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文博会 | “文化+科技”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6月1日,为期四天的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文博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落下帷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展示成为本届北京文博会的一大特色。在本届北京文博会展上文化与科技在不断突破边界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是基于怎样的内在原理,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孕育出了怎样的产品?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意源泉,科技为文化创新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领域也得到不断应用。文化科技融合可以极大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针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12 年出台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到2017 年出台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再到2018 年颁布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具体环节等方面引导和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这一背景趋势下,北京文博会成为展示“文化+科技”融合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广播电视展区、文化和旅游展区以及北京各区县展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文化向科技借力

 

科技创新在给社会生产方式、产业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各个方面。创新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科技融合在本质上就是要加强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已有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是一种强正相关的关系,将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会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1

借力科技,适应新需求催生新产品

 

科技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改造提质重在内涵品质的提升。以往的文化产品比较专注于产品的文化内核,不太注重产品的科技内涵。借助新兴的科技手段,不仅可以提升文化服务的效率,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文化产品形态。在本届北京文博会上展出了众多具有科技内涵的文化产品项目,以云计算的创新运用最为显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变迁,使得当前媒体面临着云计算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打造专业的媒体云服务平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对于当前媒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北京文博会上首次亮相的“北京云”正是为了解决媒体产业面临的这一现实问题,基于“融资讯、融政务、融生活、融未来”的功能定位,通过“1+4+17+N”的传播矩阵,将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进而凸显“北京云”的“新闻+政务+服务”的功能属性。

 

 

2

借力科技,更新文化产品表现形式

 

科技作为生产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与文化相融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文化产品的形式。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的生产融合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科技的助力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的原始基础上,对其进行更加优化的呈现,并转化为新的产品形式。另一方面,科技手段还可以将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文物艺术品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在本届文博会上,雅昌VR博物馆、松美术馆VR体验等项目则是文化科技融合后产品形式迭代的生动注脚。雅昌VR博物馆项目是博物馆数字化的优秀成果。借助VR技术,博物馆展品实现数字化形式,通过搭建线上博物馆场域,加强与文物艺术品间的关系,调动观众的感官,有益于减弱距离等物理空间壁垒因素对人们欣赏文物艺术品的阻碍。借助科技要素,在改进文化产品形式面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

 

 

3

借力科技,拓展文化产品传播渠道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重构了文化产业发展业态,拓展了文化产品的转换、流通和传播等渠道,从而有效提升了文化产品向下触达的深度。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具象表现形式,新媒体在拓展文化产品传播渠道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文化产品传播渠道的新型化、专业化、多元化,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也能塑造新的文化产品消费模式,进而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处于一种“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但在本届北京文博会上展出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抖音、快手等载体开始为人们所熟知。此外,山西展馆推出的“山西文化和旅游云”项目,以手机移动APP为载体,将山西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城市地标、旅游演艺、非遗技艺等项目进行系统整合,在方便游客查找导航、信息反馈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个专注于山西文化的聚合传播平台。

 


二、科技向文化扎根

 

文化发展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及其传播应用,没有社会文化价值的提升,科技难以获得发展的土壤和应用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一种科学技术必须承载文化内容,向下扎根于文化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成为一个技术的机械“躯壳”。

 

1

扎根文化,推动文化生产工具革新

 

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文化生产和传播工具的革新。2015年以来,VR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项目中,本届文博会上东城区展出了利用新的VR技术将娱乐和教育结合的高科技儿童教育体验产品。这种新的教育工具有效地突破了过往教育的时空限制,衍生了教育课程内容的新样式,提升了教育的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VR技术通过向体育产业延伸,打破了以往体育运动的时空和器材限制。本届文博会上推出的包含智能体育、VR体验、青少年体能、智能健身设备等,在推动冰雪体育器材革新的同时,也会极大地刺激冰雪体育产业市场供给。

 


2

 扎根文化,提升创意人员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文化工作者的创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能力的提升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基于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审美文化积淀。技术的更新迭代只有在扎根于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迸发出创意的火花。本届北京文博会的创意设计展区,汉仪字库首次推出“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就是设计人员基于传统文化,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将设计开发的重点放在“字文化”之上,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字库设计路径,为字体多样性开发赋予了更有社会价值的文化传播功能。

 

3

扎根文化,打破文化产业传统边界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打破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传统边界。在“文化+科技”的背景下,科学技术进步及网络平台建设使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整合产业范围内的优质文化资源和有效信息成为可能,这将有力地推进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则是科技含量高的新业态的涌现。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业态是实现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突破文化产业传统边界的关键路径。



 一方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已经催生出更多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业态。另一方面,科技扎根于文化,也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本届北京文博会上展出的8K超高清互动展示系统,将艺术品画作的细节清晰呈现在8k屏幕上;“云+端”一站式AR服务,借助互联网和AR技术,在智慧景区、文物修复、场景再现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绘画机器人、智能奶茶机器人、滑雪模拟器、人体动作捕捉器等一批科技产品在本届文博会上密集展出,这些都传递出强烈的信号:推动文化创意和创新技术在各领域融合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将会打破文化产业的单一边界,形成文化产业无边界渗透格局。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


责   编 | 曹   峰

美   编 | 汪晓琳


推荐阅读

北京文博会 | 儿童节,大朋友们这么玩!

北京文博会 | 您有一份“来自公园的礼物”,请注意查收!

图说深圳文博会:听编钟独奏《我和我的祖国》,现场体验“吃鸡”乐趣

聚焦北京文博会 | 人山人海背后看到了什么

求索│文博会如何转型升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