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 | 资源城市的“伤疤”及其“整形术”
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支撑了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过程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也一度为资源型地区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上演着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然而当资源经济的繁华散尽,煤炭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却严重威胁了城乡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破坏了地区生态环境,成为矿业城市难以愈合的伤疤。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采煤沉陷区(http://inews.ifeng.com/yidian/49824465/news.shtml)
阜新海州露天矿
采煤沉陷区顾名思义是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煤炭开采几乎必定会导致地面沉陷。长壁式开采等现代化方式基本是随采随塌,而传统的房柱式开采即使当时不会出现沉陷,日后也会随着煤柱的氧化或地下水浸泡等出现垮塌,从而形成危害更大的矿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佳洺等在《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4期发表了题为《中国采煤沉陷区空间格局与治理模式》的文章,就让我们随李佳洺老师一起,去探寻采煤沉陷区的故事。
(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目前,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超过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上都存在由于采煤沉陷导致各类问题的潜在风险,其中山西、陕西、贵州、内蒙古、山东五个省份取得煤炭采矿权的区域面积均超过5000平方公里,合计约占全国的60%。
受采煤沉陷区影响的人口可能在2000万左右,其中山西、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贵州等省份受影响的人口规模也都在100万左右及以上。
采煤沉陷对农村建设发展的影响最大,在采煤沉陷可能影响的4500平方公里左右的城乡建设用地中,近50%(48.62%)是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超过40%拥有煤炭采矿权的区域与现有的耕地重叠,其中山西省叠压耕地面积最大超过5000平方公里,而山东省叠压的耕地在全省的占比最高,达到17.64%。尽管耕地受采煤沉陷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大多并非中国产粮大省,可能没有对全国粮食总体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但是对于地区粮食生产还是有较大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并不是简单的土地复垦,而是要从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保障等多个角度综合解决沉陷区面临的发展短板,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地域类型多样且地区发展阶段差异显著,使得各地区采煤沉陷区面临的突出矛盾也各不相同,因此治理的方向和路径也有较大差异。
总体上,我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可以分为开发利用、生态修复、民生保障和异地搬迁四大主要方向和环境适应发展型、基础设施完善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环境修复型、民生保障型、异地搬迁型六类治理模式。
(1)环境适应发展型沉陷区治理主要是地下潜水位较高的黄淮海地区,重点是要积极适应因采煤沉陷导致生产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
(2)基础设施完善型沉陷区治理主要是我国的中部地区,重点是积极修复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修复,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3)特色产业带动型沉陷区治理主要是沉陷区小而分散的西南部地区,重点是结合旅游等特色产业和扶贫项目等,推进沉陷区综合治理。
(4)环境修复型沉陷区治理主要是气候干燥、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重点是煤矿开采和地表沉陷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5)民生保障型沉陷区治理主要是资源基本枯竭的东北地区,重点是解决沉陷区居民民生保障和耕地复垦问题。
(6)异地搬迁型沉陷区治理主要是在局部区域存在生态环境和经济支撑都较弱或沉陷导致居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需要进行异地搬迁。
沉陷区治理经典案例
得益于华东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徐州贾汪、淮北等黄淮海地区城市已经找到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整治为核心、以产业和城市发展为目标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是我国大多数区域采煤沉陷区治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多数城市对于采煤沉陷区仍然采取应急性的治理方式,重点解决残煤自燃、地下渗水以及居民避险搬迁等问题,未来沉陷区治理应该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整体战略进行谋划,推动沉陷区治理由应急型治理向发展型治理转变,积极探索将采煤沉陷区变废为宝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
徐州贾汪采煤沉陷区治理后的潘安湖(贾汪区发改委提供)
矿业是点亮人类工业文明的火种,一定程度上矿业城市也是在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在矿业城市的资源输出中受益,当其发展面临困难时,我们应有所回馈,希望它们能够恢复往日的荣光。
李 佳 洺
1984年生,山西阳城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战略发展学研究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产业区位与空间布局和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发改委科研课题等科研项目。在《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专著1部,参编著作4部。
转载自自然资源学报 (ID:ZRZYXB)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佳文推荐 | 资源型城市的一道伤疤
整理、排版:李亮
责任编辑:梁龙武
审核:任宇飞、王波涛
猜你喜欢
1、地学招聘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科研助理招聘启事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是成年人了,要懂得夸地小联“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