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欣赏 | 针对大数据与未来城市的松散思考
(说明:原创作者的个人感想,非严谨科学研究判断。本文在2018年初版、再版基础上又补充上了个人近五十条新的观察和认识。不禁感慨世界变化真快,人都可以被设计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浮生100条后,接续思考
1.科技巨头不会让孩子玩ipad,因为还没有经过一代人的测试,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电子产品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
2. 面向未来应用的城市模型与面向现状与短暂过去的大数据,有望使得我们的城市研究更加科学
3. 有的时候发现,论文很多,但是到底能干什么?不禁后背发凉
4. 人体增强比如人造骨骼,暂时来看是一个被城市研究与规划忽略的点
5. 从掌握的资源和经费角度,国内的很多大团队,都有能力搞出来一个Media Lab
6. 未来的人类会有更多时间沉浸在线上空间和VR环境中,所以对于数字空间的设计也应该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游戏师也有望参与进来
7. 我们的数字孪生达到了什么程度?某在线视频平台显示,线下的一个视频平均得到了线上的45次浏览、点赞、转发和评论,难道45是一个法则性数字?
8. 未来无人驾驶的汽车将会与钟点房产生竞争
9. 某人在窗外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用于在回家之前了解是否有车位,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和使用场景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10. 大城市作小智慧,小城市作大智慧
11. 各个学科都在疯狂地拥抱计算机,来自城市规划专业的我们,有可能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最后一批人,因为发现翻来覆去我们说的就是那几个专业词汇
12. 让城市自己长脑子,不是安装脑子
13. 用大数据研究宏观和中观尺度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往往研究小尺度的空间如教室外的小空地的使用更难做,这也是我们在持续攻关的方向
14. 有一些研究或学科,属于人畜无害,干不好也干不坏,干坏了也没啥大影响
15. 据传美团的几十万快递员和顺丰的几十万快递员,都在从事业务的同时采集数据,预计会改变城市管理的范式改变
16. 未来一个人每日的手机屏幕时间应该和年龄体重指标一样成为隐私
17. 遭遇了大量的人发邮件没有任何正式性,发附件没有正文,发正文没有称呼,一票票的伸手党。互联网社交礼仪在中国高校教育中的引入势在必行
18. 社交的最大礼貌是不当着别人面玩手机,肆无忌惮的玩手机
19. 某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最近接触的学生大幅度要和已经转专业和毕业转行让我有些吃惊但是不意外
20. 大咖不如咖啡管用,面子不如面粉值钱
21. 我们调查了五百个人,人日均手机屏幕时间六个半小时,现实虚拟化,虚拟现实化。从时间占有角度,手机屏幕对建成环境领域具有极大杀伤力,是不是削弱建成环境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22. 《城市模型概论》课上,计算机专业学生搞的纯粹数据驱动没有任何专业理论的模型让我震惊,不禁觉得非实验室社会科学在短期未来必定遭遇巨大挑战,只要他们看上了你
23. 加纳会议上看到了无需电源,可以搞定很多方面的持续监测,预计未来会有很多盒子扔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和空间,预计再次引起范式革命,城管们一个新职责是去收集私搭乱建的极小规模“监测站”
24. 之前在环保系统,环保局局长更依赖模型的模拟、评价与预测,因为确实是不做模型侃大山都侃不出来,后来发现规划系统则完全不同
25. 很多人经常让我给某个收缩城市出主意或者看某个城市的走势,我的回答一般是,很多人研究房价研究股票并写了很多文章,但是如果真能研究明白,就不做研究当万分苦逼的高校教师了
26. 收缩城市写进了新型城镇化规划,各路大侠都参与进来发表观点了。未来啥样十年之后拭目以待
27. 规划业界和数据/互联网公司都这么能干,这是赤裸裸的碾压学界,高校教教书就好了,搞理论的又不是人人都能成哈唯,有的公司的科研产出可能产出已经匹敌一个中等规模的规划系了,当下的民科可能都需要重新定义(这点不是我说的,是我转述某位教授的认识)
28. 城市研究几乎没有门槛,但是做好实在太难了
29. 城市大数据的几波,我认为也可以这么定义:第一波是抓或者买别人的数据;第二波是自己用商业设备采集数据;第三波是自己定制设备采集数据。我眼中的近未来是属于物联网和穿戴式设备的,抓点新数据做游戏的阶段已经结束
30. 当代汽车系遇到无人驾驶和新能源的理论方法技术挑战,城市也是一样,技术不光是技术,它还影响到了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及其运行规律与表征的本质,为此认识论上的转变至关重要
31. 最近一年听过了某人多次说过要“消灭传统规划师”,不想看到的是,还没被消灭,新鲜的毕业生就转行了。怎么我最近亲自见到或间接听说这么多优秀的规划学生有毕业后转行的愿望呢?
32. 主流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几十年没有更新了,仅有的也不能保证都得到证明,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应该远低于对人体的认识,所以怎么城市体检呢?城市科学是不是还处于初级阶段呢?
33. 新数据日益成为规划编制与评估的标配,是好事,不过也体现了数据和互联网公司对我们规划行业的收割,开始是免费的,要和你合作,人家学会的时候就是割韭菜的时候
34. 光有当下的数据和信息是不够的,还应该面向未来认识到我们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变化
35. 强烈呼吁把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之一,类似三大基础设施规划一样,这可能是我们规划行业切入未来已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把稻草
36. 空间规划的一些技术内容如双评价等,学界几十年前就探索过了,业界可以直接用。当年没有探索明白的,也不是最近几年能研究出来的。学界就别参与这些方法的研发了
37. 利用复杂模型和系统支持规划编制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和未来更多的要靠数据增强
38. 智慧规划不是简单的规划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除了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有方法论上的探索,更核心的是认识论上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首先要转脑袋,脑袋不转,身体转过来也用处有限
39. 很多人要布置Wi-Fi探针采集数据,当我们也跟风尝试了之后才发现,不光交给小区物业一万块美其名曰电费,还发现各大主要手机厂商都做了手机MAC地址随机化,难以追踪个人轨迹。为此,不用电源很重要,干啥趁早更重要
40. 最近到外地参加了两个大会,没有直接去会场,而是选择宾馆入住后躺在床上看直播,看大家讨论未来还没来
41. 头段时间访问某互联网那个公司,讨论自资助我们的合作项目,对方对未来城市的认识,让我们很是自惭形秽
42. 反思与批判的有两种人,一种自己有丰富经验,自己动手做过多年来反思,另外一种只是反思和批判
43. 打算采访某国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问其对新科技之于城市和设计的看法,答复我说正在内部讨论数字转型,不便于发表观点,我把这个采访任务定位为已完成
44. 我还是想再次提出我的认识,未来是极化而不是平均的,无论是城市规模的大小还是个人财富声誉等指标,第四次工业革命更是会加剧这种计划的趋势与过程。有可能穷的只能玩手机了
45. 去年做了个实验,实验室成员带着穿戴式相机一周,每三十秒拍一张图片产生了大量琐碎而有信息含量的生命日志,我美其名曰“我们把科研助理给数字化了”
46. 一日我问小女我是否属于科学家,答曰不是,问为什么,答曰因为我不做实验,不禁再次自惭形秽。后来一想我们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获得的数据,不就是实验结果么?看来我对城市实验室City Lab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原)【浮生记录】100条
1.大数据不开放,开放数据不大
2.未来的考古就是对当下的大数据分析
3.大数据获得方面,要么获得全部,要么一无所有
4.大数据研究的1.0阶段已经结束,未来拼数据获取的能力和创新力
5.1.0阶段的大数据研究,教育了规划行业的甲方,促使了互联网和运营商收割规划行业,因为之前的规划设计成本中很少有数据费
6.在积极成立创新中心和创业公司的背景下,创新如何创收是个问题,在规划行业靠大数据挣钱现阶段还是很难
7.大量的中小国家都在谷歌这种互联网巨头的产品,他们很难将新数据支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而具有独立平台的中国则不同
8.微信群的核心功能是点赞与互相吹捧,属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残余
9.我和小女开玩笑经常说我在清华扫地,后来想想,自己搞的部分研究还不如人家扫地的呢,提高扫地的效率和精细化程度,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啊
10.我相信未来是极化的,而不是扁平的。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强者更强
11.中国的市不是城市,更像城市群,搬弄国外的城市理论用于中国的“城市”问题很大
12.大数据获得的方式:买、换、关系、自学、上课等
13.大数据不一定需要大设备,我的两万块的苹果笔记本支持了我95%的全国城市研究计算场景
14.大数据造成管理模式的变化,比如以往是自下而上的上报信息数据与资料,而未来更可能是上级了解下级的全部,发给下级确认信息
15.MIT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讨论了在路灯杆上安装传感器的设想。青岛一个公司买下了一万多个路灯灯杆的使用权,要安装传感器来卖数据给公安局城管局交通局等。。。这就是中国力量!
16.生命日志(Life Logging),每隔三十秒拍一张照片的可以戴在衬衫口袋上的相机
17.北京市用高德拥堵指数来考核北京的交通部门工作业绩
18.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影响着我们的城市空间和运行,比如道路流量的空间分布,希望互联网公司的算法不要某一天突然有bug
19.物联网与人联网将要贡献未来的绝大多数数据源,而目前还没有看到足够多的这方面数据
20.学术会议和报告中拍摄的照片,经过我的判断,一般很少之后再看
21.几个地产商先后提出了自身的新定位,如万科的城市配套服务商
22.目前我们更倾向于大规模人工来研究数据而不是人工智能(人肉大数据、人工大数据)
23.过去的中国城镇化研究,多是依赖于统计年鉴,终于有一天我认识了那几位编制年鉴的人,他们的成果决定了全球如何看待中国城镇化
24.手机数据不是万能的,公交卡数据预处理相当费劲,图片数据被过度忽视
25.我们说的大数据,其实更严谨的应该说是“城市空间新数据”
26.大数据让对一个地方的判断更容易 ,因此也培育了大量民间科学家
27.到底是谁在做普查和居民出行调查,居委会大妈和他们的好朋友么?
28.我们更愿意从这几个方面来对城市空间新数据进行分类,城市开发、形态、功能、活动、活力和品质
29.有几个在开展增值服务的数据提供商,在未来不可持续
30.滴滴几年占据全国市场,北京银建这一出租车公司26年则仅有不到三万辆车(约40%的北京市场份额)
31.你安装什么app,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此时偷偷地检查了一下自己安装了什么程序)
32.互联网公司大公无私地测绘着中国国土(并频繁多次),而不是官方测绘机构
33.利用GPS开车导航到河里的新闻最近几年突然再也听不到了
34.有的数据很早以来就有,但是一直没有人系统的抓下来、整理并空间化,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我预计,目前的房价解释模型,很多难以测度的变量已经被理论忽略了)
35.小数据+大模型,正在向,大数据+小模型,转变。以前我们没有什么数据,所以使劲折腾出复杂的模型,否则看起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36.统计数据更不容易验证(如怎么证明北京市有两千多万人),新数据比较微观,是人的尺度可以判断的
37.年鉴记录了一个城市一年内的变化或一年后的状态,用年为单位看待我们的城市是片面的,期待时间高精度的大数据积累足够长的时间,提供我们看待城市的新视角(不同时间尺度其实也对应了不同的城市病)
38.过去是人去找服务,而如今很多服务则是来找人,这将对遗忘的城市空间标准提出巨大挑战
39.开会或者上课玩手机的和用手机拍的两个比例,可以用于评估这个报告或课程怎么样
40.手机已然成为身体上的器官
41.未来就在当下:我女儿都在问我你知道无人驾驶的车么,我想开无人驾驶的车。我还看到了衣服上有很多按钮,可以控制很多东西,比如冰箱洗衣机等
42.大数据侧重现状分析,因为积累的还不够,请等一等,等他们积累了足够长的时间(相比而言,城市模型则侧重预测未来或对未来进行情景分析)
43.成老师的例子,辞职工作,在居住区上课
44.反驳一件事情,一个借口就可以了,但是要证明它,则需要各方面都成立
45.同理,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得所有因素都满足了才成行;如果不想干一件事,随便一个理由就打发了(想一想上一次你拒绝别人,用的是什么理由)
46.因为开放数据的出现,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义务为城市提供分析的机构和个人,他们做的很多研究,如果是咨询项目,应该不止几十万
47.建成环境方面的研究,目前看来,受到计算机和医学的双重碾压
48.存量存量,光说不练(我是说深入的建成环境研究方面)
49.建成环境方面的研究,太习惯于成功了,很少有失败或者干不出来的项目和研究(想象一下一个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是寻找引力波)
50.开会是干活的好时候,旅游呢,其实是换个地方玩手机
51. 打开微信钱包或者支付宝,使用过多少的功能,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互联网化程度
52.互联网的世界,也是凡是走过,都注定留下痕迹
53. 几年前上海地铁站往地下走的进站口写着“注意脚下、不要玩手机”,如今北京街头过马路,协管员喊着“快过快过、不要玩手机”,这也是为什么ios12出了新的功能,可以控制每日屏幕使用时间
54. 有可能有一天纹身师的工作演进为为客户在皮肤上植入柔性屏幕
55. 装什么app就是什么人
56. 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再更新街景图像,而是开始了几年对城市道路的高精度测量,据说是在为无人驾驶做准备
57. 如今有计算机帝国,却在国家层面没有“计算机部”
58. 城市规划师基本上过去的十五年没有涨过工资,是当时收入过高,目前回归理性还是因为其他?
59. 新城市科学就是利用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新城市
60. 朋友的儿子看到了电视就要用手去触摸来控制
61. 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改变了汽车专业和交通专业的多数理论,第四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城市规划相关的学科又何尝不是变化很多,可惜我们很多理论都没有跟上?
62. 京东上有卖挂在眼镜腿上的小型传感器,看书或者屏幕距离少于一定距离就会震动来提醒,小小传感器有望解决人类的近视问题
63. 北京某新房收房,开发商给了一个使用手册,介绍如何使用智能家居
64. 苹果手机ios12操作系统的图片app,可以搜索物体如水和护照,说明深度学习已经比较成熟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65. 一对情侣在地铁上相依靠,各自都在玩手机,这就是新时代的最远的距离么?
66. 雄安在提数字孪生城市,本来以为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概念,不想去了澳大利亚发现他们也在说Digital Twin,英国期刊的编者按(Editorial)也在讨论这个
67. 过去的前三代工业革命,有学者研究,当时经历者都低估了其对城市、社会与人类的影响,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呢?
68. 未来就在当下,我们正在经历历史
69. 《必然》一书大力推荐,《失控》已经过时了(属于新城市科学出现的前夜)
70. 2018年是中国收缩城市的元年,收缩城市,却连抢人的资格都没有
71. 大者更大,赢者通吃,是自然界也是城市系统的恒定法则,大省会时代已经也注定要到来,未来是极化而非均衡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还会放大这种差距
72. 空谈误国,实业兴邦,有几个人作顶层设计就够了,不用一群
73. 这么多年的城市化战略,基本与城市系统的客观规律不是很匹配
74. 朋友圈基本已经沦落为个人广告圈
75. 中国城市的市辖区边界经常调整,造成了城市统计数据的断代史(某城市统计局的都搞不明白错综复杂的城市人口数据)
76. 大数据多关注现状,主要是因为大数据进入研究和工业界才几年的历史,需要等一等
77. 国家统计局都出专门官方文件如“国家统计局数据质量审核评估管理办法”要求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这说明什么呢?
78. 国家最近很忙,湾区、长三角、东北再振兴、特色小镇、乡村振兴。。。
79. 我们都处于互联网的淫威之下,人类基本上是个性的终结,偏好的丧失(甚至还有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五分钟世界三小时的说法)
80. 马蜂窝事件反映了做好数据分析的另一个用途
81. 我们团队高度重视与两个学科的合作,计算机科学与医学,一个改善生活质量一个改善生命质量
82. 手机/算法比我们的父母更懂得我们自己,甚至超越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例如,有一天苹果地图突然给我推送,说设置好了我三十分钟后开车去中关村的行程,因为它偷偷记录了我之前的三次行程(时间、地点和方式)
83. 大数据支持城市规划的三个层次,设计场地的当下情况分析,方案制定与追踪支持(包括量化案例借鉴),拥抱短期未来可行的前沿科技植入场地
84. 科学研究的三个依次递进的方面,我们的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有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开始提出“怎么办”
85. 有多少智能,就需要多少人工,我们花了几万块人工把北京的街景图片都标注了一遍,终于体会到了软科学做实验也要花不少钱的快感
86. 我们用了大众点评数据做过一点研究,有一天发现我一次点评都没有做过。后来第一次点评发生在服务员让我点评然后可以给五元折扣的情景,我想每分钟的薪水应该超过我目前的职业收入
87. 大数据有偏不可比变,但是偏到什么程度有的时候超乎想象,昌平采摘草莓时,七十多岁老太太手把手教一个个顾客怎么在大众点评上在线签到check in
88. 淘宝无所不能,能够购买批量的百度和高德的key,还能够购买到让视频通过腾讯视频审核的服务
89. 人工智能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剥削—人工标注
90. 最近买了一个穿戴式照相机,可以每30秒拍摄一张照片,是生命的记录
91. 去密云农家乐,老太太问我从哪里来,“海淀”,她反过来说到,“啊,从北京来啊”。中国的市不是城市,中国的城市系统亟需重新定义
92. 如今的高校课堂多数已经沦落为屏幕的世界,老师讲课基本上属于“借个味”,几千年来社会和城市演进多代,但是教育则。。。
93. 每个行业能为你的父母做些什么呢,计算机专业开发的程序用户千千万,医学方面直接治病救人?北京规划展览馆开馆之初,大量老百姓去查询自己房子是否拆迁
94. 发短信的都不是人,骚扰电话也很多是机器人,so很多低技能就业确实都要消失了?
95. 未来的规划行业大数据分析,会出现规划师自己假设设备和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场景,用于支持规划设计方案的跟踪、实施效果评价与修正
96. 二十米高的人类,才有可能置身于城市中体会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如轴线、廊道、中心与节点
97. 中国的城市化,走到了多个十字路口,除了过半的城市化率和下半程,还有收缩城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
98. 管理城市的衰败,远比管理增长复杂得多。美国锈带城市的规划部门,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发放拆除许可。他们的现状,有可能就是我们一部分城市的未来
99. 短暂的未来后,因为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可能分不清哪里是虚拟哪里是现实:虚拟空间现实化,现实空间虚拟化
100. 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回过头来问一下自己,“你到底能做些什么”
补充内容:原【浮生记录】 /【浮生记录】续篇
排 版:罗冬梅
责任编辑:郝 娜
审核:任宇飞、王波涛
猜你喜欢
1、专业师资!论文导向!“2019空间计量暑期培训”报名开始啦!学生优惠哦~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