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跨年盛典:跨界竞合中的文化产业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2017年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一年同往年一样,有获得也有遗憾,有喜悦也有苦恼;这一年又与往常有所不同,我们前所未有地有耳聪目明,洞察周遭与时代的微小变化。我们在群策群力创造的时代车轮下显得格外渺小,我们又为见证这古老又现代的文明焕发生机而尤显荣耀。


距离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还有2天时间,2017年的可用余额也仅剩2天时间。2天后,我们将在中国传媒大学4k高清演播大厅回顾2017年文化产业的见闻与成就,拥抱跨年的钟声。在观看这场“文化人”的年终“奥斯卡”之前,我们将带领大家深度温习2017年文化产业走势,解析跨年盛典的策划逻辑。



一、2017年文化产业:跨界竞合中的

门道


(一)跨界融合持续火热


跨界融合思维早已成为创新创意和产业升级的制胜法宝。跨界时代的到来不仅宣告着商业模式的更新换代,更对全行业提出了“如何跨界融合”的问题。从传统农业、制造业到服务业之间的行业跨界;旅游业、体育业、数字媒体和房地产之间的门类跨界;文化、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要素跨界,我们发现“跨界融合”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因为生产要素在自由环境下本来就会跨行业、跨地域或沿产业链自由流动。今天“跨界概念”的常态化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打通了要素流动的壁垒。而在此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盲目跟风、唯跨界至上的跨界依赖症。跨界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是什么都装的菜篮子。跨界是一种思路,但不是一种初衷。只有服务于产品和内容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跨界,稳步的跨界。


(二)知识溢出升级“中国智造”


保罗·罗默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厂商所生产的知识存在外部性,即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今天,从传统行业与信息化、互联网简单相加,到产业链逐步实现信息化改造,再到人工智能独立成为新兴产业,信息技术全面点燃经济发展动力。“2025智能制造”为我们从“制造”转向“创造”打造了广阔蓝图: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共创分享成为经济生态基本特征,个性化需求与定制成为消费新潮流,生产率大幅提升,价值链向高端迈进,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全面提升发展效益。本次跨年盛典的“前沿文化科技产品”榜单聚焦最新科技,将为大家展示更多先进、有趣的“智造”产品。



(三)激烈竞合的产业生态


2017年的文化产业仍在多领域共生,轻资产的初创文化企业层出不穷,却鲜有独角兽企业冲出重围。从投资数量来看,一级市场在大文娱领域累计发生了890次投资,整个行业的投资活跃度大大降低,只有2016年的60%。但从投资额度来看,2017年和2016年大文娱领域一级市场的投资额度大体相当,都在700亿左右。这意味着,2017年,资本愈发向少数具备优质内容的头部公司聚集。头部公司全面布局行业生态,与文化企业进行了横向合并和跨界整合争夺优秀“IP”与内容,收集大数据并开发技术支持精准投放。2017年3月阿里巴巴收购大麦,阅文集团背靠腾讯IPO市值秒破900亿港元。淘汰与入局、兼并与重组,竞争与合作,迭代的故事每日都在上演。



二、奖项的设立初衷:树立产业标杆,释放标杆效应


本次学院奖评选中共设置“2017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2017中国年度文化人物”“2017中国年度文化产业园区”等9大榜单,从九大行业分别奖励2017年度文化产业领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杰出代表。奖项的评选范围涵盖面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谈及奖项设立的心路历程,学院奖评审组委会强调,尽管流程是公开遴选,但评选绝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令人敬佩,探索创造的经验向外推广。这是树立标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标杆”二字尽管耳熟能详,但标杆管理理论却是此番行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标杆管理理论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业一流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自身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身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创造优秀产出的良性循环过程。第一,这实际上是一个模仿和创新的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追求比较优势的竞争本质。标杆管理理论虽为美国人首创但并非西方所独有,言下之意中国也早已有之,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第二,标杆理论具有广大的时效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标杆”效应是这一理论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树立“标杆”形象,能够有效带动区域周围的经济发展。第三,这个“标杆”并非随意设立,也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即该“标杆”在当地区域中必须首先占据重要的经济地位,“因其有影响才更能产生影响”,这种群体中的二八效应体现了标杆产生的重要先决要素。


因此,标杆思想这一集两千年中西思想沉淀的创新思想学派与哲学实践方法论,融汇儒、道、墨、法、兵、武学、佛学及西方神学的核心思想,小则可以体现各种奖项的设立初衷,大则能够解决大量社会不良问题。从对标到创标,体现的是“标杆兴业”与“标杆兴国”的大智慧。



三、奖项的社会效应:强化社会影响,推动外部溢出


2017年的文化产业界,仍然是勇者逐浪的潮头,是资本青睐的宠儿,是创新创意的孵化器,是大众文化与艺术情怀的试验场,更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粮仓。文化产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自身也从粗放野蛮生长到健康有序成长,体量持续变大,结构不断调整,逐渐接受更多冷静的审视与科学的规制。


本次跨年直播盛典定名“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一是立足于关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心,二是联手全国17所知名高校以学术视角把脉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力求以多种形式追求积极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发轫于“外部性”,庇古又称正向的溢出为外部经济。溢出效应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知识溢出,还有技术垂直溢出和区域溢出等理论延展。正如区域间经济溢出的经济根源产生于经济的开放性和互相依存性,文化产业这片沃土上的每个耕耘者、这张产业网格上的每个联结点都有共享信息、社交、学习的需求。


跨年直播盛典作为一次辞旧迎新的盛大社会活动,不只是一个时空内一群人的“自娱自乐”与“自说自话”,而是一场全民盛宴。前期有强大的学术团队负责评审和点评,后续有专业的学术论坛进行理论研讨。“学院奖”将通过直播方式等大众传媒渠道,协同产学研,使行业人有所得、学生有所思、百姓有所乐。



四、奖项的评选标准导向:不只求大、求强,更注重社会效益与特色彰显


本次评奖标准也与商业领域的奖项有所不同,除了研判入围者的文化价值、创新表现,市场表现,更注重“社会效益”“导向性”和“双效统一”。社会效益是文化产业业界的红线,更是学界的旗帜。应该时刻关注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关注文化事件在社会发展中规范道德价值的特殊性,关注文化项目对于同类项目的启发与示范作用,关注文化人物对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的引领作用。


如今年新晋的“大运河文化带特色榜单”,入围主题不限于建设性项目,不以经济效益和规模大小为引导,更关注能鲜明代表运河文化的特色项目。不管是表演还是平台,只要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独特的视角生动展示运河文化,呈现来可亲、可见、可呈现、可触摸的效果,都值得向全社会展示和推广。这不仅响应了十九大精神对于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学术主体和项目主体携手切实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次合作。届时,直播盛典将多方位展示运河文化形态,将历史感与现代表达相结合,展现中华运河文化的瑰丽画卷。



你我生活在这个飞速时代的中心,没有一个人置身事外。我们以不同的角色在观望、在参与、在直接或间接地着描画着同一片文化天空,温润又沁人心脾的文化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粮,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财富。我们诚挚的地邀请您观看这一场文化产业学术盛宴,感受新时代的文化力量,寻找新生活的幸福源泉,为知识加码,为新年造势!



END

责任编辑 | 关卓伦 胡音音

后台编辑 | 祁吟墨

校       对 | 朱鑫峰 刘舜欣


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解锁知识跨年新玩法

中国文化产业跨年盛典 | 2017年就要过去,我想做个有文化的人

精彩内容提前看!中国文化产业跨年盛典即将重磅来袭

文化产业“奥斯卡”即将揭晓,9大榜单负责人独家揭秘

深度报道 | 从跨年聊“跨界”,2017文化产业该这样跨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