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碰瓷”的高校:商标保护路在何方?
今日看点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因被社会培训机构“蹭热度”而苦不堪言。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打着名校的牌子进行虚假宣传,刻意误导家长和学生,牟取不正当的利益。类似的现象既损害了高校的名誉,也侵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高校被侵权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面对层出不穷的侵权现象,高校应当如何应对?
一、高校被“碰瓷”:有苦说不出
近两个月,中国传媒大学连续发布“严正声明”,称以“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名义举办的青少年研学、师资培训、交流研讨、比赛展演等活动和以“中国传媒大学北广在线”名义开展的青少年语言大赛、语言测评、合作加盟授权等活动均未获得官方正式授权,这些活动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图片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官网
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规模持续增长,高等院校被“蹭热度”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这些打着高校旗号和标识的培训机构想方设法打擦边球与名校套近乎、拉关系,通过举办各类培训课程、赛事活动等进行敛财,让没有进行商标注册保护的高校苦不堪言。
研究生招生考试也是培训机构眼中的一块“大蛋糕”。2019年研究生招生期间,一家名为北京华语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以中国政法大学的名义发布标题为“2019年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虚假信息,并向每位报名者收取9.8万元的费用。这样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
图片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官网
还有许多机构以高校名义举办各类考研辅导班或培训班。根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一家名为“常青藤中戏考研”的培训机构宣称能针对中央戏剧学院考研进行辅导,其师资人员也都标注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根据采访,中央戏剧学院的工作人员否认学校与该机构有任何官方合作合办关系,且已收到多起关于该机构的咨询与投诉。
实际上,教育培训机构利用高校名气进行虚假宣传谋利的行为不仅出现在考研、高考等环节,甚至已经广泛出现在中小学、幼儿园以及非学历教育培训班、夏令营、教育基地或联合培养授权挂牌等领域。
图片来源:新华社“新华视点”
一方面,屡禁不止的“碰瓷”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被“碰瓷”学校的形象和声誉。除了被发现的机构外,还有更多机构仍潜伏在暗中牟利,而高校却因为资源和精力有限,只能对此类难以掌握的侵权行为做出被动反应。
另一方面,这样的侵权行为加剧了教育培训行业的混乱程度,对正规辅导机构的经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侵权机构通过虚假宣传获取不正当利益,既危害了广大学生的利益,也阻碍了教育培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高校为何总是“躺枪”?
1
教育培训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我国持续大力支持发展教育,民营教育培训市场体量不断扩大。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为例,2010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为140.6万人,而在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激增至285万。不仅是考研培训市场,我国的早幼教服务市场在2011年为1793亿元,到了2016年,早幼教服务市场就达到了4716亿元,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200亿元。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民营教育市场规模已达2600亿美元(1.6万亿元人民币),且未来将继续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考复试现场
在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相关政策规范还并不完善,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机构为获取利益铤而走险地选择“借助”各大知名高校的名气吸引家长、学生的眼球,而它们的“成功”也导致许多培训机构竞相模仿。
2
利用信息不对称编织诈骗陷阱
截至2018年3月30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而其中的“双一流大学”仅有137所。教学水平高、知名度高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同时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而与此同时,怀抱“名校梦”的家长、学生群体则十分庞大,这也就给了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可乘之机。这些机构利用家长、学生与高校以及高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借名校的招牌进行夸大宣传,许多家长和学生由于大意往往容易落入这类诈骗的陷阱,而高校往往也只能通过咨询、举报等方式而得知。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从2017年至今,与北京大学相关的侵权事件达31件,涉及40余家公司,相关侵权网站、微信公众号等200余个。今年5月初,清华大学起诉全国各地多个 “清华幼儿园”的事件引发热议,折射出光环背后高校的维权压力。
3
高校商标保护体系不成熟
高校商标保护体系的不成熟首先体现在高校商标意识较为薄弱,在侵权事件中多处于被动状态。高校应提前对商标保护工作进行部署,将具有商业价值的名称和校徽等标志性图形进行商标注册,提前确定侵权范围。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我国对高校的定性为法人,高校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而高校的校名也就是法人的名称。根据《商标法》第四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其商品或者服务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虽然法律对高校注册商标的资格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商标保护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
截至2019年6月1日,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商标注册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
从申请注册商标的标志看,主要包括学校全称、简称、校徽、知名建筑物、景点等。从学校范围来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度较高的学校申请时间较早,商标保护工作较为全面;而更多知名度不高的学校商标保护意识仍旧淡薄,许多学校甚至还未开展商标注册工作。
清华大学现已注册的部分商标
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内部的人力、物力相对有限,在进行商标梳理、认定、申报等环节缺乏专业人才,不仅在注册商标环节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许多“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的侵权行为时,也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进行维权。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建立高校商标保护体系的意识还相对落后,高校在商标保护方面仍旧势单力薄。
三、国外高校的启示
国外学校名称的商标保护起源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将学校名称作为商标权予以保护,以实现标志教育服务来源的功能。尽管国外大学也是非商业办学,但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本身,因此,他们对具有品牌价值的学校名称和标志非常重视,并且形成了保护高校名称商标权的一整套成熟的经营、管理和保护的模式。
1
专业独立的许可机构
国外大学的商标在获得法律承认许可后,其他公司组织要想生产销售带有学校名称或符号的产品,首先必须取得使用许可。从国外的实际情况来说,学校商标授权使用的机构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学校下属专门的商标许可办公室,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部分大学就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商标管理办公室。第二类为专业的第三方许可公司,如大学许可公司(CLC),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许可公司,客户已有近两百所大学和高校体育组织。
以哈佛大学为例,其商标事务主要由其技术与商标许可办公室负责处理,职能包括技术许可和商标计划两个方面。商标计划对哈佛大学的学校名称包括简称、全称乃至下属的各个学院的名称进行全面的保护,对其商标的许可使用范围、条件、费用以及国际许可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在商标许可方面,美国国内的哈佛商标许可事务由其直接管理,哈佛商标的国际许可则由在各国的代理机构负责。各国的代理机构通过与哈佛法律办公室协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商标监控,从而形成了商标许可与保护的一体化。
2
详尽的商标使用许可
如今,商标使用许可正逐渐成为学校获取品牌价值收益的重要方式。一项许可协议不仅可以使学校获得资金收益,而且有助于塑造提升学校的品牌认可度和影响力。为保护学校商标不受侵害,学校会制定详细的使用许可协议。在书面使用许可协议中,被许可人要提交公司和拟用产品的背景资料和财务信息。许多大学要求公司为申请许可的每个产品项目提交样品,由于被许可人尚未取得商标使用权,因此样品不应包括高校的徽记或其他商标。同时,有些大学还对商标在产品上的显示方式做出详细规定:关于设计风格的规定,特别是商标的字体、定位或位置,或者必须使用的某种配色方案。比如,耶鲁大学在使用许可协议中明确规定,对于该校的一些经典商标,在许可产品上只能使用“耶鲁蓝”PMS289号色。
印有耶鲁大学校徽的卫衣
3
商标监管打击侵权行为
商标监管方面,国外高校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对市场的监控,掌握学校商标使用市场情况;二是对已授权商标的管理和使用该商标的商品的监督,防止高校声誉的损毁。
监控市场,是打击侵犯高校商标权的关键所在。通常,国外高校会选择派遣独立许可代理公司在主要体育赛事和学院展览中寻找侵权商品。据CLC估计,在美国最大的美式橄榄球赛事Bowl Championship Series锦标赛期间,每年平均在主场外没收的未经许可假冒商品的数量接近5000件。
国外各学校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以防止商标滥用造成学校名誉损毁。从各学校的做法来看,主要是进行质量控制。考虑到质量控制能够妥善维护高校商标的品牌声誉,因此高校在订立许可协议时,就要求被许可方保证只能在优质产品上才能使用其商标,并且高校设定了相关机制,以确保所有授权商标的商品在质量控制标准上的一致性。
结语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差异,因此对于西方高校名称商标保护的相关举措,不能完全照搬,而应立足于我国特定的国情上,有所取舍,因地制宜。首先,增强高校名称的商标保护意识,形成品牌塑造理念。其次,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第三,高校要有一套知识产权管理规则。在高校商标注册之后的使用、许可、维护,专利使用、许可等方面都应有细则,只有在统一规范下,学校的品牌效应才能显现。第四,高校可以与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高校可以将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专业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机构,以获得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来源:
陈心怡.高校名称的商标权保护[D].西南财经大学,2014:12.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新华视点,《北大的研究院、中戏的培训班?其实都是噱头——揭秘培训机构“傍名校”乱象》
END
美 编 | 曹 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