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互联网究竟怎么“融”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今日看点
2018年11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强化站位,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构建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的主旨发言,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与腾讯、百度、网易等多家战略合作企业共同推进的项目落地生根,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方兴未艾。但个体成功并不代表行业繁荣。文物与互联网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实现跨界融合?到底怎么“融”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不是一个新命题。早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就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文化传承发展深度结合,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并非异想天开,两者之间有着强烈的内在关联。第一,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积淀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第二,两者融合有着强大的动力。现有文物展览、展示和文化传播的形式都不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急需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第三,科技的蓬勃发展是前提条件。当前全球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互联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文物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现状
1.文物展示传播方式不断创新
目前,全国十三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和近五千个博物馆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集中展示精美文物,讲好文物故事。2017年5月18日,全新的故宫中文网站正式开通,网站在内容架构上分为导览、展览、教育、学术、文创等板块,观众查找信息更加方便快捷,数万张高清文物影像让喜爱故宫藏品的观众大饱眼福。凭借精良的制作内容,其半年访问量便高达560万。故宫推出的第九个APP《故宫社区》,使用户通过阅读或点赞他人文章、完成任务等方式获取积分,使用积分及经验值升级自己的专属府邸,邀请用户以现代方式体验最具古典范儿的文化生活。这就改变了以往数字产品单向传播的模式,让用户从消极被动的文化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参与者,有效地提升了用户参与度。
故宫中文网站
故宫社区APP
2. “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推广
近年来,“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推广,通过智能导览与互动展示、虚拟漫游、文物知识图谱开发等手段,为观众带来智慧化、沉浸式的博物馆体验。首都博物馆曾举办一场“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借助VR技术将那一时期的建筑及大量文物进行科学复原,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妇好墓的建筑构造以及下葬的全过程;中国测绘科技馆借助数字技术与实体沙盘,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向观众讲解;甘肃天水民俗博物馆则使用异形投影技术,在模型上依次幻化出不同角色的秦腔戏剧脸谱图案,观众还可以DIY戏剧脸谱并打印出来作为留念。
3.文物利用新领域不断拓展
文物利用新领域不断拓展,文物与教育、旅游、创新设计和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渐次开花。目前,“百度AI博物馆计划”已实现数字文博地图的一期上线,该项目共包含2894家博物馆精确POI,用户可通过百度地图更精准地搜索并导航至博物馆。此外,该计划很快就将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知名博物馆实现落地对接,用户在游览这些博物馆时可通过百度APP搜索、拍照识别功能,随时了解线下博物馆之外更详细的展品信息。而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则以千年的历史文物为载体,用综艺的表达方式将一件件国之瑰宝的前世今生向观众娓娓道来,徐徐揭开典藏文物背后的文化宝藏。
探索:到底怎么“融”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目前,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虽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两者融合仍存在“文物动起来=文物活起来”的思维定势,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简单叠加,其目的在于广泛地传播。
1.理顺关系:技术为文化服务
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将其与文物联姻的目的在于能够让更多人感知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现在却陷入了一种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而活起来的怪圈,今年抖音推出的H5“文物戏精大会”虽然以科技的方式让文物动起来,但公众观看后并没有了解到多少文物知识。为此,必须理顺文物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树立“技术为文化服务,而不是文化为技术服务”的观念,只有借助科技力量将传统文化内涵予以深层次挖掘,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活起来”。
2.明确目标:让传统文物融入日常生活
借助科技手段让文物“开口说话”是吸引公众关注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在培养起公众浓厚的兴趣之后,文物工作者更需要思考如何让传统文物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底蕴融入现代人的精神血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妨借鉴美国芝加哥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等加入的“CC0无权利保留协议”,该协议意味着版权人将对作品不保留任何权利,且鼓励公众下载博物馆数字资源,支持公众对于数字资源的商业化应用,意味着公众可以下载任意一副艺术作品,印在衣服及手机壳上,做成自己的文创产品,既不用付费也不用担心侵权问题。这既是让传统文物融入日常生活的创新之举,也是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巧妙互联的有益尝试,虽然在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律体系下该协议无法付诸实践,但其做法仍为广大文物工作者以启迪,我们也需要探索出让传统文物融入日常生活的“中国路径”。
创作自优秀画作的抱枕
3.探索路径:商业化手段传递文物精神
文物的活化意味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路径的创新。国外博物馆早就意识到用现代艺术手段把馆藏文物形象开发为文创产品,将文物故事和文物精神通过商业化手段传递给消费者。
今年7月份,英国大英博物馆在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短短两个星期即冲上行业日销第一名,环比增长度高达5044%,开店当天便有16万人涌进店铺,一天销售额近30万元。这组惊人的数据再次提醒我们,商业化程度和市场化运作能力是衡量文物是否活起来的重要指标。未来,我们要有意识地开设文创电商平台、文创商城等网上文创商店,依托互联网的技术能力将商业化手段的效用实现最大化,在吸引公众消费文创产品的同时传递底蕴深厚的文物精神,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参考来源:
数字展示在线,《博物馆创新科技篇| 我与文物的超级对话》
搜狐新闻,《智慧博物馆建设案例分享》
END
美 编 | 谭腾飞
推荐阅读
博物馆衍生品开发:火爆背后问题重重,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连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