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能否带来独立音乐的黄金时代?
今日看点
5月25日,《乐队的夏天》在爱奇艺正式上线,这是米未传媒继《奇葩说》《饭局的诱惑》等节目后主打乐队文化的一档综艺节目,随着节目的播出,讨论度和关注度持续增加,乐队文化也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属于乐队的夏天能否带领独立音乐走向黄金时代?
“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重复来听了”“这首歌一直在循环,又丧又有力量”“听前奏就莫名的眼眶一热”“希望乐队的黄金时代快点到来”“说实话,我对乐队就是门外汉不懂,但这首歌是真好”以上评论,摘自《乐队的夏天》第三期刺猬乐队表演时的弹幕,而这首《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也在这几天陆续在朋友圈刷屏。
是的,从5月25日节目第一期上线时观众对节目过于娱乐化、剪辑不当等的大片吐槽,到第二期斯斯与帆、九连真人等新生力量的初步出圈,直至第三期刺猬乐队、海龟先生、新裤子乐队等高水准表演的呈现,《乐队的夏天》的口碑似乎有了逆转。不少网友都表示节目越来越好看了,“真香”定律再次应验。
截止6月11日18点25分,爱奇艺风云榜综艺“热度榜”上,《乐队的夏天》(热度4890)的节目热度已经超过《我是唱作人》(热度4543),排在第四位;话题#乐队的夏天#在微博上阅读达到8.8亿,讨论超196.6万。可以看到,作为一档主打乐队文化的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没有像《中国有嘻哈》那样迅速赢得全网关注,但也具备了初步的讨论度和出圈潜质。
被遗忘与被想象的乐队文化
作为爱奇艺的一档S+级项目,以制作《奇葩说》起家的米未传媒这回切入的是乐队文化。如我们所知,因乐队文化的特殊性和呈现方式的复杂性,之前如《中国乐队》《中国之星》等试图挖掘乐队文化的综艺最终效果都不尽人意。而事实上,以摇滚为代表的乐队文化在主流层面的失语,早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
1979年,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支乐队“万马李王”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主要以翻唱一些披头士、BeeGees和保罗西蒙的歌曲为主;而1986年5月9日,当时只有25岁的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的“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唱起的《一无所有》,则真正点燃了中国摇滚的星星之火,也算正式进入主流层面的关注。
接下来的1994年,“魔岩三杰”和唐朝乐队在香港红磡举办的“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第一次让港台看到了内地摇滚的魅力,在魔岩文化的商业运作下,中国摇滚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但也商业资本的撤离、数字音乐的冲击下由盛转衰,被迫走向地下。
90年代末,出现了以新裤子、花儿乐队、鲍家街43号等为代表的“北京新声”;2000年左右,出现了聚居着痛仰乐队、舌头乐队、病蛹乐队、秋天的虫子等100多乐队的摇滚圣地“树村”;2005年,Carsick Cars、Snapline、后海大鲨鱼、哪吒乐队发起过一场No Beijing巡演,后来他们也被冠以所谓“北京超新声”。
毫无疑问,崔健登上工体之后的30多年里,乐队文化从此再未进入过主流视野。究其原因,除了早期摇滚乐鲜明的态度,更多是大众在摇滚的想象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这也导致了在主流层面的被遗忘。
崔健曾在采访中提到:“摇滚在中国已经背上了一个不公平的名声,好像这是包括一些不法青年、无业游民、吸毒者、性乱者、不守规矩者的一种聚会。”知名摇滚策划人黄燎原更是直指媒体的片面报道,“中国摇滚乐发展这么慢,主要就是媒体造成的,我觉得媒体要负很大的责任。摇滚乐经常发起赈灾义演什么的,媒体也不去报,然后摇滚乐什么窦唯烧个车上头条了,然后把摇滚乐妖魔化。”
当然,随着时代的演进,摇滚本身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再是早期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风格也变得多元,而乐队也不再是只有摇滚这一风格。而在民谣、说唱、电音纷纷进入商业视野后,以摇滚为主的乐队文化似乎也准备好了迎来自己的夏天。
独立音乐能否迎来黄金时代?
“看到这些乐队的时候,有点伤心说实在的,因为到现在为止,大家都还是特别平凡到现在为止。其实比90年代心态好多了,但是大家都老了,挺伤心的。”
当年一帮充满少年心气的帅气小伙子,如今都变成了中年人。这其中的无奈,大概只有这些亲历过平凡又无望的几十年等待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的。
回望这失落的几十年,唱片卖不动了、主流渠道的关闭,处于地下的中国乐队的曝光渠道主要在livehouse、音乐节等现场演出。这也是为什么痛仰乐队会回答说,他们的灵魂在台下。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乐队做音乐的状态,解散也成为大多数乐队的命运。
这档来自米未传媒和爱奇艺的《乐队的夏天》,对于中国摇滚乃至中国的乐队来说都是等待已久。而在前期沟通和录制过程中,米未传媒对于乐队和乐队文化的尊重,也赢得了所有乐队的认可。从节目呈现来看,在乐队的音乐性之外,节目组目前也没有为了炒话题去凭空制造戏剧冲突,更多是通过真人秀挖掘乐队的人格特质来增加可看性。
于是,彭磊紧接着也说到,希望“这个节目可以带乐队走向未来,然后,未来可能会是独立音乐的黄金时代 。”
那么,曾经在民谣、说唱、街舞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到乐队身上吗?这点米未倒是看的比较清楚。米未联合创始人CCO、《乐队的夏天》总制片人牟頔在采访中说到,团队对节目预期并没有那么大的想象,只想做一个大家看了都开心的音乐节目,如果在被大众认识后,“能让乐队未来的状况好一些,那就超预期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场以乐队为名的综艺本质上还是商业的一部分。它没有义务肩负复兴摇滚或者乐队文化的使命,最终目的还是将摇滚像说唱一样打包、收编进潮流的生产线,而传播推广只是附带产品。
关于商业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这样描述到:第一,把亚文化的符号大量生产转化为商品;第二,意识形态上,支配集团会对异常行为重新界定。对于商业资本而言,重要的不是摇滚、说唱还是电音,重要的是将摇滚包装成一种比流行更为新潮的流行符号,然后再进行商业包装售卖大众。
当新的流行横空出世,商业体制便迅速将其吸收,等到它开始固步不前,又会有新的亚文化形式出现,又成为商业体制追逐的目标。这大概是亚文化在消费时代的宿命。
想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更清醒地去迎接和争取,所谓独立音乐的黄金时代。
END
美 编 | 曹 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