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非洲的第100天 | 让中医“藤蔓”在西南大陆盎然生长
“Good morning,doctor!”早上7:45,李邦伟和队员们来到诊室门口,长凳上已经坐满了等待治疗的患者。
今天是第15批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踏上非洲大陆的第100天。
他们的针灸推拿门诊已经完成了近3000人次的治疗。
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脸
医疗队到达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第一天
2023年3月的第一天,第15批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到达了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初来乍到,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无垠的蓝天、广袤的土地、干燥炎热的气候、巨大的仙人掌、热情黝黑的非洲人民。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非洲风情,当地生活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停水了。
虽然他们早就听医疗队的前辈们说过停水停电是当地的常态,但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停水还是让刚刚到达的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当地的停水有时能长达1周,无奈他们只能向当地友人求助。没想到不仅有许多当地华人同胞邀请他们去自己的家里居住,还有中国医疗队的忠实“老粉”给他们送来一桶桶生活用水,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非洲地区土地肥沃,但是气候炎热干燥,雨季时间短,所以蔬菜很难种植。超市里蔬菜种类少且价格昂贵,在中国餐桌上最常见的韭菜,当地就很难买到。这个现状让医疗队解锁了一项新技能——种菜。医疗队在院子里开辟了小菜园,种植一些需水量较少的蔬菜,加上当地友人赠送和集中购买的蔬菜也能应付日常所需。为了维持大家的“绿色”供给,队员们请教了国内的朋友,将吃不完的绿色蔬菜一部分清洗晾干切好后速冻,一部分做成了菜包子、菜饺子速冻,不仅解决了蔬菜储存的问题,还顺便搞定了大家的早饭。
医疗队在驻地种菜解决蔬菜供给问题
除了陌生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困难的还有那些“陌生的脸”。姚丹是医疗队中的一名护士,日常主要负责医疗队内的护理、患者信息登记和院内沟通转诊等工作,“来门诊的刚开始完全记不清谁是谁。”“异族效应”让姚丹在门诊患者的识别和人际沟通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本身语言交流上也有一些吃力,再加上‘脸盲’,真的是难上加难,在确认患者信息时我必须要强迫症般地反复核对,就怕自己出错。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人生地不熟’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姚丹回忆起初来时的慌乱时光。
一次偶然的相遇治好了她的“脸盲”。因为诊疗需要,姚丹来到所在医院的急诊科办事,她拉住一位急诊科护士,向她表明中国医疗队的身份并说明了来意,对方很热情,全程协助办完了所有的事情,而姚丹也记住了这个戴着闪亮珍珠发圈和珍珠耳环的漂亮女士。有一天姚丹在治疗室门口发放口罩时突然听到一声“Yolanda(姚丹英文名)”,她仔细一看正是那天帮助过她的“珍珠”女士,虽然只有过一面之缘,两个人却有着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从那以后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姚丹去急诊科沟通办事也方便了许多。“当有一个人真正走入你的世界时,好像突然就推开了一扇门,我开始能辨认出当地人的样子,记住他们不同的美。”
姚丹与“珍珠”女士(右一)的合影
神奇的中国医生 神奇的中医魔术
医疗队工作的卡图图拉医院
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是首都温得和克的卡图图拉医院。这是一家当地的公立医院,来就诊的大多都是当地的普通民众。医院医疗条件一般,工作量大。得益于历任援纳医疗队员在当地所做的大量工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纳米比亚人民愿意接受针灸推拿治疗,体会到了针灸推拿的神奇疗效,甚至爱上针灸推拿。
李邦伟为当地居民治疗
每天一早就有很多患者等候在诊室门口,他们中有些曾受益于针推,有些是家人朋友介绍的,甚至有患者从七八百公里远的地方赶来寻求诊治。就诊患者中大部分是因为疼痛过来的,有些人长期遭受病痛折磨,止痛药已经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又缺乏其他的医疗手段,当他们接受完针推治疗后感觉到身体疼痛减轻甚至消失,他们的脸上会浮现无比幸福的笑容。一天,有一位长期背痛的患者在接受了李邦伟的针灸治疗后感觉到疼痛明显减轻了,离开诊室前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段话,希望医疗队能待久一点。
当地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的留言
有时当地观摩的医学生和实习护士会问,你们的针是什么做的?里面含有什么特殊的药物吗?为什么疗效如此神奇?
诸波会开玩笑:“哦,这是中医魔术,我们中国医生都会变魔术,呵呵呵……”转而,他又会主动“揭秘”针灸的“神奇魔法”,也会告诉他们中医治病的手段是非常多的,针灸推拿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还可以运用拔罐、刮痧等零药物方法治疗疾病。
“We need more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面对这样的认可,作为中医医生,作为中国医疗队队员的诸波感到无比自豪。
诸波在诊室带教当地医学生
出色的疗效、温暖的关怀,让中国医疗队在当地备受信赖。有的年轻妈妈来做治疗,甚至会把襁褓中的小婴儿托付给诊室里的医疗队队员看管,“如果是我,不会这么放心把孩子交给别人的。”朱慧琴明白自己的责任,也感动于当地居民的信赖,她更清楚“中国医疗队”在当地意味着什么。
朱慧琴成了非洲宝宝的“临时妈妈”
在温暖的西南大地上播种
当地媒体对第15批援纳中国医疗队的报道
作为浙江省中山医院第一批整建制派出的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李邦伟有一种有别于以往援外的体验。他们是一个团队,但更像是一家人,在异国他乡相互支持。他们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在这片非洲大陆像藤蔓一样生长。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多次走进孔子学院教学校园,走上讲台为当地中学生作中医讲座,开展中医技术体验活动。他们以人体穴位模型、针灸针、艾条、火罐等为教具,讲解中医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孔子学院师生们现场体验针刺、艾灸、拔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和写满惊叹的表情,是对中医最好的褒奖。一位参加活动的高中生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今天一天的学习更多是关于中医的,很有趣,很有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孔子学院的首都教学点谢菲迪中学校长卡奇翁瓜亲身体验了针灸、拔罐等传统中医项目后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成为常态,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在当地学生的心中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开出绚烂的花。
当地学生亲身体验拔罐
除此之外,医疗队还参与了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主办的2023年纳米比亚“国际中文日”活动,在中国文化展的现场精心准备了中医知识展台,向参加活动的嘉宾及众多纳米比亚大学生展示中医疗法,讲述中国故事。
医疗队参加“国际中文日”活动推广中医药文化
医疗队第一次走进孔子学院教学点给孩子们讲课
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卡图图拉”在纳米比亚赫雷罗族语中的原意是“我本不属于这里”,但是每一位接受过“中国医疗队”诊治的当地居民都希望他们能永远留在这边土地,希望神奇的中医“藤蔓”能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地生长。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看不好的病,找中国医生!”这在非洲很多国家已成为一种共识。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疗队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为非洲人民的健康带来福音。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19批援中非医疗队回信中勉励队员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百姓,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第15批援纳米比亚医疗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接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为“中国医生”这个光荣的称号增添光彩,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实践,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镌刻更多“中医贡献”。
供稿:浙江省中山医院、省卫生健康委合作处
排版:冯欢
往期回顾
▲王仁元在衢州调研时强调: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奋力打造卫生健康现代化山区范例
▲助力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 省疾控中心与景宁县疾控中心签订新一轮对口帮扶协议
▲海岛群众就医难怎么破?洞头区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