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五年来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观点摘录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作为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不仅分布着巨量的文化资源,也凝聚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运河传统运输功能弱化的今天,如何做好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更好地彰显其文化内涵、实现其当代价值?今天,言之有范为大家带来范周教授就大运河相关问题发表的观点综述。


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工作?

 

抓住重点,保护先行


对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我们对于运河的开发应该有重点、有节制,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好大运河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具体而言,各地应提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完善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开发方式。

——2018年5月17日,在“浙江人文大讲堂·大运河讲堂”上的演讲

 

摸清家底,继往开来



首先,要有一种继往开来的思想。大运河并非完全人工形成的,它是在原来沿线已有沟河渠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梳理最后形成的,而且在每一个朝代的变化都不一样。因此,“既往”就是要对大运河这些历史摸清,文化要搞清。“开来”,就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历史遗存,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组织的定义,不可再生,要有原真性。所以对它的保护要严格地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进行。


第二,要摸清家底。我们到底有多少这些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怎么样。目前,已经挖掘的大运河遗产点、文物就达1200多项,那么,大运河沿线一共有多少资源呢?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又是如何呢?对于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亡的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下应重新挖掘和梳理。此外,大运河沿线城市要想做好运河开发,就要对水务情况、河道情况、周边的经济社会情况、遗产保护情况了熟于心。


最后,要加快立法。美国,包括欧洲的一些运河,它的保护与其立法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现在也看到,大运河沿线城市如天津、北京、山东、江苏等,都已经开始做大运河立法的准备工作。

——2019年5月10日中国网采访

 


形成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示范


第一,从重视单一文化保护,转向重视文化场景要素的综合保护。不仅要保护大运河的文化要素,也应积极保护运河自然生态、生活形态等,将大运河作为一整套社会文化生态工程看待。第二,从重视点、面的保护,向线性文化遗产方向发展。将北京段运河遗产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建立遗产监测系统,形成大型文化遗产保护廊道。第三,从重视“物质要素”保护,向“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兼重的方向发展。收集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更多能够传诵的运河故事。第四,从重视行政保护,转向法治保护。增强文化遗产法治观念,加快制定关于大运河生态环境、文化遗址、历史风貌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条例,将大运河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017年9月16日,在2017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如何挖掘运河文化价值?

 

秉承不忘初心,坚守文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会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迷失方向。大运河文化带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文脉所在。大运河之大有深刻含义,文化带之文化绝不是狭义的问题,未来应继续深化对包括运河沿岸及其相关区域与文化有关问题的研究。

——2017年9月17日,在“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上的演讲

 

反思、提纯大运河文化


中国的大运河与长城这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正好构成了人字型文化带。这个“人”字当中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城镇数目庞大,因运河而诞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还留存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认同的非遗文化、包括我们不认同的青楼文化等等,都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在一起,对此我们要进行提纯、反思,让那些优秀的文化与大运河弘扬结合在一起。

——2014年8月,《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构想的思考》,新华网

 


运河城市定位应“各美其美”


沿线各个城市应该以“入遗”为机遇,充分挖掘本地运河相关文化的历史资源,通过活化运河历史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大流中去,打造特色化运河段的城市文化群,譬如:通州运河终点的码头文化;沧州因运河贸易形成的商贸文化、扬州因河而盛的民俗娱乐文化,徐州的汉文化等等。虽然都在运河沿线,但是却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文化产业的建设,也需要更有定位,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对于运河资源的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看准的就要做好,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要完善保存留给后人。

——2016年2月,《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构想的思考》,新华网

 

如何促进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充分挖掘大运河文旅融合资源


首先,要对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容进行“提纯”,让优秀的文化与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其次,应构建文化观光类、科普科研类、运动休闲类、节事会展类等类型多样、体验性强的大运河文旅产品体系,同时加强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从大运河“物理载体”“文化符号”“精神价值”等方面入手。“物理载体”,指直接承载运河功能的各种物质遗存,如运河水系河道、运河水工遗存、运河城镇村落、运河建筑等,这些都是大运河历史的真实印记;“文化符号”,指直接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相关的各类非物质遗产和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价值”,指大运河数千年历史中在推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中外交流过程中逐步凝练、升华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2019年5月5日,在“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上的演讲

 


将运河文化内化到产业形态中去


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就一定要强调“融合”。运河文化产业带,不是简单的园林、水务等规划,而是围绕“运河文化”形成一个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经济带,是一个综合工程,其核心就是将运河文化内涵渗透到文化产业乃至一产、二产中去,实现“运河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运河文化开发模式,实现沿线城市与运河本身的共同发展。譬如:服装、影视、食品、游戏都可以是运河文化的载体,不必局限在河道、船闸、码头等运河固体遗产上。要跳出“运河文化看运河”,将其内化融合到其他产业形态中去,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式发展。

——2014年8月,《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构想的思考》,新华网

 

文旅融合要从“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研究制定《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二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下功夫。做好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工作,细致梳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提炼其文化脉络与内在层次,构建起全景视阈的文化资源谱系,形成大运河文化的逻辑图谱。三要在丰富产品供给上下功夫。依据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地域分异与组合特征,创新运河航船游览、民俗技艺体验、博物参观游学、文化旅游演艺、乡村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产品,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四要在品牌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以“千年运河”为整体品牌,以运河城市旅游、运河旅游产品、运河旅游节庆、运河旅游企业(服务)等重点子品牌,构建大运河文旅的伞状品牌架构。五要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加强沿线旅游公路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运河旅游监管综合机制。六要在推进融合拓展上下功夫。文化和旅游要跳出自身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形成全链条、综合化、立体化衍生,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带动性作用。七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上下功夫。要出台人才培育与激励政策,推动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文化创意等急需人才引进。要加快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

——2019年5月10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众号

 


如何增强文化遗产吸引力,讲好大运河故事?

 

做好学术研究


运河最早古代开掘的时候是有交通功能、运输功能,今天有的运输功能还有,但是已经弱化了,观光的功能正在增强。学术研究就是要挖掘和整理运河文化的不同特性,寻找其差异性。经过学术研究,才能真正理解运河文化带来的漕运文化、水工文化、政治变迁文化以及因运河而带来的一系列城镇建设。

 

做好品牌推广


运河当中的一些品牌活动、一些龙舟活动,一些各种各样的美食节活动、特别是一些民俗的文化活动,还包括一些论坛活动,这些都是一些品牌活动。讲好运河文化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式的讲述。用一些人民群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包括现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很多新业态,而且人人现在都是自媒体的生产者,人人都可以通过他的个人所看所思所想,让这个全媒体时代,都能够每一个人彰显出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

——2019年5月10日,中国网采访

 

建立综合展示体系


建立综合展示体系。以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主题公共文化空间,是当前最为常见的运河历史文化综合展示载体。未来,清楚的定位,差异化的表现形式,应成为这种展示载体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非遗宣传和普及活动,借助新兴传播方式、工具和平台,开展分众化、创新性宣传,值得沿线各地深入思考。

——2018年5月17日,在“浙江人文大讲堂·大运河讲堂”上的演讲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如何统筹协调?

 

要形成“合力”,不能各行其是


大运河文化带必须重视运河沿线城市的协调发展,要发挥重点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文化项目,从而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成立产业联盟很有必要,大家要共同从建设、管理、理论等方面,共同形成合力。大运河文化带一定不是只属于一城一地的,不是哪一个点“好”才算“好”,一定是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好”才算“好”。


大运河拟跨8省(直辖市)35个地级市和150个区县,发展文化旅游将涉及发改、城建、水利、文化、旅游、交通等多部门,统筹协调难度极大,从横向来看,省市间缺乏统筹协调,从纵向看,省内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也未形成组团和联动发展。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要以大运河文化为底色,又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2017年12月2日,在第二届中国大运河

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和分工体系


政府在做好规划的同时,也要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和分工体系。协调机制,就是要以运河为主线形成18个城市全面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市场无界限,任务有侧重。分工体系,一方面是政府和企业要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在整个开放建设中,政府要做什么,企业做什么?政府要做顶层设计,企业要看利益,核心是获得利益。平台应该是政府做,企业要做的市场,要把市场要素做好。另一方面,各个城市也需要分工,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2014年8月,《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构想的思考》,新华网

 


多方共同发声,共谋大业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是串联起历史文明的纽带,也是连接关注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各界人士的纽带。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需要潜心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专业角度为大运河文化发展贡献智慧,也需要扎根于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对大运河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沿线城市的各部门负责同志的共同谋划。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无论是文化遗产梳理与盘存、文化精神传承与创新,还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项目聚焦与加速,都需要加强文化组织统筹与协同,需集各家之力,聚各家之智。

——2017年9月17日,在“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

上的演讲


END


责   编 | 胡音音 祁吟墨

美   编 | 邢   拓


推荐阅读

范周 | 文化引领、融合创新,解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范周 | 古运河畔话杭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思考

大运河文化调研 | 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

共建大运河文化带:重新认识文化生态、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