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同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今日看点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同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7个部门以及北京市等8个省(市)组成,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协作,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强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审议相关重要政策、年度计划、工作总结和其他重要事项,指导做好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体育总局、国家林草局、国家文物局等17个部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8省(市)组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为牵头单位。
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召集人,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担任成员(名单附后)。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等原因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联席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完成召集人交办的其他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兼任。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司局级负责同志担任。
三、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副召集人主持。成员单位可以提出召开会议的建议。研究具体工作事项时,可召集部分成员单位参会,也可以邀请其他相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参加会议。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并印发有关方面。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四、工作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会同各成员单位切实做好联席会议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认真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对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跟踪督促落实,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情况。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省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延伸阅读:
范周 | 文化引领、融合创新,解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1
如何挖掘运河文化价值?
秉承不忘初心,坚守文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会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迷失方向。大运河文化带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文脉所在。大运河之大有深刻含义,文化带之文化绝不是狭义的问题,未来应继续深化对包括运河沿岸及其相关区域与文化有关问题的研究。
——2017年9月17日,范周教授在“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上的演讲
反思、提纯大运河文化
中国的大运河与长城这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正好构成了人字型文化带。这个“人”字当中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城镇数目庞大,因运河而诞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还留存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认同的非遗文化、包括我们不认同的青楼文化等等,都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在一起,对此我们要进行提纯、反思,让那些优秀的文化与大运河弘扬结合在一起。
——2014年8月,《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构想的思考》,新华网
运河城市定位应“各美其美”
沿线各个城市应该以“入遗”为机遇,充分挖掘本地运河相关文化的历史资源,通过活化运河历史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大流中去,打造特色化运河段的城市文化群,譬如:通州运河终点的码头文化;沧州因运河贸易形成的商贸文化、扬州因河而盛的民俗娱乐文化,徐州的汉文化等等。虽然都在运河沿线,但是却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文化产业的建设,也需要更有定位,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对于运河资源的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看准的就要做好,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要完善保存留给后人。
——2016年2月,《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构想的思考》,新华网
2
四点建议,谈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保护是根本,传承是方向,利用是动能。文化和旅游融合贯穿其中,是关键的战略支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提升运河沿线乃至整个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就此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建议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做好大运河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纯工作,摒弃帮会文化、青楼文化等传统糟粕,以健康先进的文化引领发展。要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促进二者双向融合、互促提质,并推动文化和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转型、美好生活等有机融合,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但要坚决避免“拉郎配”,不顾规律“硬融合”,为了旅游“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的现象绝不能重演。
第二,坚持“全域统筹、因地制宜”的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目前沿线“运河之都”“运河小镇”等提法重复,项目同质化严重,融合发展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当前迫切需在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路径和领导协同机制,各省市要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计划,形成多层级的规划体系,共构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规划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也要充分考虑自身特色和实际条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
第三,坚持“创新创意、开放共享”的策略,借助科技和市场力量,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体验。建议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文旅消费愿望为目的,运用AI、VR、5G、舞美等现代科技,创新内容与形式,丰富产品供给,例如山东的尼山圣境、杭州的《遇见大运河》;加大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多元参与,积极总结杭州运河集团等企业的经验,适当、适度、适时进行推广;以创意设计为手段,推动大运河工业遗存转化利用、运河旅游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市民生活紧密结合。
第四,坚持“战略+项目”的“哑铃模式”,策划建设一批重大的载体与平台类项目。文化发展应以内容为王,在注重项目“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件内容”建设。建议在国家发改委的统筹下,八省联合共建“中国大运河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等经典旅游线路,推动沿线20余家大运河主题博物馆(已建约10家,规划建设近10家)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构筑博物馆展示体系。通过抓项目,促协同,出实效。
END
美 编 |王菲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