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 后不动产登记时代,如何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6号国务院令,确定《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不动产登记工作将进入全面明晰产权、有效保护权益、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的新阶段。各级政府在深入贯彻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下,开展了机构整合、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建设了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了“机构+制度+技术”的不动产登记管理体系。到2018年3月2日国土资源部签署第80号国土资源部令,发布《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提出“以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为基础,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设置自助查询终端、在相关场所设置登记信息查询端口等方式,为查询人提供便利”。这也意味着不动产统一登记进入后不动产登记时代,其关注的焦点从实现“数据整合、统一发证”到“信息安全、便民高效、大数据分析”,在这一转变下,信息化的建设也需要对应调整。
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体系
201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便利群众办事创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各地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近几年来每年的不动产登记业务量不断攀升,日均受理量有几百件,老百姓对办证的高要求和窗口人员工作高负荷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拓宽申请人与登记中心的联络渠道,进一步方便申请人申请不动产登记,避免申请人因申请材料不全而多次往返,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机制,形成“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体系。要做到便民服务,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重点考虑:
一是虚实结合,推行掌上预约、网上预审、便捷支付、EMS速递寄证、自助查询等新服务方式。建设“掌上不动产”系统,不断促进不动产登记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打通不动产登记提速最后一公里,全面实现群众办事“只跑一次”,探索实现“不见面”业务办理新模式。通过掌上预约,实现分流,结合网上预审系统,引导用户将办证所需要的材料和基本信息都录入系统,由后台审查资料完成后再通知用户到窗口办理,减少群众跑多次路;将EMS速递寄证的信息集成到“掌上不动产”系统中,方便用户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快递进展,便于实名签收;结合自助查询机依法保障用户的查询权利,查询机可置于服务大厅,也可下沉到街道服务中心,实现就近服务。
二是细分用户,为社会公众、经纪机构、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更为简捷便利的业务办理平台。不动产登记的用户从申报业务量上可以分为个人单件业务申报、机构批量业务申报两种,其中机构批量申报业务量大,一次性录入工作量大,窗口收件压力大,因此,建设网上申报系统,分为个人单件业务申报系统和机构批量业务申报系统,金融机构可在网上批量提交抵押权登记申请,打印后,由抵押权代理人带着填写有网上申请编号的申请书材料前往登记机构进行抵押权登记;经纪机构可以在网上帮不同的客户批量代为申请不动产权登记。此项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登记办理效率,另一方面还可有效规范不动产登记代办服务市场。
三是生态互联,推进交易、税务、登记、政务中心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一窗受理、一键缴费、一站服务”。通过优化流程和协同办公,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一窗受理”,分类审核、并联办理、集成服务。完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信息和数据的连通,形成以不动产登记为核心的上游、下游互联,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和验证信息,不再由申请人重复提供材料。
不动产登记的客体,很大一部分是房屋,而房屋交易与不动产登记过程中,需要多次取号、多次排队、多个窗口办理,材料需要重复提交,给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打造涵盖房源发布、房源搜索、网签备案、登记申请等环节,实现合同签订、资金监管、核价核税异议处理、购房贷款、不动产登记的全在线申请审批以及维修资金等过户的联动办理,实现“房产交易与不动产登记一体化”,是深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实现生态互联的重点突破。
充分发挥不动产登记大数据的资源资产属性
不动产登记数据与传统的地理信息数据不同,除具有“地理实体”特性外,还承载了人口、社会、经济等信息,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全国全面落地,依托全国四级联网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在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共享与传送的前提下,开展不动产登记大数据研究与实践应用,对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和人工智能加工,能够充分发挥不动产登记大数据的资源资产属性,将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尤其对促进政府及部门科学决策,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动产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平台是以不动产大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统计学方法、模式识别技术、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数学、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和相关信息技术,结合不动产相关研究理论,构建一套集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趋势预测、模拟推演、全媒体发布与大数据可视化展示的信息化平台。
构建立体式不动产信息安全体系
随着不动产登记业务开展逐渐增多和存量登记数据逐步整合,不动产业务系统保存了大量的产权人登记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同时,随着国土资源业务及信息化需求的发展变化以及业务系统自身的虚拟化、集中化、大数据化的发展,业务网和政务外网均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
而要解决业务信息安全和共享交换之间的矛盾,需要构建一套立体式不动产信息安全体系,以国家保密局许可生产、公安部批准销售的密码技术为龙头,以三权分立、分级管理、按级负责的管理模式为基础,看住前台(终端),关住后门(数据库),以可信身份、可信终端、可信运维、可信应用等技术为抓手,以大数据分析、数据脱敏等技术为支撑,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可感知、可追溯的信息安全体系,形成与信息化建设配套的信息安全审计与防护体系,管住所有的人员,管住所有的应用,管住所有的设备,管住所有的数据。
具体来说有三重体系构成:
第一重:详尽细致的审计,知道发生了什么。通过对数据操作、数据库操作、业务安全、屏幕、运维审计,实现操作留痕、全程监督。
第二重:全面严格的管控,让机密拿不走。通过对人员人份认证、设备接入管控、网络访问安全控制来实现接触管控,通过防止非法下载、非法截屏、复制粘贴限制等应用管控,实现人为的信息泄密。
第三重:安全稳定的加密,拿走了也不怕。采用数据自动加密手段,保证合法用户正常使用数据,非法用户无法打开数据;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通过过程加密,防止数据在信息共享过程中被非法截获而导致的敏感数据泄露或重要数据被篡改。
以上三个方向的信息化建设内容是后不动产登记时代的焦点,信息安全确保工作红线,便民高效树立行政服务新形象,不动产大数据挖掘产生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