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分享 | “分享学习科研心路”交流会

引言 


科研之路是漫长且充满波折的,新冠疫情的到来更是加剧了科研学习的挑战。究竟我们该如何面对科研学习旅途中的成败得失?又该如何平衡科研学习与日常生活?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在读博士生梁龙武和在站博士后宋沛林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科研经历,为我们分享他们的答案。 


嘉宾介绍


梁龙武,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2017级硕博连读生,硕导为方创琳/王振波老师,博导为陈明星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气候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目前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地理学报》、《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生态学报》等期刊已发表论文共8篇,其中SCI 3 篇,并担任JCP、Plos one期刊审稿人已获得两项软件著作权(老师第一,本人第二)。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规划院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宋沛林,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在职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张永强研究员。2019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师从黄敬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被动微波遥感,以及遥感土壤水分产品的反演算法和降尺度算法改进研究;目前已发表SCI/E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TOP期刊(包括ISPRS J、IEEE TGRS等)上的SCI论文4篇,并两次担任TGRS审稿人;已获得发明专利(第一作者)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多个课题项目。曾获浙江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干部。


要点回放


梁龙武----如何在科研中保持好心态
梁同学分享了他选择读研读博的心路历程,并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从五个方面来讲解如何在科研中保持好心态(图1)。

图1  从五个方面来保持好心态


首先,始终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坚持“快乐科研学习,天天乐观向上”。将生活品质化,科研才能精品化。研究生阶段难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多尊重理解,学会沟通。

老师很难全面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自己多和老师交流,改善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同门师兄弟中,互相团结帮助关心。

其次,始终保有足够的自信和好奇心。自信的人自带光环,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将看似难以完成的大目标具体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坚持科学做好每一步的规划,并在前进的路上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修正激励自己,最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好奇心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共性,是科研路上最有力的驱动,能激发我们的无限创造力。

第三,保持好心态更需要平和对待科研学习中的成与失。成,不必骄傲,更需低调;失,何必气馁,只需提升。在团队中,学会融入团队,和同门师兄弟们互帮互助,常怀感恩之心。

对于每一位为论文苦苦奋战的研究生,要坚信:只要坚持,论文总会有的!拒稿不可怕,关键在于从被拒稿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分析原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四,生活健康第一,科研第二。科研是伟大的,但于多数人而言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任何工作都以健康的身体和规律的生活作息为基础。生活中,经常微笑,学会做人,处理好自己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科研才能省时又省力地进展下去。

同时保留足够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也是必要的。科研闲暇之余或约知心朋友谈心,或从事自己的爱好,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事半功倍,开拓一番新思路。

最后,平衡科研-学习-学生工作-娱乐。凡事都要讲究轻重缓急,多考虑背后的发展需求,适度为之。

当多项工作堆在一块儿时,可以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赋权,能迅速理清自己的思路,工作有效率而不慌乱。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任务时,要及时像老师,同门师兄师姐等寻求多方面帮助,忌畏难畏多。





宋沛林----遥感与地学研究中的痛与乐

宋博士做了主题为“遥感与地学研究中的痛与乐”的科研经历分享。从几次发文章的经历,到经历中的痛与乐、付出与收获,宋博士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和感触。

宋博士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心得。指出对待SCI论文常有这样的认知错误:
(1)对SCI文章的意义理解不清晰;
(2)对本专业研究现状和综述性质的文献阅读和理解状况不够深入;
(3)学习状态被动(图2)。

因此,要想发表好的论文,打好基础是关键。通过大量阅读和梳理总结本专业含金量高的文献,以及提高动手主动性,力争对顶级期刊中的研究方法进行模拟复现,可以为我们发表高水平期刊打好良好基础。

图2   SCI文章认知性错误


宋博士以自己发表的论文为例,讲述了SCI发表心得。

宋博士第一篇论文经历了五次投稿终于投中,过程非常坎坷。但是从这一次次的拒稿中,文章也在一次次修改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从发现现象,找到关系,到模型模拟,再到落到大尺度的实际应用中,这篇文章最终被遥感顶级刊物接收。

宋博士的第二篇文章发表在IEEE TGRS上。经历了换审稿人,被审稿人质疑创新点,三次大修。通过耐心的修改,这篇文章最终也成功发表。

宋博士通过这两篇艰难的投稿经历,鼓励和提醒大家,研究不要走捷径,更不要怕工作量。

去面对真正的科学问题;人生中不是所有的欢乐与痛苦都受个人意志掌控,但是太阳每天都会按时升起;悲欢各有时,但请保存那份超越苦痛的勇气,总有一份好运会眷顾你!(图3)

图3   SCI发表心得


最后,宋博士通过自己的投稿经历和科研经历,总结了自己的科研心得:对待科研写作,要不卑不亢,既不藐视,也不自卑。要平和对待得与失,笑对所有的痛与乐。要相信人生的运气是守恒的。努力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宋博士还形象地用高斯概率分布讲述了努力和人生的道理(图4)。

   图4   科研人生高斯概率图



问答环节



问题一:有时候找不到科学问题怎么办?

梁龙武:科学问题都是从大到小、不断细化的。
(1)多和老师沟通。老师经过长时间沉淀积累,想法和思考很前沿,不会局限于一个小方向。
(2)自己也要多思考,多看文献。中文看地理学报、遥感学报等;英文看Nature Science子刊等,了解领域的前沿动向。
(3)多和小伙伴讨论,思想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问题二:怎样读文献?

宋沛林:首先是关键词搜索。其次在这些相关文献中,多读综述类,尤其是专业权威的综述,然后追踪综述、归类方法、通过参考文献顺腾摸瓜、归类总结、提取思路。

问题三对于文章的定位,是先预定好期刊目标,还是写完再寻找符合的期刊?

宋沛林:先有研究想法,然后通过研究成果自我认知,这个研究能发什么期刊。能尽量往顶刊发就不发差期刊。如果是应用研究,就要有首创性。结合区域特征,总结共性,提取全球普适性。

转载自地理资源所研究生会(dlzysyjsh)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要点回顾 | “分享学习科研心路”交流会 嘉宾:梁龙武、宋沛林


图文排版:张辰华

责任编辑:张英浩

审编:王波涛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2.干货分享 | 9款最经典地理加权回归软件汇总

3.地学数据 | 中国182个城市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2010年)

4.佳文赏析 | 近60年欧洲极端臭氧污染加剧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