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卷3期
转载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李理,朱文博,刘俊杰,张俊华,朱连奇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自然界中,土壤碳库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碳平衡起决定性作用,而土壤有机碳又是碳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研究土壤有机碳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基于宝天曼土壤有机碳实测数据并运用半方差函数、克里格插值分析山地土壤有机碳垂直性特征及空间分异程度,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宝天曼土壤有机碳介于0.31-7.7 g/kg,属于较低水平,最高值(7.70 g/kg)出现在北坡987 m处;②不同土层深度的半方差函数模型不同,0-20 cm和40-60 cm对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更明显、20-40 cm对球状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而线性模型对于60-80 cm和80-100 cm土层深度拟合效果较佳,克里格插值表明 0-20 cm和20-40 cm空间分异特征相似,呈西南向东北增加的趋势,而40-60 cm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呈现东北高、西南低;③宝天曼不同土层深度受单个环境因子影响程度不同,解释力介于0.127-0.407,其中NDVI对0-20 cm土壤有机碳解释力最显著(0.407)、高程对40-60 cm土壤有机碳解释力最高(0.373),交互探测结果表明NDVI与坡度解释力最高、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探测后解释力显著增大,表明宝天曼土壤有机碳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而非单一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水体氮素分布特征研究
王超1 ,贾海燕1 ,汪涛1,2 ,雷俊山1 ,徐建锋1 ,尹炜1
(1.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51;2.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5)
摘 要: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但总氮浓度超标问题突出。为明确不同类型小流域氮素的分布和输出特征,优化制定库区控氮措施,选择库周典型小流域,开展水体氮素浓度系统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余家湾(养殖型)总氮浓度平均为21.23mg/L,五龙池(村落型)总氮浓度平均为4.00mg/L,高于钱家沟(自然型)和张沟(农田型);五龙池硝态氮浓度最高,平均为2.37mg/L,张沟最低,平均为1.06mg/L;余家湾氨氮浓度远高于钱家沟、五龙池和张沟。(2)钱家沟(自然型)氨氮浓度沿程下降趋势显著(p<0.05);张沟(农田型)硝态氮(p<0.01)和总氮浓度(p<0.01)沿程上升趋势显著,坑塘湿地等微地形结构可能是影响小流域氮素的沿程变化的主要因素。(3)钱家沟和五龙池氮素冬季(12~2月)浓度较高,夏秋季(6~11月)浓度较低,春季(3~5月)波动最大;张沟氮素高值出现在6月;余家湾氮素浓度高值出现在8月份。(4)余家湾氮素以氨氮为主,五龙池、张沟和钱家沟以硝态氮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后续丹江口库区氮素控制应系统梳理不同类型小流域的分布和数量,重点关注养殖型小流域的氨氮污染和村落型小流域的硝态氮污染。
贵州阿哈湖喀斯特小流域DOC输出特征
黄轶婧1,吴起鑫1,2,安艳玲3,吕婕梅3,陈银波1, 何守阳1,2
(1. 贵州大学国土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摘 要:河流不仅是陆地碳循环的通道,也是碳交换的重要场所,而小流域更被认为是陆地碳循环的热点。为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小流域溶解性有机碳(DOC)输出特征,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对阿哈湖3条主要入湖小流域游鱼河、白岩河、金钟河河水主要理化特征和DOC含量进行分析,并计算流域DOC输出通量。研究期间游鱼河、白岩河、金钟河DOC含量分别为4.78±2.11、5.61±2.27、7.40±2.51mg/L,输出通量分别为2.71、2.91、3.82 t/( km2. a)。研究结果表明:(1)阿哈湖小流域河水DOC含量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与降雨、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人类外源输入对DOC有显著影响;(2)对比不同河流DOC输出特征发现,小流域通常具有更高的DOC输出通量,特别是受城市输出影响的中小流域,其河流碳过程在碳循环中的贡献可能被低估。
向家坝灌区水温改善措施效果研究
林枭1,梁瑞峰1,刘清园1,张鹏1,李克锋1,汪青辽2
(1.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5;2.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摘 要:水温是影响灌区农作物灌溉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特定水库取水口低温水对灌区灌溉的影响程度及多种低温水减缓措施的改善增温效果,以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一维水温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并研究低温水减缓措施对灌区水温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向家坝坝址处的天然水温相比,单库运行时(建坝近期)向家坝灌区部分渠道最大降幅可达2.1℃,梯级电站联合运行后(建坝远期)最大降幅可达3.1℃,建坝远期的低温水效应大于近期运行时的低温水效应。距取水口最近的柏溪斗渠4月份灌溉水温降幅可达3.1℃,而较远处的两木斗渠4月份灌溉水温降幅为1.3℃,灌溉水温的降幅随灌渠离取水口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向家坝北总干渠前38km低温水效应较显著, 38km以外渠道受低温水影响较小。取水口设置叠梁门分层取水措施与灌区设置晒水池增温措施具有相近的增温效果,4月份增温效果约为0.4℃~0.9℃。采用已建塘坝、窖池等小水利设施辅助晒水池进行晒水增温对低温水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4月份增温幅度约为1.3~1.7℃。研究成果可为湖库管理部门制定近期及远期运行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转载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卷3期-生态环境
排版:焦悦
责任编辑:张英浩
审编:王波涛
终审: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是成年人了,要记得告诉地小联你也“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