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考研 | 3S技术及土地荒漠化答题思路及模版
一、3S系统
1、RS 是遥感,是传感器接受地面或其他信息将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它所拍摄的画面是静态的,有颜色分层,一般碰到像告诉你所拍摄的对象所发射的波段是不一样的,则是需要用RS,或者是像人口居民分布,什么什么分布之类的,也要用到RS,只要记得它所得到的图象是简单并且是静态的就可以了.(关键词:快速)
2、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应是多张RS图层的合成,你能够从图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并且它具备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碰到选择题它一般会给你提示,比如多张图层合成的,或者告诉你将居民分布同交通线路图一起组合的图之类,则是GIS.
3、GPS 是全球定位系统 ,顾名思义是定位用的,你只要看到题目是说要定位,动态跟踪的,那就是需要GPS了.但考GPS 还有种考法是问 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平面上空需要(4)颗GPS卫星,一颗(经度)(纬度)(高程)(时间)
4、小结:
①GIS是大脑,是负责处理、分析的
②GPS是提供定位等数据的
③RS主要是提供遥感影像等数据,是眼睛;
④GPS和RS为GIS提供了数据源
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背景:
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2、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重点):
⑴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
③大风吹杨
⑵人为原因:
①过渡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渡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重点):
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三、水土流失问题——以黄土高原为例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2、治理的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3、治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补充*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四、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定义及分布
①、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②、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 6米的浅海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渔塘、人工河、人工湖
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
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砍伐时遇铁变成红色而得名。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2、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
(2)地形和土壤: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水源:河湖密布,灌溉便利,水产养殖业发达
3、洞庭湖的功能:
(1)产出功能:产生人类需要的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动植物、矿产、水产)、生活资源
(2)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3)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4)降解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5)其他功能:美化环境、旅游、航运、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4、保护措施:
A、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
B、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少泥沙淤积
C、防止水污染,保护水体
D、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
E、建立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增强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
5、保护湿地的意义(好处及作用):
(1)生态效益:a、维持生态多样性;b、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c、降解污染物
(2)经济效益:a、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b、提供矿物资源;c、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a、观光与旅游;b、教育与科研价值
五、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
1、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或者蒸发量较弱,水转化成气态的较少。
2、地势低洼,形成的地表径流较少。
3、下渗较弱,往往与纬度高或者海拔高,冻土有关。
4、地表植被丰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5河流有凌汛现象也容易滞留水分。
简单的说就是如下几点: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河流形成凌汛,洪涝泛滥
4、植被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
5、地下冻土广布,下渗能力差
6、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六、土壤盐渍化(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常见)
1、含义: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2、成因:
(1)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2)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渍化;
(3)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如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4)一些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在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3、危害:①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②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4、次生盐渍化的治理
(1)改良灌溉技术,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改良灌溉技术,由原来的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变为喷灌、滴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
(2)排灌结合,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3)化学改良。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化学改良尽管成本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看是有益的。
(4)引淡淋盐。通过地表客水灌溉,在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的同时,也可稀释和淋溶土壤中的盐分。
(5)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绿肥)植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强说地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公众号所有
图文排版:刘有于
责任编辑:张英浩
审编:王波涛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