均收效甚微,基于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存在缺陷,全球治理进入了“碎片化”阶段。

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确立了国家间的主权平等原则,民族国家遂成为现代国际政治的基石。

全球治理为什么会失灵呢?

由于国家主权的至上性,国际社会本质上是无政府的,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国家会自发追求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准丛林”的国际环境下,国家最大化自身利益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用权力去界定利益,另一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效用增进。

当今国际秩序是如何实现的呢?

当今国际秩序实现途径主要有霸权治理与国际组织治理两种:

霸权治理:主张权力界定利益,由少数霸权国家提供全球性或地区性公共物品,充当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器”,其他国家则选择“搭便车”。

国际组织治理:主张谈判解决冲突,国际组织可部分行使世界政府职能,国家可通过国际机制进行利益协调,从而实现对“囚徒困境”的逃逸。 

由于国家组织的个体理性,上述途径均无法解决国际共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前者无法解决霸权国家既“当裁判”又“踢球”的矛盾——权力悖论;后者则面临着国际组织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足的问题——国际机制对国家只是软约束。

那应该如何解决呢?

民族国家需要被超越

一言以蔽之,基于民族国家间政治的全球治理模式存在内生性缺陷。尽管如UN、WTO,IMF等国际组织为国家间的发展与安全合作提供了多种制度化运作平台,但国家主权让渡的有限性决定了当今全球问题存在的绝对性、永恒性。 

这迫使人类超越传统理论对合作的阐释,将全球治理的视角从国家转变到超国家层面上来。正如哈贝马斯和大前研一所指出的那样,威斯特伐利亚时代的传统国家主权观念已经过时,民族国家需要被超越,在此历史关口人类需要做出新的选择。

“一带一路”应运而生

 

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精神和物质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因应了当今全球治理失灵的现实困境,试图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提供国际公共物品,是中国努力改革全球治理的一次有益尝试。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成功发展经验和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世界大国,文化、发展及地理上的多种优势决定了中国是最有可能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从而带领人类彻底摆脱安全困境、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国家。

 

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文化优势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至今的国家,是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的完美统一。中国崛起是一个五千年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古老“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华夏大地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始终不离文明之大系,不管政治制度如何变迁,都有一个恒定持久的价值标准,薪火相传,延绵不绝。儒、释、道三家精神合一的中国文化,入世而不拘泥,出世而不脱俗,在世俗的物质世界与理想的精神王国之间找到了均衡,而这正是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所匮乏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如果到21世纪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还不能领先于世界,人类未来的命运将是灰暗的。

 

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发展优势

中国的发展成就有三层意义:一是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与参考,二是所积累的财富与技术可为对外合作提供物质基础,三是这些财富和技术赋予中国破除外部阻挠的能力。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引擎,大约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30%以上。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实用且价格相对低廉,可以为广大后发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金、技术和设备,这使中国成为这些国家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倚重的极少数大国之一。

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地理优势

世事多变,唯有地理因素不变。优越的地理条件是中华文明之花盛开的摇篮,是中国成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政治主角的基本依据。欧亚大陆历来就是世界政治的中心舞台,而中国是欧亚大陆上人口第一、面积第二大国,仅仅是国家规模就没有其他国家能企及。位于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兼具海陆优势,这为中国向外辐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提供了便利;中国占据最大一块温带季风区,加上长江与黄河流域两大冲积平原,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在全球政治经济重心从北大西洋向西太平转移的今天,地理条件所赋予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力量更为凸显。

丝路精神的实质就是“和”,而“和”的结果必然是促进民族交融、构建人类共同身份。“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是中国领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探索。

新的指导理念

平等协商

“一带一路”倡导国家间平等协商,主张摈弃实力定义一切的西方政治哲学。现有国际秩序是随着殖民主义特别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而形成的,以争夺世界霸权、缔结争霸的军事同盟和信奉强权政治为特征,以控制和掠夺为宗旨,深深打着西方意志的烙印。

中国历来主张以和睦、亲善、友好的原则处理邦交关系。“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强调各国应在合作中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目标,确定合作领域,找到利益交汇点。中国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把“民心相通”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儒家“仁得天下”的政治思想,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新的实践道路

开放包容

“一带一路”坚持从排他封闭走向包容开放。由于历史原因,今日的国际合作多由西方国家发起和主导,所构建的制度框架大多反映这些国家的利益取向。出于全球争霸或维持自身优势的需要,西方大国时常把国际合作当成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工具,从而使本应单纯的区域合作变成某种形式的“俱乐部”。

与西方相反,中国文化具有“厚德载物”与“海纳百川”的大度。“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没有一个绝对的边界。在空间上,“一带一路”虽然布局重点在欧亚非三洲,但同时又面向世界所有国家。中国不以意识形态和地缘利益来划界,无意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地区秩序,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新的价值目标

世界一家

“一带一路”主张从国家主义向世界主义的升华。世界主义以世界为依归,要求以合作精神和共同体意识消弭民族间差异、误解与冲突,其最高理想不再是追求单个民族的安全与繁荣,而是世界普遍的安宁、祥和与富足。 中国主张依靠文化吸引力和同化力实现“万物之统皆归一”,提倡“天下为一家”。“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传统博爱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通过与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建设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搭建起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的桥梁。21世纪的中国将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使命意识,以“天下一家”的宽广胸怀,通过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人类发展新局面。“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世界得“一带一路”终将收获和平。作为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一带一路”不仅会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亦将成为中国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面旗帜。

原文可以直接在中国知网下载。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本期编辑:周墨竹 徐红玲  张英浩  王凌志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会议手册|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

报告预告 | 地理所王振波副研究员:人文地理实践——山东博士村诞生记

会议手册 | 第十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会议手册(8月27-28日)

会议通知 | 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特邀报告人简介

地学快讯 | 2018年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立项名单(地学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