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欣赏 | 品味一座城市的形与神

张郴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研究所期

       喜欢置身于一座或陌生或熟悉的城市,不必急于拿着地图寻觅奔走于景点之间,而是闲庭信步于大街小巷,看高楼林立、小桥流水,品街头小食、巷尾轻音,与当地的行人擦肩而过或是相视一笑,然后找一处城市惬意的小隅,坐下来,抿口茶,道一声:恩,这才是生活… …

        从何时起,城市已经成为了人们出游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总有一座城令一个人“身虽未至,心向往之”,总有一个人对一座城“流连忘返,经久难忘”。人们游走于城市的任一去处,或看、或听、或闻、或思,城市则毫无保留的展现着自我,供人们恣意观察、体味、评说。作为一类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人们究竟是如何全方位地感受它的?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判断?除了显见的特征之外,城市是否也在借由一种深层、内隐的特质展现着自我?在徜徉其间或是与人聊及之余,这些问题总是萦绕于脑际。

       工作期间,将城市旅游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作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震方老师科研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全国范围内十余座城市的走访调研工作,收集了大量的一手、二手数据,以期发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人、地关联特征和内在真实规律。在经历了思路打磨、理念架构、数据分析、结果提炼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科研团队完成了最新的成果《Recognise me from outside to insid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chain of urban destination personalities》,该文目前已在《Tourism Management》上在线刊出(2019,70:390-403),而上述问题也在该项研究中得以逐一破解。

研究所获

       旅游地意象一直以来都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作为目的地客观形象在头脑中的主观呈现,属性—整体、功能—心理等维度一直被学界公认为是界分旅游地可意象要素的重要依据。然而以往研究在涉及旅游地可意象要素时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侧重研究“功能+属性”要素(即外显层),忽视“心理+整体”要素(即内隐层)。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后者过于抽象无形,使其描述和测量均存在较大难度。

      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后者,以城市旅游地为研究区,以旅游者实地感知为切入点,试图在这一研究瓶颈上有所突破。目的地“个性”和“景观”两个概念分别用于对旅游地内外可意象要素的描述和测量。其中目的地个性的概念最早源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一词,意指某品牌具有的一系列人格化特征,2006年这一概念被引入旅游地研究。与以往大部分研究直接套用Aaker 的品牌个性量表不同,本研究在大量访谈、问卷数据的支撑下建构出专属于城市旅游地这一特定旅游地类型的个性量表,用于对国内城市旅游地个性特征的描述、测量和横向比对。城市景观元素(包括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被创新性地运用于对旅游地个性感知形成机制的探究。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也是本研究数据分析部分运用的主要工具,为发掘城市旅游地内外要素特征及其关联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量表构建与测量、特征选择与抽取、属性排序与关联机制建构等一系列研究工作之后,本研究最终发现:旅游者可感知到城市旅游地的四类内在深层特征,分别是态度、气质、性格、能力,其中,态度主要是对城市的易亲近程度和包容程度的描述,气质主要是对城市所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描述,性格主要是对城市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的描述,能力则主要是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积极面貌的描述,这与以往研究中涉及的旅游地个性在描述形式和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在景观,包含现代空间景观、传统空间景观、生态景观、生活景观和社会景观,是旅游者感知城市旅游地内在个性的重要媒介,不同景观元素在表达城市旅游地个性方面发挥不同作用;外在景观和内在个性在城市旅游地整体意象构成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个性在景观和整体意象间发挥重要感知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一条有关城市旅游地的“景观—个性—整体意象”感知影响链得以揭示,由此可见,旅游地意象的形成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化零为整的分阶感知过程,人们借由对城市中各类外在景观元素的综合感知进而感知到弥漫在整个城市中的内在深层特性,并借由对四类内在深层特性的综合感知继而形成对城市的整体意象。本研究及其发现为旅游地意象形成过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示范,也为旅游地由内而外的彰显自身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提供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研究所感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一座城市的特色?是标新立异的建筑?流于表面的口号?还是在漫漫时间长河中由这个城市中的人、地、事、物共同孕育而出的那种地方本性?吴良镛院士的话或许可以更好地诠释: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 …,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的共鸣、感情的熏陶。在全球化浪潮带来城市普遍格式化的今天,一座城市如何把握自身特质,恰当、充分的彰显内在精神,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一个由内而外彰显自身特色的旅游地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也只有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旅游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愿每一座城市,都能成为形与神兼具的城市;愿每一位游者,都能品味到城市的形与神。

 

作者简介

张郴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领域研究工作,以城市旅游、旅游者行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关注运用机器学习这一人工智能中的核心技术对城市旅游地、旅游者数据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人地潜在特征、关联和规律。研究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SSCI、SCI收录期刊及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十篇,包括《Tourism Management》、《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等。出版旅游学术专著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面上基金项目,入选2015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主持或参与国家及地方旅游规划项目20余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以及《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等国际旅游学术期刊审稿人。

黄震方

,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担任教育部高等院校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兼任中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星级饭店评定员、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908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主持《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全国《旅游质量发展纲要》《无锡灵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等旅游规划项目10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CI、SSCI、国内权威与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学术成果二、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The End-

资料来源:中科院地理所

整理、排版: 徐红玲 王凌志 周墨竹 

责任编辑:张英浩

审核:任宇飞 王冠 王波涛

猜 你 喜 欢

会议通知 | 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邀请函

名家观点 | 刘彦随研究员:乡村地理工程可根治“乡村病”

会议通知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第一轮)

专辑推介 | 聚焦中国人地关系研究

会议手册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气象科技史”气象科学史学会(清华分会场报告)

觉得不错,请点赞&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