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文创新纪元来了
今日看点
2018年12月31日,“见证:文化40年”范周跨年直播公开课在中国传媒大学SONY4K演播馆如期开讲。在结束部分,范老师以犀利的眼光、独到的见解,为我们讲解了文化消费的前沿趋势,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文化消费的发展值得去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中站得住脚,有所收获。
零点的钟声敲响了,2018年过去了。这样一堂公开课注定让我们终生难忘,600多名现场观众和2200万名线上同学,共同迎接中国改革开放下一个40年。
总书记在向全国人民做的新年贺词中说到,“2019年,我们都在努力地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他对于2018年的总结是“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他在致敬的时候,今年第一次点到了“我们既要向科学家致敬,向大国工匠致敬,还要向那些送快递的人致敬。”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2028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50年的时候,我们怎样面对?零点已过,钟声敲响,回忆留给过去,我们好好展望未来。
何谓文化消费?基本认知再定位
从定义来说,文化消费是消费者对他人及社会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进行消费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文化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各种方式消费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行为。与一般实物产品与服务消费活动的不同的是,文化消费是一种对精神财富的吸收,积累、继承、更新和创造的过程,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更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让文化普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消费与产业供给相对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相继涌现,文化消费的形态不断外延,其适应性标准也再不断地进行调整。2018年,国家统计局更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新的分类方法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六类产业定义为文化核心领域,将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三类产业定义为文化相关领域。在文化消费的定义之后,我们也可以从文化产业的范围中,反窥文化消费的范围和内容。
融合是时代特征,文化融合深度演进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文化消费领域瞬息万变,开启了历史上演进最剧烈、内容最多彩的时期之一,被商品化的符号性产品全面开花,并且与时代脉搏紧密融合。
第一,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度融合。生产力结构决定了产业的价值和效率。蒸汽机、电气和计算机的出现,牵动了全球生产力结构的三次革命,缔结了全新的生产关系。数字时代中,无边界传播的信息携带着文化要素,向全球经济完成深层次的渗透。
第二,文化形态与科技发展产生了深度融合。文化消费媒介的迭代更新,一次次重塑着消费的呈现方式。一百年前,世界第一次大战刚刚结束,军队和百姓都陆续摘下保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头盔。谁可曾料到,如今我们只要在头盔中植入一枚小小的芯片,就可以使它成为通往虚拟世界的神秘入口。
第三,文化脉络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度融合。“网生一代”的成长,塑造着数字空间中的话语体系;老龄化的发展催生着新型康养“文化场”的变革;城市化进程奠定了文化消费的层次;教育资源的丰富掀起感知、体验、融合与创造等全方位的文化革新。
三个想象:瞭望未来文化生活场景
从1978到2018,我们见证了文化消费秩序的恢复,见证了文化消费探索的起步,也见证了文化消费融入社会经济的血脉并日渐繁荣。面向未来,文化与大众生活的互动将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数字化生活。九十年代,尼葛洛庞帝对“数字化生存”的状态发出警戒,却没有抵挡住愈发先进的通信服务驯化人们的生活,不消说自动化、云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对世界的解构和再造,现实与虚拟的疆界相接驳,数字化生活的创意纪元已经到来。福楼拜所言甚好——“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又于山顶相会。”如果对于未知的恐惧让科技和文化分手,那也正是对于未知的期待让科技和文化相会。
比如文化的在场。“共享经济”这样一个商业概念(或者说商业模式)近年大火,但随着共享所消解的,还有传统意义上,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边界。在创意纪元中,知识是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知识付费、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慕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共享。在创意纪元中,文化可以进行深度地场景化和在地化,在康养产业中提升用户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丰富全域旅游中彰显的文化精神。
比如被消灭的“少数派”。互联网的原住民、青年网生一代正在悄悄的改变世界。这些开始获得解释世界的能力的人,他们的思想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强烈的个性化、细腻于表达、追求契约精神、文化上的宽容并且尊重多元化。“贴标签”式的社会刻板印象,在话语权的更替中,将会一去不复返。
十年后的2028年,我七十岁了。90后即将步入中年,00后活开始跃于社会舞台,让我不禁思考,流行文化和互联网滋润下长大的这几代人会支撑起怎样的社会发展。同时,根据预测,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深远。当80后和90后老去,他们会怎样度过余生,需要怎样的文化消费?从态度上来说,他们是会依然摇滚,依然丧,还是会依然佛系?
二十年后的2038年,我八十岁了。也许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成熟且普及,被数字化的制造业为劳动者重新赋值,创意、创造和智造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磅礴历史价值,生产力被极大地解放,文化创意类的生产、数字创意产业的供给定将成为下一阶段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在那个时候,我们如何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更好的面对那个全新的未来世界,这是个问题。
三十年后的2048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前哨站,我九十岁,也就是《礼记》中那个非常难写的“耄耋”之年。挪威作家乔根·兰德斯在《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写道,“2052年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了。它将是一个文化国家,是过去中国历朝历代的现代化身。”四十年后的中国文化,应该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场中的耀眼明珠,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实力构筑,成为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的迅猛发展中,新的需求正在被激发,新的秩序正在被建立,新的未来也正在路上。立足当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行业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竞争已经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发生:和康师傅竞争的不再是今麦郎,而是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和佳能竞争的不再是尼康,而是华为和苹果;和翻译公司竞争的不再是另一家翻译公司,而是科大讯飞。毕竟,打败马车的从来不会是一辆跑得更快的马车。
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文化消费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和形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文章在“见证:文化40年”范周跨年直播公开课内容的基础上梳理而成。
END
责 编 | 宋立夫
美 编 | 林一民
推荐阅读
剧 透 | “见证:文化40年”范周跨年直播公开课今日试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