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乡村再认知(上)| 《乡土中国》72年,乡村的变与不变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7月13日,我们在易水湖读书会期间共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并对新东古县村的四个大队进行了入户访问和调查,在调查后的汇报会上大家结合费老的观点讲述了众多鲜活的乡村现象,颠覆了许多人对于乡村的认知。今日言之有范推送中国乡村再认知的上篇,以《乡土中国》观点的变与不变为线索,勾勒调研中新东古县村的基本轮廓。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而对于“乡土中国”这个概念而言,作者讲道:“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绘,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1]


1960年——2018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折线图[2]


《乡土中国》成书于1947年,彼时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0%左右。时过境迁,截止201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89.36%降至41.48%。[3]如此巨大的社会流变,书中部分观点已经不再能完全涵盖和表达乡村的情况了,而经过对易水湖旁新东古县村的调研后,我们对《乡土中国》和乡村的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


1

“互联网”下乡


在《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一篇中,费孝通先生写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而在七十余年后的的中国村庄中,针对“文盲”开展的文字下乡工作已逐渐过时。如今,互联网和新媒体早已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最重要纽带,“文字下乡”已经转向了“互联网下乡”。


在“互联网下乡”的既定事实中,乡村与村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村里的农家乐老板介绍,现在的客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携程、飞猪等OTA平台预订房间。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借助GPS定位信息进行的旅游广告精准投放也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营销渠道。


调研同学与农家乐老板合影


而对于更多普通村民来讲,互联网的最大好处则是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娱乐产品。一位在村中驾驶旅游观光车的年轻人介绍,如今“电影下乡”活动带来的老电影已经无法再激起村民们的热情,除少数不会使用互联网的老人之外,多数村民都选择在电脑、手机上观看最新的影视剧。


村里的孩子给调研同学展示自己的手机


村里孩子手机中的App


与此同时,乡村中的孩子是否更加符合“网生一代”的定义,这个问题这也引发了同学们的广泛讨论。相较于城市,村里的孩子们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同样非常早,两三岁起便已会抱着手机刷“火山小视频”和“抖音”等短视频APP。而由于乡村中的线下娱乐活动有限,孩子们的生活就愈发依赖手机与互联网。


实际上,在互联网向乡村渗透的过程中,城乡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但如果以为通过互联网就能了解真实的乡村,最终只会变成一种臆测。在新东古县村的实地走访中,同学们开始对乡村有了切身的感受,而想要认知今天的中国乡村,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2

“男女有别”现象变了吗?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对于“男女有别”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村民更害怕村中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关系,它在书中被称为“阿波罗式”的关系,即村民普遍接受现有秩序,并且安于其位,渴望维持这样的秩序。因此在乡村中男女间的关系会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然而现如今,这样的模式在乡村中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破坏,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乡土社会结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青年人进城务工致使交友圈层扩大,传统男婚女嫁、家长安排的婚嫁模式遭到破坏。在入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在走访的一户农家乐中,小两口便是在北京打工认识的,男方是易县人,而女方却是邢台人,这家女主人甚至出现了对村子里的村民也不甚了解的情况。这样的家庭构成在某种程度上便打破了“男女有别”的传统,也打破了乡村传统稳定的秩序。


右一为从邢台嫁来的女主人


有变亦有不变,乡村结婚彩礼依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走访中我们问村民彩礼钱现在大概是多少钱,他们回说:“之前彩礼钱大概在8千—1万块,但现在已经差不多6万—8万块了”,另一家村民也跟我们说到“我们就算是贷款也要置办好车子和房子,不然我们这个小地方哪有媳妇儿愿意来”,这样的彩礼规模也极大地增加了结婚压力,我们不禁感慨——结婚这件事情,对于村民依旧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以致于有些老一辈从孩子出生就在准备孩子的结婚彩礼了。


在结婚这件事情上,另一组同学们的调研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新趋势的萌芽——村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我女儿嫁的好,我可以不要彩礼钱”。这或许在这家村庄仍是个例,样本太少,但同样可以被认为是乡村村民观念开始转变、开始萌芽的表现。


右一为希望女儿嫁得好、生活幸福的村民


此外,提到“男女有别”,或许我们会想到乡村中“重男轻女”的现象,为了要个男孩可以生好几个小孩。但我们在入户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家庭都只有两个女孩,我们问村民还要不要第三个孩子时,他们几乎都回答说:“不要了,要两个就足够了。”


以上结婚观念的转变、村民思想的转化、男女慢慢变得平等等现象都在印证一个观点——《乡土中国》中“一切都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要被遏制”的安稳乡村社会开始逐渐被打破,而对于这些新现象村民也乐在其中,乡村新秩序正在逐步构建。


3

“无为政治”与乡村治理现实中的矛盾


上次村卫生站更新的宣传栏内容还是计划生育时期,现在二孩政策已经生效许久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乡土社会环境不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慢。”同时,乡土中国既非由“横暴权力”亦非由“同意权力”统治的社会,而是由教化权力或“长老统治”的“无为政治”的社会。[4]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陆益龙在费孝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之后的后乡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代理着国家权力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5]


那么我们经历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与乡村治理有关的这些故事,和这些问题。


第一,乡村中公共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问题。公共资源产生收益的分配本应属于经济效益的范畴,但在乡村中,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自然景观被公司承包开发并产生收益后,经常会中断大量村民的收益,从而由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易水湖开始进行景区营造之后,短短几年之内易水湖周边出现近200家农家乐、民宿、酒店等食宿设施,市场竞争呈现出。但原本承担部分旅游交通职能的村民,由于承包景区的公司架设了景区内的通勤工具,村民的电瓶车闲置下来,同时由于景区开发未进行适度超前,使得易水湖在2016年、2017年旅游高峰期过去后,超市老板相对平稳的收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各种现象综合在一起后,社会对于被“回收”的公共资源(景区)的抱怨日益增多。


易水湖的落日余晖


第二,蔓延的空心化问题。陆益龙教授提出,“城镇化的过程通常是与产业发展的过程相关联的。”[6]在产业发展乏力的情况下,青年留不住,老人不愿离开,成为乡村空心化产生的两大原因。在对新东古县村四个村、大队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很少能遇到青壮年,遇到的也都是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的青壮年。仅在对第三大队四户人家的走访中,独居的老人、带孩子的老人等类型的空巢老人家庭结构都已出现。


调研过程中的空巢老人


第三,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乏力,以及生活感情上的陪伴缺失。在对一位81岁的老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即便在县城工作的孩子在生活中非常孝顺,但是她仍然不愿意到县城生活。除了腿脚不方便的原因之外,这个现象还来自老人非常矛盾的一个心态,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陪伴她更多,但是孩子工作繁忙她也不忍打扰;另一方面,她希望能与更多的同年龄段的老人进行交流,却因为邻里同龄人的相继离世而变得与电视为伴,日常时间里就是自己做些农活、砍柴、纳鞋底、看电视。“在家呆着”成为所有访谈中最常出现的关键词。令人动容的是,我们以为这样单一的生活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时候,老人会感到孤独,但是他们并没有如此——我们以为希望与人交流是他们孤独的表现,但他们却只表现出与人聊天时的欣喜,告诉我们他们并不觉得孤独。


这便引出了我们最后的一个反思:我们并没有带着同理心去感受乡村、理解乡村。更多的时候,不论是有关快手的评论,还是我们调研中略有自以为是的同情,包括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对于乡村的认识是带有猎奇心态的,他们处于怎么样的心情中,甚至是他们需不需要外界的关怀,需不需要公共文化服务,都需要更多地去进行调研后才能得出结论。



范周老师点评

基于《乡土中国》提供的社会学角度,同学们这一次真正近距离走进了乡村,感受了校园以外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发展和变化,这对于同学们进行文化产业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过程中,乡村中的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消费特点、基层活动开展等现状都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如何更好地发力?文化的力量又应当在其中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这些只有在乡村生活和乡村调查中才能得到,这样的过程同阅读《乡土中国》同样重要。


参考来源:

[1]费孝通, 韩格理, 王政. 乡土中国[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

[3]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

[4]费孝通, 韩格理, 王政. 乡土中国[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陆益龙.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J]. 社会科学研究, 2015, 1.


言之有范明日将推送聚焦乡村文旅建设的《中国乡村再认知》(下篇),敬请关注!


END


责   编 | 宋立夫  王硕祎  王菲菲

美   编 | 王菲菲


推荐阅读

易水湖读书会 | 回归阅读,回归原著

易水湖读书会 | 把灵魂装进肉体,把论文写在大地

中国真的有便利店文化吗?

景区频频破产,旅游“大投资”时代刚开始还是已经结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