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匪夷所思的刑事技术——破获珍贵文物被盗案(续)

2017-02-11 东琰 信息时代的犯罪侦查

(接上文)


此时,一部分侦查员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进行其他线索调查的同时,文检专家和其他专案组成员又进一步对作案人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画像。通过书面语言特点和笔迹的书写特征,进一步确定书写人相当于初中文化、年龄在22-27岁之间。笔迹所反映的心理特征是:办事大胆、果断、比较自信、独立性强、急躁、冲动、粗枝大叶、喜虚张声势等。这些心理特征与作案人是一人作案,且为惯犯的现场行为特征相吻合,并进一步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心理画像。侦查工作一方面在宜章县调查有无盗窃案底的作案人中展开,一方面在锁定的男性、初中文化程度、22-27岁间、且性格特征吻合以上分析的人群中进行。同时文检专家通过对书写人的笔迹特征进行归纳,找出了8个字迹中比较特殊的笔迹特征,让侦查员人手一份,以便和每个侦查对象的笔迹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重点嫌疑对象。




侦查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文检专家也在完成着大量侦查员发现的嫌疑对象的笔迹比对工作。一日工作间隙,两张信稿纸中都有的一处淡淡的微黄色斑迹引起了文检专家的重视。两张纸上的斑迹位置、形态、大小相同,只是一张颜色略浅,一张颜色略深,斑迹上面的笔划颜色较浅,与不在斑迹上的笔划的蓝黑墨水颜色形成一定差异。这表明,斑迹是一种有着对墨水起褪色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一现象引发了文检专家的一连串思考与推理分析:


1、斑迹是不是无意间滴在纸张上的;

2、是不是先有斑迹,后写字迹;

3、斑迹中的化学物质有较强的褪色作用,因为残留的斑迹使后写的笔划发生了明显的褪色;

4、从斑迹的着色程度和两页纸的斑迹大小形态特点推测,两斑迹均为渗透形成,而不是原滴斑迹;

5、这种稿纸的使用环境有此种化学物质或使用人有此种试剂;

6、这种化学试剂很可能是书写人用来消褪字迹的,在上一次使用中不慎滴在了空白纸上;

7、书写人个人或其家庭及亲戚朋友的周围环境中有很方便取用此种化学试剂的条件。


这些推理分析使专案组迅速决定对两张信上的斑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经某省公安厅理化检验室运用仪器检测,确定此斑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15%左右的次氯酸钠。专案组通过请教有关专家,分析此种试剂可能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专家提出15%左右的次氯酸钠在制药的工艺流程中有重要作用。此化学物质的用途引起了专案组的重视,制药厂成为了侦查的重点方向。通过调查该县制药厂,发现某厂有一车间有大量15%的次氯酸钠用于工艺流程,此制药厂大部分人都知道此物质消褪字迹效果较好,很多人都装一小瓶带回家中使用。


至此,侦查工作围绕制药厂展开,重点放在制药厂年龄22-27岁的男性和制药厂职工亲属中符合此条件的人中,以及和制药厂有直接、间接关系且符合年龄条件的人中。通过大量工作,共有150余名嫌疑对象。至此,收集此150余人的笔迹材料,通过笔迹特征一一进行比对排查,发现其中有6人的笔迹在选定的多个特征上符合较好。经对此6人的笔迹样本进一步收集后,与两封信进行笔迹检验,发现嫌疑对象张某某的笔迹特征与现场遗留的稿纸上的字迹,在笔迹的写法、搭配比例、错别字、运笔特征上及起收笔的动作、转折连接的形态等细节特征上表现一致,反映了同一人的书写习惯,据此认为张某某应当是文物盗窃案外围现场遗留信纸上笔迹的书写人。



张某某,男25岁,初中文化,湖南宜章县人,其父为制药厂工人。在当地公安机关配合下,经过两天的突击审讯,张某某供认了盗窃文物的全部犯罪事实,并提供了藏匿被盗文物的地点。此案告破,23件文物被追回。文件检验技术在此案的侦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