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战略:新时期地理学家的使命与若干建议
2015年11期出版 “长江经济带”专辑
“长江经济带”作为三大国家战略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刊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期从事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的专家周成虎院士、樊杰研究员、刘毅研究员、方创琳研究员等,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虞孝感研究员、杨桂山研究员、段学军研究员、陈雯研究员、曹有挥研究员等撰稿,组织了包括14篇文章的一期专辑,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和讨论。
1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解析
樊杰1,2,王亚飞1,4,陈东1,2,周成虎1,3*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本文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以及长江经济带开发空间结构的特征等两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在人口经济的集聚功能和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功能,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国土空间结构组织的影响,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和相互交叉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特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要求,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和空间结构演变及应对策略等新命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空间结构;点轴系统;主体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创新空间;空间解析;长江经济带
2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刘毅1,3,周成虎2,3,王传胜1,3*,孙贵艳1,3,4,康蕾1,3,4,方明1,3,4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建设长江经济带是现阶段、新常态下推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作为全国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长江经济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航运优势和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2014年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左右。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特征,对长江轴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解剖,从经济增长、国土空间开发、航运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城镇化和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近期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若干建议,供政府及学术界参考与讨论。
关键词:一级轴线;空间开发;宏观政策;长江经济带
3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研究
杨桂山,徐昔保,李平星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摘要: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水量丰沛、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长江经济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灾害威胁大、环境污染重和生态退化快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威胁,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体系,加快形成开发集约集中、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率先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确保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走廊。
关键词:绿色生态廊道;区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长江经济带
4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及创新发展的地理学解读
虞孝感1,王磊1,杨清可1,2,叶士琳1,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中央政府首次系统提出的覆盖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不仅是沿岸省市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指导文件,更是站在国家高度,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形势而提出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的历史和经济地理背景,解读了国务院指导意见中有关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认为该战略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际性。文章回顾了以往地理学界在长江资源开发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空间结构调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科学问题;地理学研究;长江经济带
5 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
段学军1,2,邹辉1,3,王磊1,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的体制机制是这一地域广阔、内部差异巨大的大河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国外经验—国内实践—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的思路,本文从流域综合研究和规划、区域协调机制、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从国外经验来看,大河流域经济带的建设管理强调深入的系统综合研究,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制,设置综合性的政府管理机构,建设流域开发综合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在长江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建立了一些长江流域开发管理机构,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跨江发展、飞地经济、港口整合、通关一体化等区域合作机制方面有所突破,总体上仍存在缺乏综合性的国家管理机构与系统性的政策支撑、区域与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区域市场一体化受到行政壁垒制约、流域开发管理缺乏综合性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为有效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应尽快理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包括成立长江经济带开发管理委员会,建立多层次协调平台与机构,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实行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以及制定和出台《长江法》等。
关键词:体制机制;大河流域;国外经验;政策建议;长江经济带
6 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及其分析路径
陈雯,孙伟,吴加伟,陈诚,闫东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摘要: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下,为应对全球经贸格局重组、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形势,国家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均衡化开发与保护格局。本文基于“点—轴”、分区式与多中心网络式等空间组织结构,明确空间格局的推演逻辑与思路。进而,在区域差异性分析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认为长江经济带需重点构建以“一轴两翼,三区六廊”为主体的开发格局、以“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五大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导向、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关键词:空间结构;开发与保护格局;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长江经济带
7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
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由“T”字型战略格局转变为新常态下“H”型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带。长江沿江的六大城市群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但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脱离发育标准、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整体发育程度弱于沿海城市群,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减弱,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形势严峻,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缺乏一体化统筹协调机制等问题。为此,应以流域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为主线,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构建“1+2+3”分级梯度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新格局;以差异化驱动力为支撑,因地制宜地突出各级各类城市群的发展优势与建设重点。未来,为确保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成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建立流域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遵循城市群发育的科学规律,避免脱离实际催生扩大城市群;构建以城市群为战略桥墩的上下联动、以轴串群的流域生态经济带束簇状城镇体系;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财政储备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建成生态型城市群;加快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创新驱动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群;重点建设一批支撑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工程和国家级新区。
关键词:城市群;“1+2+3”的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问题;战略对策;长江经济带
8 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演变特征及战略思考
王振波1,2,罗奎1,3,宋洁4,徐建斌5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5.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摘要:基于城市职能的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和职能强度三要素,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与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工业、建筑业、商业、房地产、科研和其他服务业部门是长江经济带的基本职能部门;②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工业重心,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显著,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尚缺少国家层面分区分级的调控引导机制,生态环境安全面临巨大压力;③建筑和房地产业职能正在由下游向上中游转移,并拉动包括商业、科研、金融、社会服务、其他服务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但城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足;④交通通信业职能下降,难以支撑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针对以上特征与问题,建议以管理机制创新培育流域一体化城市(群)职能分工体系,以流域产业准入标准保障协同发展的绿色城市职能体系,以城市群战略和国家级新区链接城市职能互协互补网络体系,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市资源配置格局。
关键词:职能结构;演变特征;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
9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趋同与差异研究
李小帆,邓宏兵*,马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中暴露的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城镇化的协调性问题,本文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城乡、产城、城镇化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patial Durbin panel data model, SDPDM)从经验上考察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俱乐部与条件趋同现象,发现制约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因素并不一致:东部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同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中部城市应改变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模式,着重发展服务业和增强城市间的合作;西部城市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进程,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城市建设中的攀比,发展服务业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同时,限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对于新型城镇化协调性不存在显著影响,而放开户籍管制,则会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无论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产城融合或是城乡协调发展,均会对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起到正向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条件收敛;空间杜宾面板模型;长江经济带
10 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曹有挥1,2,蒋自然1,3,陈欢1,3,吴威1,2,梁双波1,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长江沿岸港口体系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自古以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科学实证,发现港口体系经历了“港口的起源与产生—港口体系萌芽—港口体系雏形—港口体系形成—港口体系升级”5个阶段。依据实证分析,对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归纳演绎,认为相关港口对水水中转和陆水中转腹地的长期相互竞争是导致港口体系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对水水中转腹地的竞争尤为关键,而港口对中转腹地的竞争随时间推移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最后从政策层面,对长江沿岸港口体系和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伦。
关键词:港口体系;演化;机制;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
11 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空间组织模式
王成金1,程佳佳1,2,马丽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为了推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本文首先构建了沿河型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的空间模式,从空间系统、节点结构、职能分工、运输组织、对外联系等视角刻画其主要特征;分析了长江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情景;揭示了长江综合交通走廊的建设现状和重大瓶颈问题与需求。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的空间组织模式,包括走廊主轴与航道网络、港口布局与战略物资运输系统、职能分工与辐射网络、综合交通枢纽等级结构与开放性运输组织等方面。
关键词:空间模式;综合交通走廊;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
12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对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启示
席建超,葛全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导向。“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意味着“旅游长江”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而言,其价值为:①从空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从“区域旅游”向“流域旅游”的空间拓展;结合城市群崛起,联动未来以跨区域完整的地域自然山水和文化生态单元,将形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主干骨架。②从时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了旅游业发展从区域“支柱产业”向“全局战略性产业”提升,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向同时兼具“产业”和“事业”特征的旅游业本源属性回归。③从对外开发合作看,首次实现了“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和“对外国际开发开放”的联动对接。以国内开发促进国际合作,以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统筹联动式开发模式开始形成。这种流域性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也催生出一系列区域性的的研究命题,结合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家区域重点发展战略,这些命题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合发展”、“城市群旅游与生态功能区旅游对接协调”、“城市群旅游业一体化整合提升”、“生态功能区旅游主业化改革推进”、“沿海、沿边旅游业国际化开放对接”、“流域性旅游业综合治理”等。
关键词:区域旅游;流域旅游;开放开发;全局性战略产业;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13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模式转型
李裕瑞1,3,杨乾龙2,曹智1,4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01;3.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本文基于统计数据揭示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结合农业农村发展范式及其演化的回顾,探讨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及其基本策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不断提升,但产品产量和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国际贸易呈现良好态势,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较薄弱;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函待解决;农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和动力源。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应充分吸收多功能农业生产和网络化乡村发展范式的有益成分,激发内生动力、整合外部动力,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农产加工优势区、特色农业产业带为关键目标,实现“七大转变”,着力推进区域农业的多功能转型。深化相关改革、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村镇建设是实现转型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业发展;乡村发展;模式转型;多功能农业;长江经济带
14 长江经济带分地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
孙威1,2,李文会1,2,3,林晓娜1,2,3,王志强1,2*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促进产业承接和转移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25个地级市、州和2个直辖市为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上游和中游地区产业吸引能力不强,上游地区吸引能力主要受地形影响,货运量是影响产业吸引力的主要因子;中游地区主要受主体功能定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影响。②沿江和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的产业支撑能力整体较强,而其他地区较弱,这主要受“信息和金融”、“结构和投资”因子的影响。③产业发展能力整体不强的地市分布广泛,主要受“创新能力”因子的影响。④产业承接能力自下游向上游递减,承接能力强的城市沿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分布,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承接能力普遍较强。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支撑能力;长江经济带
供稿:《地理科学进展》编辑部
编辑:刘海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