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 |学术男神再聚首,带你回顾2017展望2018(下)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1月8日,“2017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暨“智库对话2018:年度回顾与展望”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举办。12位国内文化产业大咖齐聚燕园,共同分享、探索发展文化产业有益经验和创新模式。回顾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研判2018年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走进文化经济新时代


第一,从时间维度看文化发展,要经历文化原创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软实力四个时期。文化原创力的表现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文化生产力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在过去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十八大”“十九大”开始,进入了以“文化创新力”为主题的文化经济新时代。不仅产生了文化渗透,即“文化+”现象,更引发了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对文化生产特别是对自上而下孵化的草根文化产生了影响,创意者经济可能关联到“版权经济”“IP经济”“共享经济”“协商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


第二,过去一年文化立法成果令人欣慰,但对立法节奏要有更好的安排。除《电影产业促进法》以外,上位法也亟待出台。此外要继续推动大部制改革,使组织体制进一步符合文化新经济的管理规律。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根本在于简政不是放权。防止再国有化,国家在充分竞争的领域再成立新的国有文化企业,对市场的自由竞争是有失偏颇的。反思文化领域的垄断现象,目前我们一味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没有考虑大型平台通过商业逻辑和垄断,攫取不应得利益的现象,因此应进一步尝试探讨反垄断法在文化领域的实施细则。


第四,对高品质文化内容的消费在崛起。这种趋优消费,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彰显自己的符号价值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

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回顾与展望,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2017年文化产业的四大亮点。第一,中国文化产业进行了全面转型。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业态转型,文化产业在与众多业态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二是文化消费自发行为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呈现出新的态势;三是文化产业管理呈现新的变化,包括对宏观调控与自律发展的反思;四是园区产业成了全民思考,对园区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主题园区特点越发明显。第二,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加速建立,融合发展与共享经济助力。第三,文化贸易、文化扶贫发展和文化安全得到保障。第四,文化产业研究更加深入,文化智库建设脚踏实地。


2017年文化产业的五大问题。第一,现行政策不能推动规则的实施,文化产业促进法处在艰难推动中。第二,民营企业应该享有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公平待遇,甚至得到更多扶持。第三,管理宽严问题,根源在管理意识上。第四,文化产品走出去,还应该引进来。第五,顶层设计迟缓。


2018年文化产业的六点展望。第一,进一步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第二,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期盼大部制改革继续推进。第三,文化产业与事业融合发展成为常态。第四,文化产业迎来国家贸易交流的机遇期。第五,呼唤中国文化产业本科教育成为主战场。第六,呼吁立法的加速。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文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格局基本确立


中国文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格局基本确立,朝良性的方向继续调整,一方面,朝符合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升级;另一方面,朝着内容经济模式形成的方式在优化。


内容经济模式在2017年基本得到确立。一方面,网络付费用户急剧增加,内容价值在商业模式上的得到确立。另一方面,2017年,互联网背景下,分散的知识创造传播带来的付费模式真正确立起来。内容经济模式之所以能够确立的最主要力量,来自互联网和资本。互联网让知识的生产、接受与与消费变成规模经济模式,从而形成商业模式。长期的、有作为的资本介入,使知识的价值和价格在市场交易中确立,市场竞争趋于集中化,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愿望和能力同时提升。在视频版权的价值得到市场确认后,2017年音乐版权价值也得到了确立。


对2018年趋势展望紧扣“改革”两个字。2018年不只是体制改革四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也是中国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点。文化体制改革还是供给侧意义上的改革,一方面是制度领域的供给,包括文化管理体制的调整;一方面是产业和事业从分类改革到进入到融合环节;另一方面,资本始终是一个指标性的环节,它不只意味着钱和资源,还意味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结构性关系,特殊管理股问题、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亟待解决。


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建设生态体系,绝不单兵作战


2017年标志性事件是十九大报告对文化战略和文化定位,文化正式进入国家话语体系。2018年不仅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文化产业这个名称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体系二十年。从学术层面总结,分为三个层级:第一,文化产业的独立化;学术上,文化产业从宣传意识形态、文化战线作用中独立出来,建立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渡了空间。第二,对文化产业特殊性规律的研究支撑了中国建立了相对独立、开放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第三,建立了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系统。


目前的发展也存在局限。第一,在理论研究不充分情况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二分。如果仍以事业、产业简单粗暴分割,将走上俱分进化的道路;第二,特殊性规律的过分强调,让既得利益阶层固化,成了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第三,学科理论研究不足,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在理论实践上不成熟,没有划清与艺术学、管理学、文学其他学科的边界,在话语系统、独立研究对象上还有研究空间。


2018年的目标是呼唤学者们集中精力建设生态体系,不能单兵作战。生态体系围绕三方面,第一,理论研究围绕如何增加体制改革的红利;第二,围绕新技术发展导致的红利。这些高技术不只带来收益的杠杆,也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杠杆;第三,围绕人才红利,特别是学科的建构。


姜生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只有口味没有实质的文化产品是乏味的


口味是经济学概念,也是文化价值观概念。成功的文化产品应将躯壳和灵魂、内涵和历史、口味和实质自然地完整地融为一体。《战狼2》冲击影视圈越厉害,表现出来的文化问题越突出。这部片子从技术支持到口味应用都非常“好莱坞”,批评者认为只吃到了口味,没有吃到实质,所以产生抱怨。当代中国的崛起没有经历战争,人们对军队精神气质缺乏经验化认知,没有形成英雄崇拜的社会根基,所以战神的诞生会被贴上个人主义地标签。一部片子要想传达军魂和崛起,仅仅靠文化产品的张扬塑造是不够的。所以文化产品应该是公众文化经验的产品,真正的文化产品在内涵上要有历史根基,这个根基可以来自古代历史,也可以是近期的文化。《王者荣耀》虽然将历史人物融汇其中,但是不足以孕育新的文化理念和系统,其功能仍然落实在产业而不是文化上。判断符号是否能应用的标准,在于能否驱动符号来表达哲学,通过逻辑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展望来年,文化产品需要提升表达“我是谁”的能力,即回答民族自我表达的问题。文化产业的本意在于精神,而非产品扩张,要有思想才能消化掉文化产品的原料;要用文化驱动经济,而非转换经济,提高当代人自身文化的高度,从小文化上升为大文化。

 

李向民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业态转型与企业洗牌并行


2017年有四件大事值得重视。第一,党对文化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式写入党章,将文化与道路、理论、体制放在并列的位置;第二,201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对于文化发展从传统的资源开发到今后各个层面的文化交流做了全面部署,文化发展到了新的节点和新的平台;第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发生改变,从此,物质经济时代告一段落,我们真正进入精神生活时代。美好生活,既要“美”,又要“好”,超越过去的“有”,在物质基础上追求心情舒畅,在个性情感上得到寄托;第四,2017年出现了业态转型和企业洗牌并行的状况。传统业态到挑战,新兴业态由于技术的进步不断产生。一方面,文化产业不再是独立产业,而是与传统业态融合促进了其他行业改造升级,创造了更多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技术变革提速导致业态迅速变迁,进而导致企业洗牌,有些企业在长期烧钱后运行不下去,有的企业找不到新的业态支撑,企业生命周期变短。


展望2018年,有两大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会进一步加速;随着故事和创意的加入,文化企业将与普通企业融合,难以区分出售的究竟是故事、设计、品牌还是功能。一点担忧:爆款影视作品中文化内容空心化问题,即工业化的产品如何实现文以载道。


 (根据现场嘉宾发言录音整理)


END


责任编辑 | 胡音音

后台编辑 | 杨斐然

校       对 | 侯雪彤 董一沣


推荐阅读

重磅 | 学术男神再聚首,带你回顾2017,展望2018(上)

直通两会 | 国家文创实验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范周 | 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创空间,挣脱桎梏全面释放文创活力

胡正荣|回望2017:文化产业百舸争流,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2017年究竟有哪些文化热词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