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的“前世今生”:从资源到资本仅一步之遥

王径舟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作为地理实体的标志和符号,是人们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真实而又简洁地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无论是古代的广陵还是如今的扬州,无论曾经的长安还是现在的西安,地名往往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作为当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通过相对应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该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地名背后的逻辑思考


中国幅员辽阔,各处地名的形成各具特色,各有风格。地名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地名背后所折射出的地理、历史、自然、人文等不同方面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现阶段,大到一座城市的地名,小到城市内一条街道的名称,都是城市具有重要吸引力的参考因素。辗转往复,历经时代变迁,地名的背后如何反映地方地域性风貌、展示地方风土人情,我们选取几个角度分析地名,梳理其形成背后的逻辑。


1

反映地方自然地理风貌


中国的地理地形差别较大,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也各不相同。大部分地区在命名时会结合当地的地理风貌。例如陕北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基本地貌类型为黄土塬、梁、峁、沟等,都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陕北地名就将梁、峁、沟、崖、畔等大量地运用于其中,例如梁家沟、吕梁等等。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多水,地名就多与水有关,如埭、堰、坝、桥、笕、浜、渎、栅、阜、漾、滩、泾、塘之类,也都由水而起,附近地名都与这些字有关。乌镇有东西南北四个栅,还有“乌镇北栅头,有天无日头”的谚语,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转型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旅游打卡圣地。


  乌镇水乡


2

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在华夏大地上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很多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地名就可见一二。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东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帝号而得名的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舒适的生活环境,给秦皇岛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真正定名是在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就把这条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而称王府井大街了。后来,逐渐用王府井称呼整条街了。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商业街,在北京享有“金街”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上现代商业规划布局,王府井大街在新时代正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成为北京标志性的地点之一,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们前来购物、娱乐。


北京王府井

 

3

折射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会结合本地的地理风貌和行业发展为地区命名。杭州在历史上曾用过的地名,基本反映着杭州地区的行业发展、经济活动的情况。如:盐桥、卖鱼桥、米市巷、牛皮街等。杭州作为江南水乡,河网密集,所以自然而然会有许多桥梁,结合具体的经济活动来进行命名,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还能能够作为地区记忆保留下来。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经济还是停留在手工业作坊,北京的许多胡同的名称都源于某种著名商品。如:麻线胡同、烧酒胡同、大糖坊胡同、白纸坊胡同等,地名折射地方经济的发展,反映曾经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地区最为浓缩的概括。


北京老胡同

 

当然,地名形成的背后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地名都不会是凭空出现的,其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究。

 

二、当地名作为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传承?

 

1

地名保护,认识先行

 

保护地名,就是保护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联合国第九届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名作为地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保护地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源头上对地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界定和认识。政府联合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针对地名建立更加细致的多级指标评价体系。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和相对应的法律条文,来在不断完善地名保护的制度措施。

 

2016年,民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从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编制实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管理、深化地名文化遗产研究、利用和弘扬、建立健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七个方面对地名保护工作做出了指导和要求,这对地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地名,认识先行。每个人都应该有树立起对地名保护的认识,认识到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更多的时候,地名就是这个地区最好的品牌和符号。

 

2

地名保护,需要“共舞”

 

地方政府也积极展开保护地名的专项工作,成立地名管理办公室,针对城市内的地名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北京“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决定了北京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名也就需要被系统而有效的梳理和保护,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洋地名”,需要进行整治。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老北京的城门已经不复存在,如现在的”复兴门“地区,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地名来保留北京地名文化和城市精神内涵。宁波为了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开展“寻访宁波最美老地名”活动。从地名的历史性、知名度、文化内涵、传承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宁波境内有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等河流,水资源丰富,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中很多与水有关,如姚江作为宁波的母亲河,是浙东文化的主要通道之一。这种大众参与的方式对弘扬我国传统地名文化、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和认同感具有积极的作用。现阶段,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举行相关地名保护征集活动、建立能够恢复记忆的标志性建筑等来对地名进行保护和开发。需要官方和民间“共舞”,一同促进地名文化遗产的良性利用。

 

3

地名IP,地方特色化品牌化的起点

 

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本质而言是该地区巨大的IP,充分挖掘和利用能够很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扬州作为一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不断的积累沉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古人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给扬州这座城市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潜力。现如今,通过相关旅游演艺、文化会展等项目的开发来拉动扬州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地名优势,善于挖掘地名文化IP助力城市特色发展,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苏州因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全国,西安也因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家喻户晓。


“烟花三月下扬州”


当然,我国还有许多城市和地区为了能够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不惜通过改名来获得更加广泛的知名度。这样的做法在短时间内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名背后所丢失的部分文化内涵,很有可能是当地巨大的损失。如何处理好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关系,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黄山作为知名的旅游景点,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光。将徽州市改成黄山市,主要目的就是打造安徽旅游的品牌,短期内对当地旅游业形成巨大的刺激,促进了黄山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徽州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无梦到徽州”在改名后影响力逐渐下降。利用了“黄山”这一IP的同时却丢失了“徽州文化”这一巨大的IP,其结果是否成功还有待商榷。相类似的案例还有庐州改成合肥、汝阳改成驻马店等等。更多情况下,地名只是一个表面符号,其背后还承载着地方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地名来挖掘和传承。没有了“徽州”这一地名,徽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会越发困难,甚至有可能被历史所遗忘。如今又有专家学者建议恢复徽州地名,但所涉及的行政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加充分的论证和研究。所以,我们更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城市发展的问题,从地名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城市精神和城市内涵,千万不要急功近利。

 

结语

 

通过上述的案例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IP文化宝库,不能因为短暂的利益而更改甚至放弃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地名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薄孝荣先生说:地名文化“既包含社会科学,也包含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政治学……”。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名会被发掘利用,形成带有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来源:

张钧凡 赵琪,《挖掘城市历史 传承城文脉——浅析北京历史地名保护的几种途径》

伍鹏,《“宁波最美老地名”之特征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 

杭州日报,《激活城市老地名的历史记忆》


END


美   编 | 汪晓琳


推荐阅读

“汉服热”:文化自觉下的顾影自怜?

《权力的游戏》与北爱尔兰的十年

方言保护陷入尴尬:实用性与人文性的博弈

范周 |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怎样才能获得最大张力

在传统村镇保护性开发中建设文化生态的路径探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