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方案” | 中篇
老旧厂房既是展现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我国在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打通老旧厂房改造的“任督二脉”,让保护有标准,让利用能落地,既是摆在政府管理、行业操作面前的命题,也是难题。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动能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更新转型背景下,老旧厂房成为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发展的有力抓手。由工业记忆转向文化创意,由旧空间转向新地标,实现跨时代文化交融碰撞,既有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在2018年8月18日举办的2018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论坛上,我们看到了30多个城市(城区),近百个园区的参与。会上多个省市的老旧厂房企业代表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共性的。这些问题既有老厂房改造一直悬而未决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新现实、新需求下的新矛盾。
工业记忆+创意升级
转换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1
追逐热潮,缺乏“冷思考”
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引导,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便无法真正实现“腾笼换鸟”。诚然老旧厂房改造转型为文创园区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股热潮,但很多城市老旧厂房的改造缺乏整体性、专业的规划,欠缺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法,出现了一些仓促上马,后来又被迫拆除的项目。
2
“保”与“利”标准不清
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在城市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筑美学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创空间,合理保护是前提。目前在老旧厂房的保护层面还存在价值认知不统一的问题,针对老旧厂房保护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改造利用的要求尚不清晰。
一方面,原本属于工业遗存的建筑设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一些企业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破坏式改造和过度利用问题;另一方面,原本可被改造利用的空间无法开发,希望进行保护、利用分类实施的企业找不到依据和抓手。指导原则不等于实际操作条例,只有明确了老旧厂房保护层面的标准和要求,才能有效开展利用层面的顺利开发。
3
落地“最后一公里”悬而未决
随着老旧厂房改造文创空间的进程发展,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亟待突破。土地性质的变更是项目引进和项目注册的重大障碍。土地性质不变更,后续改造中的立项规划、建设施工、安监消防等一系列手续便难以进行,这是绝大部分老旧厂房在转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
在新形势、新现实、新需求的形势下,北京市政府在借鉴了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后,于2017年年末给北京文创界送了一份大礼——《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应该算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与老旧厂房改造有关的文件中,最接近和触及当下实际改造困难的文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份文件中使用了“临时认定”一词,说明政策的落地还存在距离。
这份文件所反映的问题并非个例。尽管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已经出台了针对老旧厂房改造利用的相关政策,但这些政策相比国家层面的政策而言只是相对“具体”,而距离实质性解决老旧厂房利用层面的操作问题还有最后一公里。这也暴露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白纸黑字的政策文件转换为切实可行的落地生产力?
4
观念落后要挨打
目前,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开始从瓦片经济向着利益共享、服务输出、品牌输出过渡,也许很快就将步入数字智能园区的新阶段。但现状是,全国绝大部分园区的发展方式还是“租赁模式”,经营的是商业地产而非文化创意产业。各地园区建设的阶段不同,成熟度有差别,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和文化产业自身的转型发展,园区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已不再是租赁规模大小的简单比拼,而是强运营能力、强文化内容输出能力之间的残酷较量,是人才的竞争,是发展理念的竞争,谁能与时俱进、不落窠臼,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5
双效统一待提升 服务认知待突破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转型发展,如何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的文化遗产,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增强城市文化创新活力是政、产、学、研各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很多园区对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误区,认为追求没有明确经济回报的“社会效益”毫无价值。目前,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还存在仅仅将自身视为文创园区的封闭化的认知围墙,没有找到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肌理,没有将工业文化的历史记忆与现代城市文化内涵实现“隔空对话”,尚未融入城市发展大环境中。
文化空间 永续发展
贡献老旧厂房改造“中国方案”
破解老旧厂房的瓶颈问题,需要系统认知、科学规划,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老旧厂房改造提供全新的筹划机制,为世界贡献老旧厂房改造的“中国方案”。
1
谋划顶层设计,向落地政策要效益
针对老旧厂房保护层面存在的难题,急需建立对应的工业遗产评估体系,对于老旧厂房的建筑、设施等逐一甄别,确定用途和改造标准。在老旧厂房利用层面需处理的土地性质变更、建设施工、安监消防、遗产认定、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等内容和环节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亦需要顶层设计的政策突破。针对目前出现的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中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用法治力量推动政策落地开花,对老旧厂房改造文创空间中存在的发展难题予以深入研究,尽快制定出管控全国、惠及文创园区经营者的可落地、可见效、可惠民的政策。
近期,国家有关部委已经组成专门调查组,就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和文创再造的问题在浙江和江苏进行专题调研,我们期待着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带来一场“久旱逢甘霖”的政策及时雨。
2
打破思维定式,向公共服务要效益
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兼顾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打破了园区的封闭围墙,为园区、社区的良性互动搭建桥梁,也是提升园区品牌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在很多园区的实践中已被证实。例如郎园在每个园区都用一定比例的面积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吸引和服务于大量的文化人流;东方嘉城通过提供经营服务,创造了角楼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代表案例。这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正在反哺园区的品牌力和竞争力,这些园区在公共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范式。这些真实、鲜活的案例说明“双效统一”并非是一句空话,产业经营和公共服务并不冲突。
角楼图书馆活动
3
打造品质园区,向管理服务升级要效益
事实证明,好的园区不是空间体量取胜,而是综合品质的赢家。园区管理和服务的升级是园区的生产力、品牌力。这里所说的服务,绝不是简单的水电物业、几间会议室的简单模式,而是全景式规划和运营的“强服务”;这里所说的升级是运营模式的升级、服务的升级,最终是人才的升级。园区运营者、管理者需要实现由“二房东”到“产业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想企业之所想,才能让园区运营者与企业之间形成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共同体。高品质园区形成的是可以输出的服务和模式,是可以跨地经营的品牌。
4
构建文化“生态圈”,向空间融合要效益
由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不仅仅是一种有特色物理空间,更是承载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命体”。文化传承要从老旧厂房、工业文明入手,挖掘城市的文化精髓。城市更新不是园区的改造或新建,而是工厂大院、社会营造、城市生活美学的渗透。根据园区的特点,打破园区的封闭围墙,走向融合社区甚至校区的开放环境,才能为园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将老旧厂房打造为全新的城市会客厅,形成流动的城市美术馆,描绘生动的城市风景线。
5
优势互补求发展,向合作要效益
在老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过程中,部分问题并非园区层面能够解决,需要缔结联盟来共同探讨、联合发声。借助这一平台建立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高效沟通渠道,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园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例如,18日刚刚成立的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涵盖了多个省市政府单位和园区共同参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也作为智库单位受邀加入。各地特点不同,但政府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园区改造经营的成功做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企业资源和服务也可跨地配套,成功案例亦需要研究总结和探索。再比如,目前全北京尚未有以文博文创为主题的文创园区,可以集结众多文博企业,共同打造第一家文博文创园,并将这一模式推及全国,形成文博文创行业的协同发展联盟。
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并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有量更要有质,有规模更要有特色,有政策更要完成最后一公里。对此,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路。
面对新时期、新现实、新挑战,我国老旧厂房保护和利用的未来之路是什么?我们将在明天继续分享,欢迎继续关注!
挖掘城市文化的“金山银山”,老旧厂房保护利用还需合力前行 | 上篇
本文作者:
范 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晓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1640064205@qq.com
END
美 编 | 徐妤函
推荐阅读
范周 | 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创空间,挣脱桎梏全面释放文创活力
工业记忆,文化传承:北京朝阳倡议发起成立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
官方权威解读 | 北京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专项政策,明确空间体量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